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結合學校歷史文化底蘊,打造以田園為特色的校園品牌,創立“南山下”小農夫特色班級,開展多樣化的班級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農夫;特色班級創生;策略建構
班級文化是校風的重要體現,良好的班級特色文化對學生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班結合學校田園特色校園品牌,依托實踐園資源,創立“南山下”小農夫特色班級,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依托多樣資源,確立“南山下”小農夫特色班級
“南山下”小農夫特色班級的取名源自東晉詩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經典名句,希望擁有自己的一方土地,做一個快樂的小農夫。
1.一校一品,學校品牌資源為導向
在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的校園里,有著近一萬平方米的實踐園。學校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挖掘長期積累的文化內涵,打造出以田園為特色的校園品牌。在陶行知先生“處處能實踐,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指導下,學校構建了一系列“城市小農夫”田園課程。學生在實踐園中玩耍、學習、觀察,不僅對園里的作物十分了解,而且有著深厚的情感聯系。
2.推廣試點,年級課程資源提供保障
作為田園課程推廣試點年級,學校為二年級學生編寫了校本課程教材——《城市小農夫》,其中有認識篇、欣賞篇、栽培篇等,以孩子的口吻介紹植物的外貌、習性,深入淺出地傳授田園知識。
筆者結合中國傳統農耕中的二十四節氣,對校本課程進行創意化解讀,選取了不同植物在不同節氣的生長情況安排實踐活動,如“愛曬太陽的向日葵”“校園的杏和李”“果實的生長”等,構成了特色班級課程體系。
3.家校共育,省農學會提供場外技術支持
2020年 8月,學校與江蘇省農學會正式簽約合作。乘著這股東風,我班也充分發揮校外輔導員的力量,聘請在農科院工作的家長走進小學課堂,為學生科普農業小知識,并帶來了一些種子、小秧苗等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在泥土的芬芳中收獲新綠,在自然的課程中獲得成長,在實踐中增智、健體和怡情。
4.集中創意,班級成員共同參與
依托學校資源,我班接連召開了幾次特色班級建設主題會議,廣泛征求學生們的建議,最后把特色班級命名為“南山下”。一次次頭腦風暴,力求最大限度地呈現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力量。我們共同商定特色班級名稱,編寫班級誓詞,制定班級公約,讓班級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營造一種氛圍,打造班級文化環境
教室的一墻、一角、一桌、一椅都蘊含著一定的班級文化,起著無聲的教育作用。
1.有趣多樣的植物角
我們向學校專門申請了陽光房中的一塊土地,統一采購了各式各樣的種子。班級小農夫先鋒隊常常為分辨種子的品種而苦惱,為種植土壤的酸堿度而發愁。
2.活潑新穎的展示欄
黑板報展示欄作為班級文化布置的重要場所,是班級向外輸出其特色文化的主要陣地之一,也是孩子們展示才藝的大舞臺。
教室兩邊的學習園地由各小組按照抽簽的順序負責,小組成員將班級文化與學校文化有機融合,用“小葵花組”“小秧苗組”“ 小桃子組”為小組命名。從主題選定到排版設計,從版面美化到謄抄書寫,每一張植物主題手抄報、每一句宣傳標語、每一塊小裝飾都是小農夫們精心選擇、集體商討后的決定。
3.放飛夢想的許愿角
筆者結合班級的情感賬戶設置了愿望玻璃瓶。種植有了收獲、發表了種植感想、繪制了植物圖鑒等,每完成一項任務都能往瓶中投入一顆玻璃彈珠。等到彈珠填滿了許愿瓶,我們就約定一起去植物園進行一場游園活動。許愿瓶的設置不僅美化了教室環境,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放飛夢想的一番小天地,讓他們在設立夢想、為之拼搏、收獲成功的過程中逐漸成長。
三、豐富農事體驗,開展班級特色活動
班級活動要具有成效,就必須注意活動內容的多樣性、活動形式的豐富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1.南山下的小農夫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是古代勞動人民遵循四季規律而進行的農事活動。班級在不同季節創設不同活動,讓同學體驗四季變化。例如,播種節上,在種植盒插下一株株小秧苗,期待著收獲與成長;采摘節上,學生們在碩果累累的樹下嬉笑成群,摘下果實,分享收獲的
喜悅。
2.南山下的科學家
光有農夫的身手還不行,還需要科學家的頭腦——實地測量、收集數據、描繪藍圖。種下農作物之后,還要搭建支架、設計灌溉管道、安裝白色柵欄并設計精美的標識牌,這些都考驗農夫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有幾株豌豆苗生病了,最后干枯掉落。著急的小農夫們立即針對豌豆苗生病的現象進行了資料搜集,發現原來是缺鉀元素,于是班干部和幾名小農夫一起嘗試網購有機肥料,這才使奄奄一息的豆苗轉危為安。
3.南山下的小畫家
經過一個春天的精心培育,學生們的向日葵終于開花了,一個個盲盒揭開了神秘面紗。隊員們紛紛拿起畫筆,與大家分享探索的快樂:有的花瓣嫩黃、花盤大,有的花瓣細長、花盤小,更有一株花瓣竟然透著黑!這一幅幅作品被大家張貼在教室的展示欄中。有幾個小農夫還撿來銀杏葉、梧桐葉、楓葉等各式各樣的樹葉,用一根細線將之串聯,掛在展示板上做裝飾,更有同學直接在大大的枯葉上作起了畫、填起了詩,舉行了樹葉主題展覽。
4.南山下的小作家
學生不僅制作了植物主題的手抄報,還結合小農夫經歷,把感受凝聚成一篇篇佳作,跟著老師“移步換景”,喚醒眼睛、耳朵、嘴巴,讀懂自然的密語。學生們的文章語句優美,意境深遠,最關鍵的是,他們筆下的一草一木都與眾不同,文字有深度、有靈魂。這些文章不僅張貼在黑板報、展示欄上,而且還向學校廣播站投稿。
5.南山下的歌唱家
校園里的一山一水,班級里的一草一木,都成為學生創作的源泉。蟲鳴、流水、葉動,學生在大自然中打開耳朵,發揮想象力,進行填詞創編。每到春天,學生們就會走進實踐園,在桃樹下、柳樹旁、池塘邊歌唱,舉行班級歌唱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田園與歌聲的融合,讓現代孩童自然成長。
“南山下”小農夫特色班級的建設與時俱進,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種下一粒種子,為它澆灌、看它生長,每天收獲一點驚喜,最后開出絢麗的花朵。正如夢想的種子在心中萌發,一點一點成長,最終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陳錦嶸.清泉細潤桃李園——班級文化建設例談[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2(02).
[2]謝錦霞.“小小農夫班”特色班級的創建與啟示[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0(11).
劉 雯? ?江蘇省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