陳 寧,韋武舉,韓 超,夏 永,胡興國
(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112)
市政工程瀝青路面質量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被詬病的話題,國內的一些地級市雖然經濟發達的,但是耐久、美觀、舒適的市政瀝青路面幾乎寥寥無幾,市政工程瀝青路面作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的主要路面結構形式,但是其鋪筑的質量實在不能讓人信服,路面病害(車轍、坑槽、裂縫等)出現時間短且高發(例如:某市一條市政道路在其修筑完成不到3 個月內,大面積出現車轍,銑刨重鋪了大部分上面層;再如:某區一條城市主干路在修筑完后經過一個高溫雨季后,大面積出現坑槽),群眾滿意度較低(哈爾濱市于2007 年進行相關問卷調查,群眾對于市政道路道路的滿意度僅為42.7%,有將近63%的人員認為存在養護不及時),市政工程瀝青路面修筑水平與目前國家高速公路路面的修筑水平差距較大,其造成的原因實在值得大家思考,市政工程瀝青路面質量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整體對外形象,因此本文對市政工程瀝青路面常見病害進行分析,并從市政瀝青路面質量現狀、設計質量、施工質量、過程質量管理、政府監管體系建設等環節進行相關調研分析,最后提出相關建議措施促進市政工程瀝青路面建設水平提升和人民對市政道路服務水平的滿意度提升。
本次市政瀝青路面常見病害分析結合某地市的市政道路檢測病害類型進行(主要針對機動車車道),具體見圖1。

圖1 不同等級市政道路路面病害統計
總體來看市政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或者支路的常見病害以車轍(平交路口、十字路口、公交站臺)、龜裂、網裂、橫縱向裂縫、坑槽等為主,其中裂縫類病害、車轍類病害所占比例較大。每一種病害的出現都印證一些設計和施工質量問題,例如:結構層設計、材料選擇和否合理、基層強度是否滿足相關要求、水穩基層的抗裂措施是否執行到位、施工工藝是否滿足要求、質量控制體系是否完善等等。
本次分析以國內三個不同地市的市政道路主干路或快速路的路面結構層設計文件為例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從結構層混合料類型、關鍵原材料指標要求、混合料性能指標要求、施工工藝要求等進行分析,具體對比見表1。

表1 不同地市的某市政道路主干路或快速路的路面結構設計要求對比
對比三條市政道路主干路的路面設計說明可知,從路面結構層和混合料類型來看:三條路上面層瀝青混合料南京和柳州的均采用SBS 改性瀝青作為膠結料,天津上面層采用70 號道路石油瀝青,中面層柳州采用SBS 改性瀝青作為膠結料,下面層均采用70 號道路石油瀝青作為膠結料;其中天津某市政路直接采用70 號道路石油瀝青作為表面層混合料的膠結料,明顯要求過低,不利于路面的高溫穩定性能;從對集料和瀝青的指標來看,改性瀝青、70 號道路石油瀝青、集料一般均套用《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的相關要求,沒有根據地方地材特點針對性的給出相關建議;從三條路對各個瀝青結構層混合料的性能指標來看,三條路的設計文件中要求均不明確,沒有列出明確的水穩定性能要求、高溫穩定性要求和低溫抗裂性要求;從三條路設計文件中瀝青層施工技術要求來看,除柳州這一條市政路面做了簡要要求,其余兩條路未做明確要求,且未對拌和設備、攤鋪和碾壓設備、人員組織做出明確規定。
1.3.1原材料質量現狀分析
市政瀝青路面常用的集料、瀝青、礦粉、纖維(木質素纖維或聚酯纖維)、抗車轍劑等大宗原材料來看,由于供貨渠道、勞務分包、實際采購環節不透明、進出場檢測環節不及時等問題導致采購的原材料質量參差不齊,質量不可控,例如:進場的集料普遍含泥量超標、瀝青來源不明、瀝青指標卡邊、纖維品牌較雜(摻假、劣質品較多),以上原材料的質量波動,導致實際拌和出來的瀝青混合料品質較低,對路面后期的使用性能影響較大。
1.3.2施工工藝質量現狀分析
市政瀝青路面施工一般采用采用專業勞務分包的模式,且一般均為當地民營私人企業進行施工,招標單價一般較低,民營企業或私人投入有限,設備和人員一般配備不齊全,工序能省則省,導致施工出來的路面質量一般,例如:攤鋪設備性能較差導致鋪筑的路面離析明顯、碾壓設備不足導致現場壓實度較低、交叉施工污染導致層間粘結較差、勞務人員不足導致現場突發情況的處理不及時、設備保養不及時導致故障頻發施工不連續等等。以上的一系列問題是市政瀝青路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實際鋪筑的瀝青路面質量缺陷點較多,也影響了路面的長期使用性能。
1.3.3過程質量控制現狀分析
市政瀝青路面在實際施工過程,質量監管體系執行不到位,例如:后場瀝青拌合樓監管難度大,生產使用的配合比隨意調整,集料和瀝青等隨意更換廠家;過程中試驗檢測不及時,大多數施工總包單位未建立自己的工地試驗室,大多委托第三方檢測單位進行抽檢(抽檢一般由住建委系統相關聯的檢測企業完成),導致檢測數據不及時,無法做到試驗實時的指導施工進行調整;施工技術人員和監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一般,對一些質量缺陷視而不見,無法動態及時的對一些缺陷進行處理。
1.4.1政府及投資公司監管體系分析
市政工程一般由各地市的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或建設局管理,市政工程一般包括:城市道路、橋梁(高架橋)、各中管線(雨水,污水,上水,中水,電力,電信,熱力,燃氣等)或者綜合管廊、廣場、園林綠化等,其包括專業較廣,導致在管理過程中城市道路中瀝青路面工程關注度不是特別高。以某地市的市政道路監管體系舉例說明,某市的市政工程由住建局統籌管理,其機構設置包括:辦公室、人事、財務、政策法規、勘察設計、住房保障、建設市場監管、消防管理、城市建設、市政公用設施管理、村鎮建設、科學技術、名城保護等科室,其中市政公用設施管理科主要負責編制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年度城維計劃;指導城市道路、橋梁、供水、排水、燃氣、城市照明、污水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運營管理及城市節約用水的行業管理工作。組織、協調市政公用設施的維修、養護工作。與此同時各個地市和區縣分別成立自己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負責該區域內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管理工作。
總體來看市政道路建設管理一般由投資公司負責、政府行業主管部門進行監督管理的模式。因此市政道路建設政府以及投資公司質量監管過程存在雙重管理,導致質量管理部門不獨立、監管效率較低、監管手段單一(主要采用信用考核管理進行約束,基層質量監管部門技術力量較為薄弱)等問題,此外也存在使用的人員工資薪酬水平不高、過程管理中匯報溝通效率低、執行力不足等問題。
1.4.2監理單位監管體系分析
監理單位監督和管理作為建設管理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是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一般項目由業主方招標進場的監理單位技術能力參差不齊,部分項目的監理單位人員配備不足、未按監理程序開展監督工作、抽檢頻率不足等問題層出不窮,更有甚者部分在路面施工過程的前、后場甚至沒有旁站監理進行現場監督,以上問題導致路面施工質量監督環節缺失以及監管效果差。
開展路面專項設計,對所使用的材料類型、路面結構類型、技術指標要求、施工工藝要求等需要進行廣泛的調研,并針對地方氣候條件、地方路用材料供應、交通量等進行專項設計,特別是對于容易出現車轍的平交路口、公交車站臺等特殊位置,根據路用性能需求差異化設計(如:采用高模量、抗車轍等類型混合料);同時也吸收高速公路路面專項相關設計的相關經驗開展常態化的設計專項評審,邀請省內外專家開展(如:由住建局統一相關制度要求,例如:邀請高速公路設計經驗的相關路面專家)。
提升市政路面施工水平,各個地市可以參照國標制定本區域范圍的市政路面施工技術指南,對施工設備要求、人員配置要求、材料要求、標準化駐地要求、拌合站建設要求、工藝要求等做出詳細的規定,形成規范性的招標文件要求,最終建立本區域的供應商庫(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商等),提升路面施工硬件配備條件和人員技術硬性要求。
政府監督檢查可邀請外部專家作為參謀,每一季度對地區內的市政道路建設項目開展動態化的檢查和評估,并形成檢查通報文件和項目質量排名,以營造良好的比學趕超氛圍,對質量優良項目進行表揚,對排名靠后的進行通報和督促整改。
建立本地區的拌合樓動態監控管理系統,對本地區內所有用于市政道路路面施工的水穩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瀝青混合料拌合站進行遠程監控,防止施工控制不規范。
此外要充分發揮監理單位的作用,優選技術實力強的單位進入本地區市場,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開展動態化的監理單位履約檢查,督促監理單位管理改進和工作落實,嚴禁監理單位分包、低價中標等行為。
路面施工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業主方可優選技術實力強的專業咨詢機構和專業檢測單位作為獨立的咨詢或檢測機構,第三方咨詢或檢測機構受業主委托開展過程市政路面實施的全過程技術指導和及時的試驗檢測工作。全面增強市政路面施工的過程管控質量水平和檢測的及時性,真正做到試驗指導施工,施工過程動態調整。
市政道路路面的建設水平是一個城市對外形象,建設舒適、耐久的市政路面也是對人民公共出行負責任的表現,隨著國家對市政道路管養要求的逐步提升,必須要求建設期就要做到修筑質量過關的路面,也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后續運營年限內頻繁修補對人們出行造成不利的影響,提高人們出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