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慧
本節課教學采用《書法練習指導》(湘美版)四年級上冊教材,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夠寫好“斜勾”,掌握其筆畫要點。顏體的結構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帖和書寫基礎。方法上,學生可嘗試自行讀帖,教師由“扶”到“放”,將自主權交給學生。技法上,教師親自示范,并實時投屏學生作業,點評反饋。
《中小學書法指導綱要》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書法基本功,強化書寫實踐。”所以,課堂仍應讓學生多寫、多練、反復點評練寫為主,體現書法課堂寧靜之美,墨香之幽。
1.學會正確書寫斜勾,掌握斜勾略帶弧度、強勁有力的特點。
2.學習寫好“戈”字、“武”字,掌握斜勾在筆畫中的“脊梁”之用。
3.欣賞歐體、柳體中“武”的不同形態,感受不同書法家均做到“上緊下寬、斜勾強勁有力”的特點。
4.通過“斜勾—戈—武”的層層遞進,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止戈為武”崇尚和平的精神。
掌握斜勾略帶弧度、強勁有力的書寫特點,練習寫好“戈”字、“武”字。
課件、文房四寶、四格瓦當紙。
(在《臥龍吟》古琴聲中進行課前準備及提按練習。)
1.生(邊誦準備歌謠邊布文房四寶):
拿出毛氈輕鋪好 墨碟放在右上角
打開墨汁輕輕倒 擰緊瓶蓋放桌腳
拿出紙張鋪桌上 調整紙張找位置
打開筆簾拿出筆 卷好筆簾放桌底
輕輕蘸墨吸飽筆 細細舔筆墨均勻
舔好筆墨放筆擱 端坐閉眼定心神
2.(靜坐十秒)師輕聲念:凝神靜慮,端己正容。
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完成兩個提按練習。
師:同學們,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
生:甲骨文。
師:是的,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師:誰來猜猜,這個甲骨文是哪個漢字?并說出理由。(見圖1)
生1:戈。
生2:不對!我覺得是武,字的下面部分還有一個像腳一樣的筆畫!
師:你觀察真仔細!持戈而行,拿起兵器去戰斗,就叫“武”。(見圖2)
(圖1)
(圖2)
師:還記得嗎?我們之前講武王牧誓時,武王說了什么?
生:《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意思是說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立起你們的長矛,我要發布誓詞。
師:是的,將士們拿起武器去戰斗,是為了保家護國。在古代,武力對一個國家來講,非常重要。于是,歷朝歷代,大書法家們寫下了各種“武”字(出示圖片),仔細觀察,你覺得這個字中哪個筆畫最重要?
生:斜勾,它在字中就像人的脊梁。
師:你不但會觀察,更會比喻!一筆為一字之主,斜勾,也稱“戈勾”,一般比較長。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寫好它(板書“斜勾”)。(見圖3)
(圖3)
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已學的文字、歷史典故,以文入字,理解持戈為“武”,以武入“戈”,讓書法與文化、歷史緊密結合,融為一體,體味“道日用而不知”的妙處。軟筆書法課堂不只是單一的技法提升,更是一種文化滲透。初步感受書法文化的內涵美。
(一)讀帖范寫
師:大家觀察“斜勾”,自行讀帖,發現它的特點了嗎?
(出示讀帖要點:一讀“結構位置”,二讀“起筆收筆”,三讀“行筆粗細”。)
生1:它的結構是左上右下。
生2:它起筆處折鋒向右,頓筆鋪毫,收筆處右上挑出,力送鋒尖。
生3:它向下行筆,略帶弧度,且強勁有力。
師: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大家現在讀帖是越來越得心應手了,所有要點一一囊括。下面看老師范寫,此筆畫高處順勢而下,體態較長,略帶弧度,在一個字中常作主筆,尤為強勁有力。(邊范寫邊強調要點,見圖4)
(圖4)
(二)臨寫互評
師:請同學們在書法紙臨寫2 個斜勾,注意坐姿。
生提筆練習,師相機采用圈點法指導。然后選取2 幅較有特點的生作,第一幅問題比較明顯,第二幅相對較好。
師:大家寫得尤為認真,我們看看小伙伴的作品吧!你覺得他注意到了哪些要點,有什么改進建議?或者你覺得他哪些地方寫得好,想夸一夸?
(生自由評價,師引導其發言主要集中于“戈”的書寫要點。)
師:書上這樣形容斜鉤:形態矯健,舒展,很像習武人擺出的架勢。書寫時既不可以僵直,也不能太彎曲。(見圖5)
(圖5)
學生再次練寫1 個斜勾,同桌互評,觀察是否掌握“挺而不僵,彎而不弱,強勁有力”的要點。
設計意圖:教師帶領學生讀帖,從“結構位置”“起筆收筆”“行筆粗細”細致觀察,再通過范寫、練寫時圈點、評講時批注、學生互評再練等方法,使“戈”強勁有力的書寫要點入腦入心,很好掌握,為后期筆畫入字打好基礎。
師:我們都知道,顏體方正茂密,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開創了書法盛唐氣象的先河。(見圖6)
(圖6)
出示“戈”字,生按照讀帖要求自行讀帖,師范寫,生互評。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畫到字,因為學生前期已經熟練掌握讀帖方法,其他筆畫在三年級已學習過,所以不存在太大難度,該字書寫基本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注意引導要點即可,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練習書寫的時間。
師(出示“武”字):通過前面的練習,同學們已充分感受到“一筆為一字之主”,古人還講“一字為一篇之主”,如何寫好“武”字呢?
生1:同學們,請跟我一起先來觀察它的“結構位置”:武字為半包圍結構、上緊下寬。短橫、長橫大概平行,“止”靠近橫與斜勾相交處,且豎短。斜勾長大而伸展。
師:你的描述準確又專業!
生2:我來說說“起筆收筆”:它的橫畫分別從左斜線、橫中線起筆,斜勾從豎中線左側起筆,左斜線右下方收筆。
生3:以上兩位同學都說得很好,我補充一下“行筆粗細”:顏體的特點就是橫細豎粗,這個字也不例外,我們書寫時主要注意斜勾的強勁有力。
師:同學們侃侃而談,把“武”字的注意要點都一一概括了,真是青勝于藍啊!(師概括要點,見圖7)
(圖7)
師范寫“武”字,生臨寫兩個。師巡視相機指導,評價學生代表性作品,指導修改,并展示優秀作品。
生再次練寫1 個“武”字,同桌互相點評,觀察是否掌握“上緊下寬、斜勾強勁有力”的寫作要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詳細觀摩“戈”字在“武”字中的結構、變化、寫法,盡量讓學生自己講解,教師相機補充,強調整個字“上緊下寬、斜勾強勁有力”的要點,大量時間仍留給學生反復點評練習,以期收獲。
(一)體味“止戈為武”
師出示歐體、柳體中“武”的不同形態,學生暢所欲言,感受書法家雖書寫形態不同,但英雄所見略同,在書寫此類字時均做到“上緊下寬、斜勾強勁有力”,書寫才會漂亮。
生自由發言。
(二)聆聽“止戈為武”
師: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當年的周武王號召百姓們拿起兵戈戰斗,是為了統一天下,恢復和平;后來,楚莊王和晉國打仗勝利時,不同意把晉國軍人的尸體堆積起來作為戰爭勝利的紀念物,借以炫耀楚國的武力。他認為戰爭不是為了宣揚軍事實力,而是為了禁止強暴,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他認為“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這就是止戈為武的始文。后人用它表示通過正義的戰爭平息戰禍,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三)書寫“止戈為武”
請大家拿出四格瓦當,書寫“止戈為武”,感受我們中國文脈中流淌的和平精神。我們不僅要延續這種民族品質,更要努力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展大國氣魄,傳文脈精神。
(四)展示“止戈為武”
學生自由書寫,積極展示。(見圖8)
(圖8)
設計意圖:先欣賞名家書法,感受大家氣魄,再聆聽楚莊王“止戈為武”的歷史典故,明白書法不僅是技能,漢字不僅是工具,更是文化、精神。我們要與祖先一脈相承,激發自身熱愛祖國語言文字與文化的情感。
(在《臥龍吟》古琴曲中進行課后工具整理。)
生(邊誦邊收工具):
宣紙折好收起來 筆放筆簾卷起來
毛氈輕輕疊起來 墨汁勿忘拿起來
東西收好放布袋 端起墨碟歸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