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經營,正在從“銷售導向”,走向“關系導向”。我們假定一個魔幻的場景:去市場買大蔥,市場里有三個賣大蔥的菜販。
菜販張三:“張三大蔥,山東高端大蔥銷售第一,來兩斤吧!”
菜販李四:“想吃不辣口的大蔥,就買我李四的大蔥!”
菜販趙五:“喲,您來啦?隨便看看,買的少的話你先拿走兩根嘗嘗。沒啥不好意思的,都是街坊……”
每次你去菜市場,張三和李四都喊一樣的話,表達一模一樣的賣點,只有趙五每次都跟你嘮家常,你們聊著聊著就熟了。后來,你每次買大蔥,如果不在趙五那兒買,就感覺面子上有點掛不住……
張三和李四的廣告就是“銷售導向”,他們在意的是占領你的心智,趙五的廣告是“關系導向”,他在意的是和你建立關系。
在我們這個時代,所有張三、李四型的品牌廣告,可能都會轉變為趙五型的品牌廣告。
絕大多數品牌,和客戶并沒有所謂的“關系”。因為絕大多數品牌的廣告,都是“交淺言深”。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關系建立,一定是由淺入深的,一切“交淺言深”的行為都會把對方嚇跑。傳播學中有一個“社會滲透理論”,這個理論講了一個道理:人與人建立關系的過程,就是坦露真實自我的過程。
人有很多種自我,像套娃一樣,真實的自我被層層包裹著。最外層的那個你可能是證券分析師,再里面一層是單板滑雪愛好者,最里面一層是想成為下一個李嘉誠的野心家……
一個人的隱私、愛好、人生欲望等,就是真實自我。平常我們接觸到的只是社會身份,而構建關系的過程,就是逐步坦露真實自我的過程。過往的品牌廣告之所以沒法和用戶建立關系,就是違背了“社會滲透理論”。
如果我們把品牌廣告,當成一個人向另一個人釋放交友信號,那么過往的品牌廣告,因為要急功近利地占據消費者心智,普遍做法就是:釋放一個強信號,然后無限循環這個強信號,直到消費者被洗腦。而如果我們想跟用戶建立某種關系,我們的信號應該是從弱變強,強度不斷遞增。
也就是說,品牌廣告要層層遞進地釋放內容,讓用戶像追連續劇一樣,順暢地接受品牌信息。以前沒這么做,是因為當年的技術不成熟,我們沒法追蹤鎖定到一個用戶,并連續不斷地給他推送同一個品牌的廣告,但在今天的媒體環境下,這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
很多品牌自認為和用戶有點關系,但那只是他們一廂情愿,因為他們所謂的關系就是可以找到用戶,跟用戶對話而已。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關系的本質是交換。也就是說,關系要有來有往。但是大部分品牌只有自己的“來”,沒有用戶的“往”。
大部分品牌廣告,只能幫企業建立單向關系。自己生產的內容也許很精良,但“我本位”的內容,很容易喪失用戶視角。而且內容只靠采買流量來傳播,效果幾乎等同于預算大小,小企業永遠打不贏大玩家。能實現雙向關系的品牌廣告,一定是用戶可以參與進來,品牌和用戶之間有價值交換的。
亨氏做廣告時,就是發起了一個“畫番茄醬”試驗,來收集用戶的創意。他們邀請用戶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番茄醬,用戶起先只知道這是一個匿名的社交試驗,并不知道品牌是誰,但大家卻不約而同地畫出了亨氏的瓶子。而后,亨氏把用戶畫出來的作品,做成了戶外廣告。為了讓更多的人主動加入進來,亨氏還鼓勵大家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的番茄醬畫作,并且承諾會挑出250個用戶畫的瓶子,做成專屬的定制瓶送給他們。
把單向的創意輸出,變成雙向的創意交換,亨氏的廣告就是走出了廣告牌,打入了用戶社交圈。不要把這種品牌廣告簡單地理解為“和用戶共創”,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企業要調整內容生產和內容傳播的模式。從內容生產模式上來看,品牌不是要去生產一個好內容,而是要引領用戶去生產好內容。比如,你想展示一款手機的拍照功能,除了拍一組視覺大片,或者拍一支頂級視效的TVC之外,還可以設置一個話題,讓用戶自己去發現你的拍照功能有多強大。
從內容傳播模式上看,品牌也不是造一個內容,然后到媒體上去分發,而是讓用戶變成內容的分發人。在社交化媒體的時代,人是最小顆粒度的媒體,媒體是眾多傳播人的集合。
人去分發內容的優勢在于:每個人都是天然的信任背書,會讓廣告內容有更大的可信度和傳播力。也就是說,單向關系是品牌輸出內容給用戶,是謀求利益;而雙向關系是品牌和用戶交換內容,是創造利益。
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正在從說官話、說人話到說真話。我們看一下這三種語態的差別:
說官話:一看就震
看見說官話的品牌廣告,消費者會感覺你很厲害,但不會共情,更沒法信任。我們來感受一下:
中高檔裝修,更多人選點金;
凱迪品牌:突破科技,啟迪未來;
打造特產美食,鑄造德龍品牌。
這些說官話的廣告,傳遞的是正確卻讓消費者沒有感知的信息。因為它們都是場面話,是用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態,向消費者秀出自己的肌肉,卻沒有和消費者的生活產生碰撞。品牌說官話產生的只有疏離感,很難激發消費者與之建立關系的意愿。
說人話:一看就懂
相對于官話的晦澀和疏離,說人話的廣告就平易近人了很多。比如:“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說人話,是品牌把自己代入消費者的生活環境和消費者對話。雙方建立在平等交流的語境中,就像你和朋友之間的對話,大家同頻交流,所以消費者一看就能懂,看完就知道該怎么做。
說人話式的廣告,是目前品牌和消費者之間最主流的對話方式。但品牌說人話,只能建立初步認識,不能立刻形成信任紐帶。比如某招聘平臺,說自己可以幫你用聊天的方式找工作;某個民宿平臺,可以讓你睡在山海間、住在人情里。消費者看到不會立刻相信,而是真正用了才會相信。通過說人話和消費者建立關系,這個過程相對比較漫長,更快的方式,是說真話。
說真話:一看就信
泰山原漿前段時間做了一波“真話廣告”。
社區通知是與居民生活日常息息相關的內容載體,人們不一定會看廣告,但一定會重點留意社區通知。讓廣告成為真實的內容,用戶不僅會看,還會重點看。

精致的虛假,不如粗糙的真實。說真話就是品牌在素顏出鏡,當你敢放棄美顏濾鏡,素顏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時,自然就有了可信度。
關系可以分為點頭之交、點贊之交、管鮑之交……如果在百度搜索和“之交”相關的成語,會找到30多個。可見,我們是明確知道一段關系發展到了什么程度的。品牌和用戶之間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只是和用戶建立關系,還必須清晰地知道,自己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到了什么程度,才能拿捏好相處時的分寸感。
未來的品牌,必須有能力把自己和用戶之間的關系量化。想要讓品牌廣告有用有效,必須把“心智”這個玄學概念,變成一個科學概念。既然是要量化,就得先建立量化的指標。我們想量化一張桌子,可以用長、寬、高來量化它的體積,也可以用桌板、桌腿、螺絲釘來量化它的構造。而“關系”這種看似不能被量化的東西,其實也可以被拆解成不同的元素。人與人之間,從形同陌路到刎頸之交,其實可以被拆分成六個階段:
機會。比如寶潔的員工小王在運營部,小李在銷售部,他倆可能產生交集,也可能直到離職都沒說過一句話。雖然他們都是一家公司的員工,但他們只是有一定機會建立關系。
臉熟。小李所在的銷售部搬到了小王所在的運營部的樓層,兩個人經常在茶水間和電梯里碰到,他們只是一個照面的交情,看著臉熟罷了。
淺交。小王和小李因為一個項目,進到了一個工作群里,成了一起扛槍的戰友,開始相互熟絡起來。
深交。有一次小李家里有事不能加班,小王主動留下來幫他干了活。從此,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親密。小王和小李經常一起去食堂吃飯、走廊一起抽煙、周末一起組隊打王者,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哥們兒。
鐵瓷。小王因為不滿意公司的職務安排,決定辭職創業。小李被小王說動,也相繼辭職,成了小王的合伙人。從此,兩人的事業、生活、財富都交織在一起。
品牌也可以按照這六段關系,對用戶分層管理。對不同關系階段的用戶,進行針對性的營銷。對目標客群進行劃分,即機會、了解、吸引、問詢、行動、擁護六類關系人群,也是我們經常用到的O-5A品牌關系資產模型。
在這個體系里,品牌可以圈住更多的用戶、篩選更對的用戶、量化自己和用戶的關系。當我們可以通過關系去測算品牌廣告效果時,就能明確診斷出品牌的問題,從而快速找到解決方案。比如,你發現品牌廣告的轉化率下降,很可能就是A3人群,即問詢人群比例太少。這個時候,要減少純曝光類的廣告投放,多做一些內容種草,讓用戶對產品產生購買意向,只有積攢足夠多的問詢人群,才能提高轉化率。品牌要先找到更多對的用戶,而后有策略地加深彼此的關系連接,品牌廣告才能真的有用、有效。
飽和攻擊、搶占心智,大力出奇跡式的品牌廣告,并不是我們成功的唯一路徑。嘗試潛入用戶生活,和用戶構建深層關系,也許會成為未來品牌廣告的主打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梁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