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消費維權問題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交易過程中車企與消費者簽訂的用戶協議所涉及的不公平格式條款,已經成為后期消費維權的罪魁禍首。
日前,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江蘇消保委”)通過對特斯拉、威馬、理想等14家國內新能源車企的47份協議進行分析發現,各種不公平格式條款廣泛存在于新能源車企的協議中。
經過梳理,江蘇消保委一共統計出10個方面共計15項不公平格式條款問題。其中,威馬的問題率最高,多達60%。部分新能源車企在制定合同時,僅考慮自身利益,未能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明顯對消費者不合理、不公平。
車企合同玩套路
新能源車企的協議一般分為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兩部分,協議普遍頁數多,動輒成千上萬字。其中,某車企App隱私權政策字數竟多達2萬多字。
對于這樣的協議文本,消費者在買車時,很少有人會逐條過目。不少汽車銷售人員也往往以“格式合同”為話術,催促消費者匆匆簽下協議。然而這些協議中卻常常隱藏著各種不公平的霸王條款。
從此次統計情況看,不公平條款主要體現在10個方面:第一,協議交易對象不明,損害消費者知情權;第二,車企單方修改權無限制,侵犯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第三,車企免責條款過寬,加重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第四,收集個人信息不規范,消費者被要求必須概括同意;第五,個人信息使用不當,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護缺位;第六,約定響應時間過長,難以滿足消費者實際需要;第七,鏈接第三方增值服務,卻不提供任何保障;第八,用戶發布作品即為廣泛授權,損害用戶的知識產權;第九,約定管轄只考慮車企,加重消費者維權成本;第十,無合法依據,加重消費者及相關人員的負擔。
這些不公平格式條款或單項或多項潛藏于這些新能源車企的協議中。如特斯拉,協議中就存在設置車企單方修改權、個人信息使用涉嫌過度商業化、個人信息出境無單獨同意等問題。
消費者無辜受傷
江蘇消保委指出,新能源車制定合同中普遍僅考慮自身便利,使消費者處在設置套路的協議里,導致消費者權益大打折扣。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這些車企協議里多處充斥著“恕不再另行通知”“視為您已接受”“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等字眼。如威馬的用戶協議約定,可以隨時終止全部服務且不承擔違約責任。
對此,有律師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車提供的不僅是車輛的產品,還有它附隨的互聯網服務,如果互聯網服務隨時可以終止,對消費者來說權益無法保障。
要知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了經營者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的質量保證義務,車企單方面減免自身責任的做法顯然是不合規的。
其次,統計中發現,14家新能源車企全部通過單方制定的格式合同確定管轄法院或仲裁,且選擇的管轄法院或仲裁均是車企所在地。如理想約定,有任何訴因必須訴諸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又如特斯拉約定,未能協商解決的,則提交給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訴訟解決。
事實上,《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和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很顯然,車企這種“約定管轄地”的霸王條款并非與消費者協商確定,實質上是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如此一來,不僅大量消耗了消費者維權精力,而且加重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第三,車企普遍超出合理范圍收集車主信息,侵犯消費者隱私權。如特斯拉會和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以及渠道合作伙伴分享用戶信息,提供升級、營銷等服務;更有車企甚至會收集微信用戶頭像、昵稱、位置、通訊記錄詳單、朋友聯系列表、日程信息、財產信息、上網記錄和常用設備信息等信息,對人群畫像標簽化后進行推送信息。
《網絡信息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均規定,用戶信息的收集要遵循必要性原則,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很顯然,上述車企收集的諸多信息均存在超出必要范圍收集信息的嫌疑。
此外,多數車企普遍不重視格式條款問題,部分企業在協議政策更新、通知公示和協議完善程度等方面都有待改進。如,特斯拉的用戶協議存在內容缺失,條款不完整,某車企App用戶協議隱私政策更新不及時且未與官方網站同步等。
權益應如何保障?
細思極恐的是,上述車企的霸王條款或許只是掀開了行業中眾多合同套路的冰山一角。
誠然,越來越多的車企對外聲稱,要重視與消費者的關系,要向用戶型企業轉變。但是,從此次江蘇消保委統計分析的結果來看,車企在合同上跟消費者玩套路的“欺客”行為,似乎已成為一種行業普遍現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消費者的權益如何保障?在北京輝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欒菲菲看來,要減少因購車引發的糾紛、矛盾和投訴,構建良好的汽車消費環境,離不開法律/法規、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等層面的全方位發力。
首先,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法律應更加完善、科學。
其次,政府部門、消費者協會和汽車行業協會等具有一定管理職能的部門需加強監管力度,引導生產者和銷售者提高生產技術、規范銷售行為。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禁止經營者通過格式條款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落實消法,監管部門應督促企業整改格式條款里的‘不平等條約,司法機關也應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業內人士分析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主任蘇號朋也強調:“針對汽車市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邊界還是比較清晰的。關鍵還是監管和處罰力度不夠,導致部分違法違規或者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和有效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此次發現的問題,江蘇消保委稱,將依法履行監督職責,開展約談工作,保障消費公平。
第三,對于消費者而言,在購買車輛時也應謹記自己在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安全權、知情權等權利,增強法律意識和取證意識,避免遭遇欺詐。
作為經營主體和購車協議的主要擬定者,車企又應如何提高意識、主動保障消費者權益?
中國消費者協會明確提出了5點要求:第一,應高度關注產品安全,特別是要強化智能網聯汽車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軟件升級、功能安全,保障消費者信息、財產等安全;第二,應真實全面告知產品情況,公平合理約定雙方權責,不夸大或者虛假宣傳;第三,應切實落實合格產品交付義務,承擔合同責任,履行所作承諾;第四,應保障消費者數據知情權。汽車數據是消費維權的重要憑證,消費者有權知悉、查閱、獲取與自己有關的、未經篡改的原始數據;第五,應切實做好售后服務,充分尊重消費者,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妥善處理相關投訴,杜絕拖延推諉。
無論如何,曝光只是開始,對行業帶來的警醒意義才更加重要。期待更多的新能源車企能夠拿出誠意、不玩套路。畢竟,只有你對用戶真心誠意了,用戶才能對你不離不棄。否則,也將只能自食惡果。43D23B34-2C88-4BF9-9FA1-9DF11292CF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