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萱 向東寧 劉 震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湖北《咸寧日報》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載體,立足于全媒體時代傳播新格局,將新媒體平臺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發揮融媒優勢,做好“為民”文章。
2021 年3 月15 至19 日,在咸寧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后的第一周,《咸寧日報》全媒體矩陣推出一組報道——《關注咸安溫泉辦事處79號院“通氣難”》,成為當地群眾熱議的話題。這組報道的起因,是咸寧市委書記在接待群眾來訪時,有群眾反映咸安溫泉辦事處79號院天然氣接駁“難產”,從2021年8月啟動,歷時7個月仍未接通。
如何才能把為群眾辦的實事真正落到實處?這個線索立即引起了《咸寧日報》的關注。圍繞“在辦實事中厚植為民情懷”這條主線,《關注咸安溫泉辦事處79號院“通氣難”》系列報道,由社長親自部署,總編輯深度策劃,記者及時跟進,全平臺刊發,回應群眾關切,做問題的終結者。5天連續在全媒體平臺推出5篇報道,深入采訪了79號院居民、相關單位等,探究通氣難背后的深層原因,及時報道事件進展。
在領導的重視和媒體推動下,相關單位“踢皮球”“和稀泥”的態度開始轉變,最終僅用了6天時間,解決了“難產”7個月的天然氣接駁問題,獲得了當事人和讀者的一致好評。事情解決后,《咸寧日報》還刊發社評,由點到面,深刻反思79號院通氣難一事暴露出的問題,為地方政府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供參考。
通過問題導向、過程追蹤、結果評價,這組系列報道在推動解決群眾困難的同時,在當地黨政機關引發了“轉變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的大討論,影響深遠。
黨史學習教育如何走深走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咸寧日報》關于79號院通氣難的報道,就是一個生動案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咸寧日報》充分發揮黨報的橋梁、紐帶作用,傾聽民生民情,聚焦“急難愁盼”,把百姓訴求及時上傳給黨和政府。
2021年6月30日,赤壁瓜農徐金階因西瓜滯銷向《咸寧日報》求助?!断虒幦請蟆沸旅襟w中心團隊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策劃“愛心助農 直播賣瓜”線上線下結合的義賣活動。通過直播帶貨,兩小時義賣西瓜5000余公斤,后續訂單不斷。瓜農特意向報社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直播為助農開啟了“新模式”。此后,又先后通過新媒體平臺,為通山滯銷的枇杷、咸安滯銷的火龍果和葡萄等農產品“吆喝”,取得良好成效。
這些貼近群眾、惠及民生的新聞報道,解民之難、紓民之困的活動,體現了黨報以人民為中心的辦報宗旨,把情系百姓、關注民生的理念落到實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這本“書”,如何讓更多人學深、悟透?講好黨史故事,是一種生動、有效的方式。而身邊的黨史故事,最鮮活,最有親和力、說服力和感召力,能引起共情與共鳴。
其中,連續報道《跨越72年的尋親之路》,就是從一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采訪中,挖掘出來的身邊的黨史故事。2021年7月8日,《咸寧日報》接到幾名當地大學生投稿,稱他們在通山縣赤城村城坑吳莊參與暑期社會實踐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全村人72年接力為一名在解放通山時犧牲的、名叫喬鳳山的烈士尋親,并為其守墓。
烈士為國捐軀,村民72年接力尋親。首先,這個故事就讓人震撼、感動,是從未報道過的、來自本土的黨史故事素材。更令人振奮的是,72年后,尋親終于有了回音。
《咸寧日報》立刻找當地宣傳部門核實線索,第一時間趕到通山,聯系到接力尋親的主要人物——通山吳興發家族的成員、烈士喬鳳山家鄉河北永年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以及整理收集這一故事的社會人士張長征,掌握第一手資料,并將選題報告給編輯部。
總編輯高度重視,當即安排成立報道組,明確了報道方式,指導策劃,將其列為當月重點報道。10天里,報道組多次到村采訪,深入了解故事始末。查閱多方資料,仔細核實、訂正,還原真實歷史。還幸運地找到了四位仍健在的、當年見證吳興發捐棺和安葬喬鳳山的老人,記錄他們親口講述、親眼所見的歷史事實,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瓜農特意向報社送錦旗

冷中玉投身2021年7月河南抗洪
從發現線索到送烈士遺骸回家,《咸寧日報》跟蹤報道了全過程,從7月13日起,連續刊發《喬鳳山烈士,你的親人找到了》《今后,吳家人就是咱親人》等7篇不同體裁的報道,并生產制作了短視頻等新媒體作品。報道刊發后引起強烈社會反響:邯鄲媒體來咸聯動報道;當地居民自發祭奠烈士;咸寧大學生黨員圍繞這個紅色故事展開學習、討論、宣講;咸寧市黨史學習教育辦表示要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從這一系列報道也可以看出,講述百年黨史,離不開宏大敘事,也不可缺少以小見大的地方敘事、百姓敘事。
黨史學習教育中,咸寧日報注重深入挖掘身邊的黨史故事,從小人物、小切口入手講述黨的浴血奮戰史、艱苦創業史、改革創新史。
咸安老人毛保玉在自己百歲生日那天,親手制作了一面黨旗,贈送給當地民政部門。這個小人物的故事被采寫成稿件《一針一線總關情 咸安百歲老人縫制黨旗銘黨恩》。該報道在咸寧日報全媒體平臺推出,并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采用。有網友留言,從百歲老人的故事中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輝煌成就,看到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加堅定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2021年7月,河南發生洪災,《咸寧日報》在做好救災報道的過程中,挖掘出河南志愿者冷中玉的故事。1998年,冷中玉開著三輪車到嘉魚縣簰洲灣參與抗洪,2021年他又活躍在當地的救災第一線。嘉魚縣民眾紛紛與他聯系,通過他向河南新鄉地區捐款捐物。這一系列活動,以《1998年,他送來百箱方便面抗洪;23年后,嘉魚捐出數百噸蔬菜馳援》一稿為代表,展現了黨員、群眾、青年志愿者等在抗洪救災中的群像,再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抗洪精神。
“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這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故事、榜樣,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教材,起到了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打動人心、凝聚人心的效果。
黨史學習教育在內容和思想上要“守正”,在傳播方式上要創新。
《咸寧日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平臺優勢、主流媒體的引導優勢、融媒體的傳播優勢,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制作發布符合時代特征、符合宣傳需要、符合人民需求的新媒體產品,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七一前夕,由咸寧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史志研究中心、咸寧日報社舉辦的“咸寧市慶祝建黨100周年黨史展覽”開展。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除了線下,《咸寧日報》還同步推出“線上咸寧黨史展”,將1200余張珍貴圖文資料以H5的形式展示出來,反映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鄂南人民革命和建設歷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和主要發展成就。線上咸寧黨史展通過分享式傳播,吸引了50余萬人線上觀看,成為咸寧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
借助網絡新媒體,《咸寧日報》將《黨史上的咸寧記憶》《紅色咸寧啟示錄》等系列微黨課搬上掌上咸寧客戶端、“學習強國”咸寧日報學習平臺,在全媒體平臺開設《我為群眾辦實事》《走進咸寧紅色教育基地》等專欄,推出黨史知識答題等線上活動。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咸寧日報綜合運用短視頻、H5、直播等新媒體手段,通過內容、形式、方法的創新,讓手機成為學黨史的“移動課堂”,拓寬了黨史學習教育覆蓋面,讓更多群眾從中汲取智慧力量。
線上學習拓寬廣度,線下宣講挖掘深度?!断虒幦請蟆分鲃优c咸寧市委宣傳部對接,策劃百姓宣講活動。百姓宣講重點在“百姓”,百名宣講員是來自基層的廣大黨員群眾,百場宣講活動講述了接地氣的身邊事?;剜l青年張亮講述了他通過“別墅養雞”帶領鄉親致富的創業史;黨校教師阮成君,結合咸寧高橋鎮白水畈蘿卜小鎮的建設,講到了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大學教師羅超,分享了學校干部在崇陽縣畈上村駐點扶貧的見聞,談到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在通城縣雋水鎮古龍村,5位來自咸寧市直及通城縣的宣講員,圍繞“身邊的感動”這一話題,向近百名村民講述了“十三五”期間身邊發生的變化和“打工人”拼搏奮斗的故事……
宣講還以線上VR直播的形式,累計吸引230萬人次觀看,群眾表示聽得過癮,宣講員也感嘆當了一回“網紅”。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群眾聽得懂、愿意聽的語言講黨史,創新使用新技術手段傳播,《咸寧日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貢獻媒體融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