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在進出口問題上還存在大量石油天然氣的進口。其中石油進口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加工產品。自身所處的產業鏈環節使得這種資源漲價就會把加工中間的利潤削薄,特別在終端產品的價格不能完全傳遞出去的狀態下,可能還要犧牲相當多的加工環節的利潤,這種利益損失值得我們注意。其次,金融方面也要對應。在通貨膨脹情況下,資源大進,加工大出。不能把這種方式作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選擇,特別是在石油天然氣加工以及利用石油天然氣加工礦、有色金屬等產品。在人民幣增值方面,要采取對策使人民幣合理的升值,這樣我們的進口價格能夠有所抑制,出口利潤也會有所保護。最后,長遠看還是要堅持加快能源低碳化。這個過程要加快,只有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才能有更多的主動權。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城市大腦,強化城市交通治理。通過城市一體化計算平臺、城市數據資源平臺和人工智能(AI)開放服務平臺,交通大腦通過人臉識別和圖像識別進行駕駛員和行人的身份識別以及交通狀況和事故的識別。二是“天網工程”,服務安防領域提升公共安全。“天網工程”是指為滿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對固定區域進行實時監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控系統。三是人口管理,社保申領的精準識別。利用該技術能有效解決當前社會保險經辦中身份認證困難,特別是待遇資格認證困難、養老金冒領等突出問題,滿足當前對實名認證、資格認證和身份認證等方面的需求,做到對參保人員的精準識別。四是社會治理,首先是監考身份確認,可以有效杜絕替考行為。其次是非現場執法治理行動,可以對交通違法行為進行非現場取證。

讓市場經濟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需要更多地進行市場型分權,只做行政型分權無法真正推動統一大市場的構建。通過事實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十四大”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斷完善后,使得市場的力量越來越強時,統一大市場進程就在加速推進,而且在市場力量更強的東部,這種統一市場的進程更快更好。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更多地實行市場型分權,而不是行政型分權。政府需要做的是為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做好基本保障職責,也就是提供好公共服務,保護產權、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及時清除破壞公平競爭的因素,做一個好的裁判員和秩序維護者。

首先,可考慮中小微企業員工的部分工資由政府部門發放。可根據實際情況對中小微企業工資發放提供資金支持,緩解當下就業壓力。其次,根據實際情況發放中小微企業特殊貸款。與政府直接出錢對企業進行救助不同,企業仍是第一責任人,企業盈利后仍需償還貸款,但在確有還款難度的時候,可視情況采取相應的款項減免或推遲還款等措施。再次,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重點行業的補助力度,尤其要聚焦中小微企業。第四,可采取間接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的政策措施或服務。可通過給居民發放消費券或者現金補助的方式拉動居民消費需求,進而帶動中小微企業的需求回暖。亦可考慮由地方政府牽頭設立中小企業救助基金。此外,政府工程和政府采購要向中小微企業傾斜,減少工程項目中間流轉環節。

如何把政策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幫扶成效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應當主動靠前服務,切實推進政策落地,要深入到基層調查研究才能提供精準化幫扶。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政策,迅速響應企業需求,確保政策實效性。中小微企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把外界助力轉化為發展動力,要認真學習和掌握相關政策,主動適應形勢變化和政策要求,要重視內部挖潛,思考企業轉型升級的可能,同時也要積極爭取客戶和供應商的支持,保證生產經營的順利開展,積極尋求外部合作,探索和合作伙伴一同發展的新思路。社會各界也應該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支持和幫助,行業社會組織、科研機構主動了解企業實際困難,促進企業之間的相互幫助。社區和公眾也應該用自身的行動對中小微企業予以支持。

年初以來,消費券的發放額度呈現出逐月遞增的趨勢,對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消費有一定帶動,也可以緩解一部分收入不足的問題。但也可能導致儲蓄率進一步上升,短期拉動消費的作用有限。4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握政策提前量和冗余度”。就“提前量”來說,比如財政政策方面,強調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增速,專項債提前發,盡快地形成實務工作量;貨幣政策方面,人民銀行的再貸款的額度要加速用完。“冗余度”意指需求側政策要注意刺激力度。大規模刺激總需求容易出現通脹的問題,因此發行全國消費券概率較小,更多是以地方為主因地制宜地開展。

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一是要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主要是促進城市更多的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地區,提升農村地區的發展活力和發展機會。二是要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實現東中西部平衡發展,重點是推動中西部農村地區快速發展。三是要縮小農村內部人群之間的收入和生活質量差距,實現發展成果人人共享,重點是構建針對脆弱人群的幫扶措施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在完善收入分配機制方面,初次分配要發揮好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此外要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個人所得稅和社保繳費制度,健全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養老保險標準;規范低保、五保和其他社會救助標準;鼓勵和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完善三次分配機制。

與新建住宅區不同,老舊小區的改造存在業主利益難協調、改造標準不完善、運營不確定性大等難點。目前一些地區已經探索出有益經驗。比如:大片區統籌平衡,把一個或多個老舊小區與相鄰的舊城區、棚戶區、舊廠區、城中村、危舊房改造和既有建筑功能轉換等項目捆綁統籌,生成老舊片區改造項目,做到項目內部統籌搭配,實現自我平衡;或者跨片區組合平衡,將擬改造的老舊小區與其不相鄰的城市建設或改造項目組合,以項目收益彌補老舊小區改造支出,實現資金平衡;或本小區運營增收平衡改造成本,由社會資本先期投入資金,挖掘小區可利用空間,引入居民所需的便民服務業態,通過后續物業服務和使用者付費、空間租金收入,以及可落地的養老、托幼、健康等產業收入,實現一定期限內的投資回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