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抓好德育工作是實施人才戰略的前提條件,也是在目前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當履行的職責。為了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師不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基礎,對小學德育策略進行優化,讓德育走進學生的心靈。
【關鍵詞】小學德育;陶行知思想;心靈
作者簡介:王愛紅(1977—),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小學。
陶行知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實踐者和理論家,他的淵博學識和崇高人格,令他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陶行知一生最為推崇德育,因為他認為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學做真人”[1],不能壞了道德的根本。德育是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為了提升德育的效果,教師可從陶行知教育思想獲得有益的建議,并將其運用在德育工作中,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一、回歸生活,讓德育煥發魅力
(一)捕捉生活事件,讓學生形成道德情感
現階段小學德育面臨的最顯著問題是“去生活化”的教育太多。教師在學校實施德育時,常常對其進行過濾和刪減,導致德育日益教條化和形式化,逐漸遠離學生的真實生活。部分教育工作者將德育等同于常規的學科教育,認為只要將德育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守則告知學生,就算落實了德育,但這種“去生活化”的德育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陶行知表示:“德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過上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只有根植于人的生活,才能讓德育產生生命力。”因此,教師在實施德育時,應捕捉恰當的教育時機,將德育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形成道德情感。
例如,有一次筆者聽課回來,剛走進教室,就意外地發現墻壁上不知何時被人潑了很多墨水。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班里兩個學生打架,其中一個學生因感到憤怒就把墨水瓶往對方身上砸,結果沒砸到對方,砸到了墻上,才會導致墻上墨跡斑斑。面對此情此景,筆者在班上進行了一次獨特的德育,告訴學生:“同學們,咱們教室的墻壁原本是非常潔白的,可是因為一些同學不注意保護它,導致墻壁上墨跡斑斑,破壞了咱們教室的整體美,大家看,現在教室多難看呀!”聽了教師的話,學生開始交頭接耳,不住地瞟向被潑上墨跡的墻壁。筆者繼續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說說有什么辦法可以去掉這些污跡嗎?”面對筆者的提問,學生紛紛“獻策”,有人說用橡皮擦掉這些污跡,有人認為可以用小刀刮下來,還有人提議用洗衣粉擦這些污跡……筆者在肯定學生的同時,向學生提出建議:“那咱們一起試一下剛才提出的這些辦法吧,看看誰的辦法最好用,好嗎?”在筆者的鼓勵下,學生開始嘗試擦拭教室墻壁。10分鐘過去,教室墻上的墨跡已然被清理干凈。筆者讓學生說一說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收獲。班長首先發言:“經過剛才這個擦墻壁事件,我認識到不管做錯了什么,要先盡可能去彌補錯誤,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另一位學生認為:“一個人做錯了事就像潔白的墻壁上染上了污漬,只有將污漬去掉,墻壁才能煥然一新。也就是說,做錯事不要緊,只要懂得及時改正就好。”聽了同學們的發言,之前打架的兩位學生紅著臉站了起來,紛紛向其他同學道歉。遇到這樣一個尋常的生活事件時,筆者抓住開展德育的契機,不是馬上展開說教,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明白道理,由此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案例中呈現的生活事件僅是學生校園生活的一個縮影,類似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如果教師一味地采取傳統的德育模式,對學生進行耳提面命式的說教,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但若是將這種生活事件轉化為德育資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從生活中獲得道德教育,就能更好地使學生形成道德情感。
(二)設計實踐活動,讓道德意識根植于學生心中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做即是學,學即是做”[2]。也就是說,在德育工作推進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單純地將德育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當將德育意識根植于學生心中。育人是一項生命工程,任何機械化的做法都很難產生有力的效果。尊重、友愛、誠信等價值觀,也不可能通過說教就根植于學生心中,只有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形成感悟,學生才會真正樹立正確而牢固的價值觀。鑒于此,教師應為學生精心設計一些德育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德育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道德知識,建立個人的道德體系。
例如,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一些學生不怎么注重班級的衛生。在參加校園體育活動期間,這些學生同樣不注重維護學校的操場環境,他們要么亂扔垃圾,要么就是開著水龍頭玩水,導致地面總是濕乎乎的。為了改變這些學生的意識和行為,筆者設計了一個校園清潔活動。這一清潔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保護校園環境的重要性,并使學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清潔方法,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為了確保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清掃校園之前,先到校園中調查環境衛生情況,并發現環境衛生問題背后的原因。除了調查環境情況,學生還需要詢問清潔工,讓他們說一說對校園環境的看法。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會發現校園環境的美觀,是需要很多人的默默付出才能實現的。由此,學生也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在學校環境建設中的責任,開始從小事做起,保護校園環境的潔凈、美觀。
要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教師一定要避免過多的說教,而是設計一些德育活動,讓學生在親歷的活動中去感知、去體驗、去發現,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二、捧著一顆心來,讓德育于無聲處滲透
(一)以生為本,使民主自治管理發揮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經寫過一首意蘊深刻的小詩:“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這首詩歌的意思是,成人不能輕視孩子的能力。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同樣不可輕視孩子的能力,要相信他們可以在班級管理中釋放自己的能量。此外,班級事務相對繁雜,僅憑班主任一個人是很難全部處理好的,如果可以在班級中發展一批優秀的學生骨干,那么班級管理的效果會更好。陶行知先生也認為,讓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管理,就是讓學生親自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了讓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管理,教師首先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以民主的方式選舉班干部。教師還可以采取班干部輪崗制度,這樣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在輪崗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身先士卒,積極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約束自身的行為,給其他同學作表率。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更懂得約束自我的行為。在這個自主管理過程中,學生的行為也將發生質的改變。此外,在班委會組建好后,教師應適當開展對學生的教育。首先,在全體學生面前肯定班干部的優點,并將班干部的優秀事跡講給其他學生聽,這樣可以樹立班干部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其次,對班干部的管理方式進行指導,讓他們以科學的方法參與班級事務管理,同時對班干部的言行舉止要有嚴格要求,讓他們懂得以身作則,為其他同學做好表率;最后,培養班干部團結互助的精神,讓他們由點及面,將積極的能量傳遞給全班同學。
通過上述管理方式,教師可以培養一批優秀的班干部,還可以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制力,更好地提升德育的效果。
(二)關愛學生,深入學生心里施教
作為一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愛滿天下”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傳遞愛是拉近師生距離的有效方式,只有將愛奉獻給學生,才能維系師生間的良好關系。如果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懷揣著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德育同樣不例外。在某種程度上,愛是德育滲透的前提條件。德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往往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小學生自制力相對弱,很容易犯錯,如果教師不能發自內心關愛學生,無法容忍學生的各種錯誤,德育自然難以取得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真心關愛學生,深入學生心里施教,這樣的德育才能真正見效。
例如,在班級管理中,筆者注意到有些學生非常喜歡說臟話,還喜歡欺負同學,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對于這些不當的行為,教師如果直接采取批評的方式,既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也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導致學生產生逆反情緒,行為變本加厲。因此,教師不應直接批評學生,而是要和學生進行耐心溝通,試著從學生的回答中分析其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在深入溝通后,學生慢慢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比如,有的學生說自己本來不喜歡說臟話,但是有時候實在生氣了才會忍不住這樣做;有的學生說自己是和爸爸媽媽學的,因為他們和別人吵架時動不動就說臟話,感覺這樣做特別解氣,所以才會這樣做;還有的學生表示,如果不是對方先罵自己,自己不會無緣由地說臟話。學生反饋后,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開導,讓學生知道說臟話的不良影響。一方面,說臟話會加劇雙方的矛盾沖突,使事態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說臟話也非常不文明,沒有人喜歡一個“出口成臟”的孩子。在教師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下,這些學生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愿意根據教師的指導糾正自己的言行。
小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面對這樣的情況,直接采取批評的方式,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和學生耐心溝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三、潤物無聲,讓德育悄悄發生
(一)優化德育形式,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事實上,單一化的德育并不利于提升德育效果,甚至可能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小學生本身喜歡新鮮的事物,如果教師不懂得創新德育形式,就很難讓學生認識到德育的內涵和意義。因此,為了提升德育的效果,讓學生理解德育的內涵,教師有必要優化德育形式,采取班會、晨會、國旗下講話等多種形式,在潛移默化間改變學生的言行舉止,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教師可以采取以下3種德育手段。第一,教師可以利用班會時間播放紅色題材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比如近幾年熱播的《功勛》《偉大的轉折》《覺醒年代》等,讓學生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初步感受紅色精神。第二,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革命遺址等,給學生講述那些扣人心弦的革命先烈事跡。第三,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中國近代史,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讓學生了解紅色精神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又如,為了培養學生的保護環境意識,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到戶外植樹,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學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節約各種能源。若是要培養學生的節約精神,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變廢為寶”的活動,讓學生從家中或者生活中尋找一些廢棄材料,將它帶到學校后,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將這些廢棄材料變廢為寶,重新利用。
傳統德育課堂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無法產生理想的效果,還常常讓學生對德育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德育就是說教。鑒于此,教師應創新德育形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德育。借助多元化的德育形式,教師可以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使學生產生全新的德育認知。
(二)家校合作,保持德育的一致性
對學生而言,父母是這個世界上他們最親近的人,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密切相關。在日常德育過程中,教師不能只依靠學校教育,還需要和家長建立聯盟,做到家校統一、聯系密切,這樣既能保障德育的有效性,還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班級事務管理,使家校成功聯合,首先,教師需要優化和家長的溝通方式。除打電話以外,教師還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更好地和家長進行溝通。其次,教師還需要將一些班級事務分給家長,邀請家長共同參與班級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家長的意愿,讓有責任心、能力較強的家長共同組建家委會,處理班級事務,比如學校召開的一些活動或是班級的家長會,都可以由家委會協助教師解決。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座談會或者沙龍的方式,和家長面對面地交流,讓家長談一談自己對教育的獨特見解,說一說自己對教育孩子的心得
體會。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德育環境,而德育環境的構建離不開家校合作。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積極引入家長的力量,給家長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健康成長。
結語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展開德育教育是一項漫長的教育工程,小學德育教師必須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采取科學的德育手段,使德育更加行之有效。為了讓德育更加深入人心,教師可從陶行知教育理念入手,優化德育工作,提升德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靜.巧用行知思想,讓小學德育更走心[J].教育界,2020(25):68-69.
[2]付雪芝.陶行知德育思想對當代小學德育的啟示[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