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在領導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過程中,正確處理了“向后看”與“向前看”的辯證統一關系,提出“向后看”是為了“向前看”這一處理歷史問題的基本原則。他正確處理主流和支流的關系,抓住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本質,在分析和評價中抓住關鍵。同時,正確處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一定歷史范圍的關系,把歷史事件放在一定歷史范圍內作出科學分析,正確認識歷史事件與其發生條件及環境的關系,指導我們把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發生的時期區分開來,從而全面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關鍵詞]鄧小平;歷史決議;辯證方法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22)03—0081—08
[作者]陳思,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政治文化部編輯,北京 100089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關鍵時刻,《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對于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習近平指出:“鄧小平同志指導我們黨系統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解決了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根據新的實際和發展要求確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這樣兩個相互聯系的重大歷史課題,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發展確定了正確方向。”①在《歷史決議》起草過程中,鄧小平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對決議起草發揮了關鍵指導作用,對我們今天樹立正確黨史觀,科學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把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向后看”與“向前看”的辯證統一
在指導《歷史決議》起草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處理黨的重大歷史問題的基本原則和目標,這就是“向前看”①。要形成歷史問題決議,肯定要回顧歷史,分析重大歷史事件,作出科學結論。客觀上說,回顧歷史的這個過程就是“向后看”。而鄧小平強調的重點是:這樣做是為了“向前看”,從而把“向后看”與“向前看”辯證統一起來。分清歷史功過是非,糾正冤假錯案,必須回顧歷史,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但是這樣做并不是糾結于過去,更不是算老賬,“目的正是為了向前看”②。在這里,鄧小平是把回顧歷史即“向后看”,與“向前看”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統一過程來看待的。鄧小平把回顧歷史即“向后看”納入到“向前看”之中,作為向前看全過程中的一項工作。這項工作只是服務和服從于“向前看”的。但是,“向前看”又不能離開“向后看”。不正確回顧歷史,不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不能對歷史上重大問題作出科學結論,也不可能做到“向前看”。如何將回顧歷史即“向后看”與“向前看”二者辯證統一起來?鄧小平提出了相互銜接的辦法:回顧歷史、“向后看”時要“大處著眼”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要有利于達到“向前看”這個根本目的。在此基礎上統一認識,達到全黨團結起來共同為實現黨當前任務而奮斗的目的。鄧小平正是把“向后看”和“向前看”辯證統一起來,正確領導起草并順利通過了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
鄧小平在領導起草《歷史決議》的具體實踐中,正確運用了回顧歷史即“向后看”和“向前看”辯證統一的方法。當時有一些人以黨歷史上出現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發生“文化大革命”為由,企圖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這就涉及到怎么正確回顧歷史,怎么正確認識歷史問題、即怎么正確“向后看”的問題。鄧小平針對這些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思潮專門指出:“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思想永遠是我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①他闡述了一個重大原則:絕對不允許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這個重大原則,既是“向后看”的原則,也是“向前看”的原則,貫穿起草和通過《歷史決議》的整個過程。在涉及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歷史,特別是“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歷史問題時,鄧小平認為,對于這些歷史問題當然要分析,但分析后得出的結論要科學、正確,使人民接受,達到“一心一意搞四化,團結一致向前看”⑤的目的。這是鄧小平把“向后看”與“向前看”辯證統一的原則直接用來指導起草《歷史決議》的具體指示,也是他領導起草《歷史決議》過程中正確處理歷史問題的范例之一。
起草《歷史決議》遇到了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這30年的問題。鄧小平提出的原則是:回顧歷史必須客觀公正。他強調說:“我說過多次了,不能說成別人都對,只有一個人是錯誤的?!雹佟皩τ诿珴蓶|同志的錯誤,不能寫過頭。寫過頭給毛澤東同志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雹诖送?,“決議稿對缺點錯誤講得多,成績講得少,鼓舞人們提高信心、提高勇氣的力量不夠”③,這就不利于“向前看”。他將這30年歷史分為幾個階段:建國頭七年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雖然有時候在有的問題上是急了一些①,但不能否認社會主義改造是成功的,是毛澤東對馬列主義的重大貢獻。對于“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鄧小平不贊成把這段歷史說成“錯誤是主要的”。他明確肯定這十年基本上是在健康道路上發展的,雖然這10年里有過曲折和錯誤⑤,但成績是主要的。對于這十年中所犯的錯誤,也不能都扣到毛澤東一個人頭上,好像只有毛澤東犯錯誤,別人都對,這不符合實際。這個問題處理好才能使大家信服,從而達到“向前看”的目的?!拔幕蟾锩笔且粋€大錯誤,但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具體事件要作具體分析。比如,我們不能否定我們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召開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九大的合法性⑥,那樣做不符合實際。他還提到在這場整體錯誤的運動中,“也還有健康的方面”⑦,黨內也存在同林彪、“四人幫”的反復斗爭。鄧小平具體指出,對這場運動“要寫得概括”⑧。對于粉碎“四人幫”后的兩年徘徊和出現的“兩個凡是”錯誤,鄧小平認為不能推到某個領導人身上,這樣“不公道”⑨。
鄧小平在指導起草《歷史決議》并分階段對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進行科學分析時,把老百姓普遍追求的“公道”引入到他的分析判斷中來,這是一個創新。這種創新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從本質上說,“公道”,就是不片面、不極端,就是公平合理,就是實事求是。我們“公道”地回顧歷史,“公道”地看待歷史問題,才能讓人心服口服,經得起歷史檢驗,才能在回顧歷史時正確“向后看”,達到引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目的。
鄧小平還把“向后看”與“向前看”辯證統一的方法運用到設計決議稿的框架結構上來。對于決議稿的框架結構,鄧小平是這樣確定的:先用一個前言回顧建國以前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接下來分三段:建國后17年為一段,“文化大革命”為一段,毛澤東思想為一段,最后是結語。①對于在《歷史決議》中先回顧新中國成立前28年黨的歷史,陳云與鄧小平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在起草決議稿問題上形成的共識是:寫黨的60年②。這就把回顧歷史的起點延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把記述新中國成立之前黨28年的奮斗歷史納入《歷史決議》之中,從而突出我們黨的重大歷史功績。在接下來的三段中,第一段基本肯定新中國成立后的前17年;第二段,我們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也肯定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取得的成就。這樣兩段綜合起來看,既講了缺點、錯誤,更充分肯定成績,人們在對比中,會對我們黨的歷史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有利于“向前看”。而第三段和結語,是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也是肯定我們黨的歷史成就。
鄧小平把“向后看”和“向前看”辯證統一起來,樹立了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給我們如下科學啟示。第一,歷史和現實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仡櫄v史的“向后看”與今天取得共識從而“向前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回顧、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我們絕對不能把過去與現在割裂開。而為了“向前看”,為了邁開今天的腳步,不可能拋棄歷史上的問題不管不顧。那樣的話,既不能從歷史上吸取經驗教訓,又不可能正確解決面臨的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對于歷史問題,“要盡快實事求是地解決,干脆利落地解決”③。第二,“向后看”和“向前看”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有中心的,即“向前看”?!跋蚝罂础笔菫榱恕跋蚯翱础?,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著眼于未來?!跋蚝罂础笔菫榱私Y束過去,開創未來,是為了凝聚人心,團結全黨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處理“向后看”與“向前看”的關系要有大局觀。這個大局就是維護我們全黨的根本利益?!耙粋€黨即使犯了錯誤,也要靠自己去總結、去糾正,這樣才靠得住?!雹軐Υ珴蓶|和毛澤東思想也要有大局觀,前30年的歷史既有正面經驗,也有反面經驗,“兩個方面的經驗經過總結,教育了我們人民,教育了我們黨”⑤,要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前30年的歷史銜接起來。這樣做既符合歷史事實,也合乎黨心、民心。
鄧小平對“向后看”與“向前看”辯證統一關系的正確認識和運用,指導我們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對新中國成立后到1979年期間的重大歷史問題得出科學結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歷史決議》一直起著統一全黨思想、指導我們正確認識歷史問題的作用。而鄧小平在指導起草《歷史決議》中運用的“向后看”與“向前看”辯證統一關系的科學方法,也成為我們研究歷史的正確指南。
二、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世界上的事物雖然復雜并且不斷變化,但總有主流和支流。歷史問題也是如此。鄧小平在領導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正確處理主流和支流的關系。他總是看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本質,并在分析和評價中抓住關鍵。
在如何評價毛澤東問題上,鄧小平就科學運用了主流與支流辯證統一的方法。他始終認為毛澤東的歷史功績是偉大的,是他一生的主流,缺點錯誤是支流。在二者關系中,鄧小平強調一定要看主流,即主要方面,從而“科學地歷史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①。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認清主流與支流的不同地位,他指出,毛澤東的缺點和錯誤,不能“同他對人民的不朽貢獻相比擬”②。
1979年中央起草國慶30周年講話稿時,鄧小平幾次強調毛澤東偉大功績寫得不夠,他不滿意。為此他專門約起草稿子的同志談話指出:要充分講毛澤東的偉大功績,“我們的一切成就是在毛澤東思想照耀下取得的”③。稿子按照鄧小平的意見改好后,他指出,有了這個講話稿,“歷史決議就好寫了”①,并要求起草決議的同志要以這個講話為綱要。但在起草歷史決議初稿時,鄧小平要求的這個原則突出不夠。1980年3月,鄧小平與負責起草決議稿的同志談話時再次提出,起草的決議稿對毛澤東歷史功績講得不夠,“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⑤。對于作為支流的缺點和錯誤也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⑥。修改后的決議稿仍然沒有完全體現鄧小平的設想,1980年6月他再次明確強調,決議就是要說清楚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的貢獻,“重點放在毛澤東思想是什么、毛澤東同志正確的東西是什么”,“我們還要繼續發展毛澤東思想”⑦。
決議稿起草組按照鄧小平這個指示正在對稿子進行再次修改時,鄧小平于1980年8月21日在回答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提問時運用主流和支流辯證統一的方法,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作出科學評價。他指出:“我們將肯定毛主席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毛澤東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確的部分。毛澤東思想不僅過去引導我們取得革命的勝利,現在和將來還應該是中國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⑧鄧小平這篇談話對于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能不能正確分析、評價主流和支流的關系,從而正確認識和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不只是一個方法問題,也不是只涉及毛澤東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關系我們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的整個歷史。鄧小平指出,如果對毛澤東的功過評價不當,工人、農民、干部都通不過;如果丟了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①要看到這個全局,闡釋毛澤東思想“不只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的很大的政治問題”②,這個部分如果寫不好,整個決議都不如不做。鄧小平上述論述科學闡述了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重大原則,正確指導了第二個《歷史決議》起草工作。根據鄧小平的指示,起草組著重對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問題進行反復研究和認真撰寫,拿出的《歷史決議》稿按照鄧小平指示精神,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作出正確評價。鄧小平充分肯定了《歷史決議》對毛澤東的評價:分寸掌握得好,“合乎實際”,“恰如其分”,“對我們整個國家、整個黨的形象比較有利”③。
鄧小平在領導起草歷史決議過程中,對于一些重要歷史時期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也正確運用了主流與支流辯證統一的方法。第一,對于整個決議稿,鄧小平提出,一定要科學區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支流和主流的關系,肯定成績是主流,缺點是支流。④第二,對于“文化大革命”前十年這個重要歷史時期的成績和錯誤到底哪個是主要的問題,鄧小平指出,總的是好的,有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⑤第三,對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鄧小平也運用主流和支流辯證統一的方法,用宏大歷史眼光闡述了他的基本觀點。例如,關于高饒集團的問題,鄧小平認為不揭露、不處理不行的;對于反擊右派的問題,鄧小平指出,反右派斗爭還是要肯定,不反擊我們就不能前進,錯誤在于擴大化。⑦
鄧小平運用主流與支流辯證統一的方法指導起草《歷史決議》給我們以深刻啟示。第一,認識歷史必須具有全面性。全面性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既看到支流也看到主流。任何歷史時期,任何歷史人物,任何歷史事件,都有主流與支流。要從主流和支流對比角度評價歷史,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結論。第二,全面認識歷史的同時又要求認識歷史主要方面,即主流方面。因為主流方面決定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性質和本質。對于主流是正確的站得住的正面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一定要予以肯定,但在肯定的同時要指出支流中存在的問題,這才是科學、全面、正確的態度,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者應該采取的科學態度。第三,要從黨和國家的大局認識主流和支流。我們既要從已經過去的歷史整體狀況來認識和評價主流和支流,也要從對今后歷史發展影響的角度認識和評價主流和支流。這樣既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也符合今后正確發展我們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大局。
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一定“歷史范圍”的關系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雹倭袑幵谶@里所說的“歷史范圍”,主要是指特定歷史階段下具備的歷史條件,并由此形成的歷史背景。列寧這句話就是要求人們研究和認識歷史問題時,一定要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在當時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之下、歷史人物活動的歷史條件之下進行科學分析。這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鄧小平在領導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時,堅持了列寧的這一思想,科學處理了具體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其所處“歷史范圍”的關系,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達到了公正評價的要求。
對于歷史人物,鄧小平是這樣做的。他認為,在分析毛澤東的缺點和錯誤時,我們當然要承認個人的責任,但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復雜的歷史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公正地、科學地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人物。當談到毛澤東晚年接觸實際少,沒有把過去良好的作風很好地貫徹下去的時候,他明確強調不能只把責任歸結到毛澤東身上,“我們這些老一輩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責任的”②。鄧小平反對把毛澤東犯錯誤歸結為個人原因,特別反對歸結為所謂品質問題。他從更深層次看到了權力過于集中、民主集中制不夠健全等制度和體制方面的原因,認為關鍵是制度問題,“沒有把過去良好的作風,比如民主集中制、群眾路線,很好的貫徹下去,沒有制定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制度”③?!爸贫群每梢允箟娜藷o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雹茑囆∑教貏e強調,一定要嚴格把毛澤東犯錯誤同林彪、“四人幫”的反黨活動區分開來。
對于歷史事件,鄧小平也采取把歷史事件放在一定“歷史范圍”看待的辯證方法。比如如何評價“文化大革命”的問題。鄧小平肯定這的確是一個大錯誤,但他主張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具體事件要作具體分析。鄧小平指出了一個基本事實:“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黨還存在,國務院和人民解放軍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如果把這些都否定,就站不住了⑤;不能說我們有一段時間黨都沒有了。鄧小平還專門提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所謂的“二月逆流”就是同“四人幫”的斗爭。①在這里,鄧小平提出了兩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把這兩個概念嚴格區分開來,正是基于他深厚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功底及其在歷史問題上的正確運用。鄧小平提出上述兩個概念所包含的辯證方法,至今仍然指導我們正確認識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發生條件、環境的關系,指導我們把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發生的時期區分開來,從而全面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
鄧小平對于“大躍進”和反右派擴大化問題也采取放在一定“歷史范圍”看待的辯證方法。他認為,在那個特定歷史時期,我們頭腦都發熱?!斑@些問題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我們應該承認,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雹?980年4月1日,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進一步指出:“大躍進”時“毛澤東同志頭腦發熱,我們不發熱?劉少奇同志、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有反對,陳云同志沒有說話”③。同年8月,他在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時再次強調說:“大躍進”這個責任不是毛澤東一個人的,我們這些人腦子都發熱了。①鄧小平在領導起草《歷史決議》中,按照把歷史事件放在一定“歷史范圍”內分析的辯證方法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中央犯錯誤,不是一個人負責,是集體負責。”⑤
鄧小平在領導起草歷史決議中,堅持把歷史事件放在一定“歷史范圍”內作出科學分析的辯證方法,給我們以重要啟示。第一,任何歷史人物都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之下,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一定“歷史范圍”內發生的。脫離一定歷史條件和特定“歷史范圍”,根本不可能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第二,任何歷史人物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活動的,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一定“歷史范圍”內發生的,人物和事件都受歷史的限制。在評價歷史人物、分析歷史事件時,一定要放在一定“歷史范圍”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責任編輯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