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周子文 司凱波
摘? 要:2017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我國首個環境保護稅,并于2018年正式執行至今已實施4年多。本文根據油田企業實際生產情況,通過研究環境保護稅出臺背景,對比了環境保護稅與排污費的主要不同,分析在環境保護稅下,研究油田企業發展及主要對策。
關鍵詞:環境保護稅;油氣田企業;策略
2018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環境保護稅,以此取代了排污收費制度。本文根據油氣田生產企業的實際生產發展情況,研究分析環境保護稅法對管理產生的影響,探討企業應對管理思路。
一、主要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政府開始建立排污收費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是根據經濟學理論中“外部不經濟”觀點建立的。
外部不經濟是指某些企業或個人因其它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而受到不利影響,又不能從造成這些影響的企業和個人那里得到補償的經濟現象,如江河上游造紙廠排放污水,造成下游農作物欠收、農業減產的情況。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環境資源的不可分割性,使其產權界定成本非常高或根本就難以界定,環境資源因此具有全部或部分公共性。這又使得人們可以互不排斥地共同使用自然生態環境資源,而不考慮其公正性和整個社會的意愿。國家通過向污染者征收排污費,以促進污染者積極承擔排污給社會造成的損害責任,將外部不經濟內部化,從而控制污染的一項環境制度。經過近40年的發展完善,該制度促進了企事業單位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為我國治理環境污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以來,國家更加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習主席多次提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針對上述情況,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文件中提出: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出臺了環境保護稅法。
二、環境保護稅與排污費的主要區別
(一)環境保護稅屬于法律,而排污費屬于行政法規范疇,環境保護稅的法律效力更高,強制力更強。
(二)征管方式發生改變。環境保護稅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征收管理法》,企業負有如實主動申報、足額納稅的義務,否則產生罰款、滯納金或被采取強制執行措施。而排污費征收是由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確定應繳數額,送達繳納通知單,排污者接到通知后按期繳納,違規處罰方式為罰款或責令停產整頓。
(三)稅(費)標準略有變化。環境保護稅實行“國家定底線,地方可上浮”的動態稅額調整機制。由各地統籌考慮,在國家規定稅額幅度內出臺稅額。從目前各省出臺的稅額來看,部分地區的稅額較原排污費征收標準有所提高。
(四)對超標排放征收處理方法不同。環境保護稅實行“多排污多繳稅、少排污少繳稅”的原則,未單獨對超標準排放的情況做出規定。排污費制度則要求向水體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標準的,加倍繳納排污費,對超標準排放有加重征收的規定。
三、油田生產過程中主要污染物
目前油氣生產企業在建設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物有大氣污染物、水污染、固體廢物及噪聲都可能產生環保稅。
(一)大氣污染。目前油田企業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生產過程中消耗煤炭、燃油等燃料產生的廢氣;二是采油(氣)、油氣集輸過程中產生的烴類揮發和天然氣凈化廠產生的尾氣、壓縮機工作廢氣以及火炬燃燒廢氣。
(二)水污染。生產原油企業水污染物主要是采油(氣)生產過程中帶出的采出水,如原油中的含水、天然氣中采出水。
(三)固體污染。油氣田企業固體廢物主要有三類:一是鉆井過程中產生的廢鉆井液、巖屑;二是采油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沒有進入集輸管線而散落在采油區地面的石油或從石油管線中泄漏出的石油,即落地原油;三是油(氣)生產過程中,在處理裝置中沉淀出的油泥、油砂。
(四)噪聲污染。油氣生產、集輸、處理裝置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超標噪音,如注水泵房、壓縮機房。
四、對油田企業的生產帶來的影響
(一) 成本增加、支出增加,凈利潤削減。短期來看,征收環境保護稅的直接影響就是增加企業稅收,同時企業過程生產中的工藝技術就需要改進提高。這就需要企業結合整體發展戰略,年度發展計劃中統籌分配投資和成本。源頭控制,全面考慮,分年投入,逐步完善環境保護設施、設備和工藝改良,避免盲目支出,造成現金流短缺,影響企業長遠發展。
(二)油田生產單位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根據環境保護稅的規定,企業造成的污染越多,對環境破壞越嚴重,所需要承擔的稅額就越多。這就倒逼企業做好遠景規劃,不止考慮當前發展,進一步促使企業積極研究技術革新、淘汰落后產能,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促成良性循環,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企業發展對策
(一)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油田單位要加強政策宣傳,通過網頁門戶、微信平臺、手機APP大力宣傳,領導帶頭、員工做起,轉變思想,嚴格按規定標準排污,規避法律風險。
(二)源頭提高設計標準。一是嚴格按照法律規范標準,調整修訂企業項目管理設計標準。科學籌劃項目建設運行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及排污方式,從源頭上杜絕環境污染;二是完善已建項目運行過程中的環保污染治理方案。嚴格按照屬地地方政策要求,對已建項目進行科學評估。對項目效益好不滿足屬地環保要求,積極投入加快整改,對項目無效益不滿足屬地要求的,加快關停并轉,切實履行環保責任。
(三)依法合規繳納環境保護稅。油田企業應對產能建設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及時監測、分類管理。與屬地部門對接確定應稅污染物的計算方法,對于向環境直接排放應稅污染物,符合環境保護稅繳納標準的按月計算稅額,按季度及時申報、足額繳納稅款。適用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的,及時向稅務部門申請、備案,保障企業合法權益,規避稅務風險。
(四)探索綠色轉型,加快新能源發展。按照國家和集團公司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結合公司生產實際以及現有風、光、地熱資源,統籌規劃,納入企業發展規劃,逐年落地實施。
參考文獻
[1]甄美榮,楊晶照. 區域創新環境對區域內企業群落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
[2]熊文,劉紀顯.雙重紅利:我國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發展激勵作用探討[J].環境保護,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