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家班共育下的初中生農耕體驗勞動實踐,是家班合力創設合理的農耕勞動實踐和農耕文化浸潤等班級教育途徑,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提升學生的勞動觀念,樹立學生尊重勞動者和勞動成果的態度,從而提高建班育人的實效性。
[關鍵詞] 家班共育;農耕體驗;勞動教育
《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勞動體驗。利用社會活動基地和場館資源,開展農耕主題勞動教育,豐富學生的實踐內容,從而實現家校社一體化教育模式。
目前,勞動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很多家長重智育,輕勞動教育,造成學生勞動態度偏差和勞動能力不足等問題。此外,學生在學??梢詤⑴c實踐的勞動僅局限于教室值日和學校值周,勞動任務簡單,學生沒有興趣。踐行農耕勞動是最直接,也是初中生年齡階段適合的勞動實踐項目。
我們學校地處城市中心,沒有條件在校園內為學生創設農耕勞動的基地,所以需要通過班級家委會的工作開拓校外的社會場館,推進我們班級的農耕實踐體驗活動,增加學生的勞動實踐體驗和文化浸潤。
一、實踐緣起
農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它包含“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四個方面的內涵。相對于學工,學農更適應初中生的年齡和技能水平。通過班級調查和訪談,學生家長非常支持學生進行校外社會場館的農耕勞動實踐和體驗。
結合家長資源,統籌農耕勞動和文化教育資源,通過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喚醒學生的勞動興趣,轉變勞動態度,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在班級精神和活動文化建設中,創設機會讓家校進行長效的溝通,使學生、家長、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形成互助力,提升家班的凝聚力。班主任充分借助家長的力量來開展學生的勞動教育,使學生了解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家長協同管理能夠保證學生的勞動安全問題,效果顯著。
二、實踐過程
1.準備階段
(1)通過家庭訪談錄,了解班級開展農耕勞動實踐的可行性
在勞動實踐活動開始之前,筆者進行了調研,為開展家班共育的勞動教育打好基礎。在建班之初,通過每周班級周記開展家庭教育的調研。根據此項研究的特點,要求學生的周記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圍繞班主任預設的主題,對家長進行采訪。在準備階段,一共進行了四次家庭訪談,分別是家長要求學生在家進行體力勞動的任務清單、家長對提高班級勞動成效而分享的經驗、家長對學生開展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家長對班級開展農耕勞動實踐所能提供的資源和助力。班主任通過研讀學生提交的家庭訪談錄,了解了家長對家班共育開展學生農耕體驗的態度和預期的家長參與度,也掌握了家長擁有的社會資源。
(2)少代會提案聚焦學生踐行農耕勞動教育實踐
筆者班級的學生們分小隊展開討論,在學校少代會期間討論提案,其中就有幾位少先隊員結合現在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缺少勞動實踐的問題,提出了在校園內養護綠植、在校園內開辟責任田以及進行“光盤行動”的提議等。這些學生自發形成的想法,正好與班主任想開展農耕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題相吻合,在班級里獲得了同學們的支持和共鳴。
2.實施階段
在班級開展農耕勞動主題教育課。家長進課堂上課,講述著名演員胡歌拍攝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宣傳片,介紹海南三亞“種業硅谷”,農技人汗滴禾下土,解決了14億中國人不再鬧糧荒的問題。學生了解了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也懂得了沒有農業打基礎,國家就不可能謀發展的道理。
學生家長從多肉大棚采購多肉植物、工具等,并介紹和輔導學生親手種植多肉植物等。家長助力班級開展多肉植物種植養護活動,在教室內外構建了一片有泥土和綠葉的小天地。
春季萬物生發,筆者與家委會商討開展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桑蠶文化和其衍生出來的絲綢文化”的實踐體驗活動。家長利用假期帶著孩子去上海附近的烏鎮,進行桑蠶文化的研學之旅。通過研學,學生看到當地養蠶人手工繅絲的技藝,還可以看到很多用蠶繭制作的創意飾品。通過實地考察,學生的眼界打開了,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克服了怕蟲怕臟的心理因素?;氐缴虾#瑢W生在家里種植桑苗,喂養10條桑蠶,觀察記錄,收獲蠶繭,制作蠶繭畫。
在秋收季節,家長利用自身資源組織班級開展收稻農耕體驗活動。在松江葉榭鎮興達村,參與米文化體驗,割稻做米糕活動。很多家長陪同學生一起參與體驗活動,這樣的家班共育確保了學生外出實踐的安全性。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不再懶懶散散,在自然環境下,他們體會到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他們流下汗水,培養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與家長共同用收獲的食材制作美食,品嘗勞動帶來的甘甜和幸福。最后,在社會實踐活動后,回到班級進行經驗分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農耕實踐體驗后,筆者組織學生深入研究和開展農耕文化的拓展學習。學生和家長共同觀看《美麗中國》等紀錄片,欣賞和討論中國的鄉野之美、自然之美和中國農民的勞動之美。學生制作關于農耕文化的小報,在教室里布置文化墻。在勞動過程中,融會貫通了很多學科知識,如我們在課堂上通過跨學科學習,使學生了解桑蠶文化的歷史知識、“絲綢之路”促進國際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知識。讀一讀、誦一誦中國古代經典詩詞中有關桑蠶的描寫。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查閱種桑養蠶的養殖知識,并優化在城市家中養蠶的最佳方案,包括養蠶容器的選擇、擺放的位置、清理的具體要求、解決桑葉供給等問題。筆者請勞技老師輔導刺繡縫制等工藝技巧,請美術老師輔導飾品創作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用蠶繭進行創意制作。
3.總結階段
(1)評價方案
無論哪一種實踐活動方式,它是否適應學生的發展,是否達成教育目標,需要做出多元評價。學生通過多元評價表(見下表),評價和總結自己在參與農耕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和自身的進步與改變。因為在每次活動中,老師是主導、家長是輔助、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是基本方式,所以多元評價由三方面組成:一是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二是家長參與評價自己的孩子是否在勞動實踐中成長和進步;最后,班主任收集每個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加上家長的評價,結合自己在學生參與勞動實踐過程中觀察到的優缺點,進行綜合評價,為學生建立農耕勞動學習檔案。
(2)實踐效果
家班共育下的學生農耕勞動產生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學生的勞動態度發生了轉變,在勞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和責任感。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了提升,學會使用簡易的農具,了解了基礎的農業知識。班級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各項任務??傊嘀魅魏图议L的互相配合,使班級建設變得更加有效,使學生從思想意識、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到評價都發生了真正的改變,全面推動了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
家班共育作為實踐活動的實施途徑,真正形成了教育合力。無論是收稻體驗,還是養蠶計劃,每次活動班主任先和家委會的家長們達成共識,然后通過家委會動員所有家庭開展這兩項學農實踐。學校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交流信息、展示階段成果的平臺,同時學校擁有強有力的學科知識的助力。這種家校合力共同推進學生體驗簡易的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創造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的價值,體會到勞動也需要知識。這樣的勞動教育設計方案注重學生勞動過程的點滴,能夠激發學生真正作為體力勞動主體的自豪感,從而扭轉學生原有的勞動觀念。
家長在農耕勞動教育實踐中的參與度提高,能確保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安全,同時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在勞動過程中指導孩子進行體力勞動,觀察孩子在勞動過程中有沒有產生實質性的變化,可以及時給予評價,鼓勵孩子認真參與勞動。在社會實踐中,讓一部分家長去影響另一部分家長,要比單純靠班主任提出要求和任務有效得多?!叭诵斜赜形規煛?,有的家長在農耕勞動方面是有經驗的,就可以指導其他的親子組合更好地開展實踐活動,而虛心學習的家長同樣給孩子做出了榜樣,促使孩子也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勞動中去。在班級活動中,家長的參與也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家長進入課堂,作為旁聽者,可以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情況;作為主講者,學生有新鮮感,學習的熱情才能更高。
綜上所述,基于家班共育的農耕勞動實踐能夠提高建班育人的實效。筆者的實踐探究是基于家班共育,所以充分借助家長的力量來開展學生的勞動教育。在班級建設方面,是請家長進入班級,走進課堂,成為農耕勞動專業知識方面的講師。在家庭教育方面,是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課外體力勞動清單,共同完成勞動,讓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在做中學。在社會實踐方面,家長可以提供很多很好的資源,家長協同班主任管理班級在社會實踐中完成教育目標。通過家班共育,學生能積極參加在班級里開展的勞動實踐活動和相關的文化浸潤,形成好的勞動態度,班級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也在農耕勞動實踐中,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識,形成了好的勞動技能。學生在班主任和家長的協同教育下,在與同伴的合作互助中,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激發了熱愛勞動的情感。
[參考文獻]
[1]陳靜.家校合作 協同育人.教育[J]. 2019(04).
李牧遲? ?上海市實驗學校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