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斌 孫巧峰
[摘要]堅持問題導向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現實中的具體運用,是發現問題的哲學工具、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法寶。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堅持問題導向貫穿于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謀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改革開放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實現更好的發展,新時代努力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繼續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發展問題要方向清晰,難點問題要回答明確,實際問題要重點解決,從而確保平穩推進黨和國家發展事業和順利實現民族復興偉業。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堅持問題導向;唯物辯證法;黨的歷史決議
[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22)03—0098—12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專項項目“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18VZT004)
[作者]陳玉斌,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孫巧峰,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山東泰安 271000
堅持問題導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鮮明特點和具體運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習近平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①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②。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分析、解決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不同問題,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時至今日,堅持問題導向依然是我們黨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法寶。同時,堅持問題導向也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具體任務,這就要求我們黨要以時代為立足點、以發展為主攻點,更加自覺地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發現、分析、解決時代發展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力,為順利推進黨和國家發展事業和民族復興偉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堅持問題導向的哲學基礎與現實意義
(一)堅持問題導向的哲學基礎
習近平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①問題就是客觀存在的矛盾,堅持問題導向就是在實踐中解決存在著的矛盾,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發現、分析、解決特定時代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和具體實踐過程,是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有機統一。其具體哲學內涵表現為: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是事物的矛盾,問題來源于實踐。
其一,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從唯物論上講,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就是問題世界,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宏觀視域還是微觀視域、有機界還是無機界,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存在于一切物質之中,存在于一切物質衍生、演進和消亡的全過程,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但是,問題絕不是人在主觀思維中的純粹捏造和憑空想象,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問題,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正視問題、正確解決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中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其二,問題是事物的矛盾。從辯證法上講,問題就是矛盾的統一體,一切問題都是由矛盾構成的,它在現實世界中總是以對立和統一、共性和個性的形式存在著,并隨著客觀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和發展。在現實世界中,任何問題都存有現象和本質兩個層面,不同的問題具有不同特點,同一問題在不同時空中也不盡相同。面對紛繁復雜的問題,我們要善于透過現象抓本質,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統一,這是全面、有效解決各種問題的關鍵。
其三,問題來源于實踐。從認識論上講,人是通過實踐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并相互作用的,而問題就存在于人與客觀世界的不斷聯系和相互作用中,沒有實踐就沒有問題,實踐是問題的來源。由于問題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那么就要在實踐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實踐探查和分析問題,才能準確把握問題的性質、本質和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②,從而形成關于問題的正確認識,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法則。
(二)堅持問題導向的現實意義
堅持問題導向蘊含深厚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基礎,是我們黨干事創業、砥礪前行的重要遵循。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真正踐行了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我們黨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樹立了光輝典范”①。當前,我們正統籌中華民族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國內發展面臨著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如何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就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和時代難題。為此,我們要始終注重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勇于直面問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②,不斷破解時代困境開創發展新局面,使堅持問題導向成為我們黨解決實際問題和破解時代困境的重要思維方法和工作法寶。
第一,堅持問題導向是發現問題的重要哲學工具。堅持問題導向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現實中的具體運用,它有助于我們黨在紛繁復雜的時代變革中準確認清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運動和轉化中科學把握矛盾演變的內在規律,科學認識我國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面臨的時代挑戰。為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問題,堅持以問題導向的思維看待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準確找出我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問題。既要從戰略高度準確厘清我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又要深入群眾洞察人民的困難與訴求,不因大忽小,也不因小失大,只有統籌兼顧我國面臨的宏觀與微觀問題,才能全面檢視出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要主觀能動地發現問題。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不會主動暴露出來,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關鍵性問題可能更具隱蔽性。此外,“問題每時每刻都在出現,而且多數又是我們過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到現實、實踐和群眾中尋找問題,為順利推進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做好充分的前提性工作。
善于抓住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社會的不斷發展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會有輕重、難易、緩急之別,其中重要的、困難的、亟待解決的就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中也會有重要的、困難的、亟待解決的方面,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就是解決時代問題的根本和關鍵所在。由此可見,善于抓住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是運用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解決系統性、復雜性、現實性和時代性問題的應有之義。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是分析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中間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然而,分析問題絕不是在表面現象上片面地、淺表地分析,而是堅持運用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透過表面現象抓住問題的內在本質和根源,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分析。
分析問題產生的內在根源。任何問題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有其產生的內在根源,只有弄清問題產生的根源,切中問題的要害,才能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任何問題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矛盾統一體,表面現象下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根源,其中深層原因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抓住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分析問題的具體聯系。恩格斯曾指出,現實世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①。問題的出現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問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有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等,這些不同聯系會構成問題內部與問題之間的不同呈現狀態和演進態勢。為此,我們要善于分析問題的具體聯系,以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全面、系統、動態地剖析問題的具體聯系。
分析問題的發展趨向。“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②,問題的演進和發展亦是如此。新問題是在舊問題的“母體”中逐步衍生的,會隨著客觀條件變化不斷改變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善于借鑒解決舊問題的經驗,科學把握新問題的演進規律,為解決問題提供有效借鑒和遵循。
第三,堅持問題導向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作法寶。發現問題是基礎、分析問題是關鍵、解決問題是最終目的,這是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要積極解決問題。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客觀性,它不會自動消解,如果不積極主動解決問題,問題只能愈演愈烈、愈來愈大。我們只有努力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積極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才會逐步化解。
要敢于解決問題。問題一旦產生就會成為阻礙發展的“絆腳石”“攔路虎”,是繞不開、躲不過的。對于面臨的實際問題,我們決不能忽視、逃避,也不能紙上談兵、拖拖拉拉,而應勇于、敢于直面問題,真正觸及問題本質,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中,謹防小問題拖成大問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要善于解決問題。不同問題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解決問題要厘清性質、科學研判、找準癥結、精準施策,主要問題要重點解決,本質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大問題要花大力氣去解決,內部問題要從內部去解決。唯有突破思維固化、創新思維方式、運用科學方法,不用蠻力用巧力,不走老路走新路,才能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各類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堅持問題導向的具體實踐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道路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我們黨在實踐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問題導向貫穿于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是我們黨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生動體現,也是我們黨帶領全體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一)1921~1949年:謀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謀求民族獨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著眼于民族獨立,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深刻總結右傾機會主義給革命帶來的慘痛教訓,告誡黨內同志“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①,并根據現實條件提出“找著新的道路”②的革命任務。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分析出敵我革命力量相差懸殊的基礎上,將武裝斗爭的立足點放在農村,領導人民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但是,“左”傾教條主義再次使中國革命跌入低谷,革命事業遭受了重大挫折。1935年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實現了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1936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精辟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面臨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質”③,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就不能引導中國革命戰爭走上勝利”①,對于不同的客觀條件要具體分析,敵強我弱要防御,敵弱我強要反攻,在反攻中也要根據不同條件采取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形式。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毛澤東根據中日雙方存在“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⑤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張要主動、靈活、有計劃地采取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這樣“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的勝利”。全面內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人繼續運用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開展斗爭,面對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相應地采取防御策略,隨著形勢好轉迅速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經過戰略決戰和“全國性的反攻”①,我們黨領導人民解放軍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
(二)1949~1978年: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②。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的社會境況,毛澤東根據對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基本認知,提出全面“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③來改變中國百廢待興面貌的發展方略。基于此,我們黨因時制宜地制定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通過經濟制度的變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來推動工業化發展,創造性地開辟了適合我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這在恢復國民經濟和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和波匈事件的爆發暴露了蘇聯模式的種種弊端,同時也引發了中國共產黨對學習蘇聯模式的正確性和適用性的深度思考。通過對蘇聯模式和中國國情的重新審思,毛澤東提出要充分汲取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并“引以為戒”①,要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通過總結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教訓,毛澤東于1956年系統性提出了當前和未來社會主義建設應重點把握和解決的十對關系,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⑤,以有效解決社會主義建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而“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⑧。在這一階段的探索中,由于受“左”傾錯誤的影響,引發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工作失誤,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困難。但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在調查研究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⑦的方針,使我們黨重新掌握了工作主動權。
(三)1978~2012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建設黨和如何更好地發展。在深刻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后,我們黨積極順應國內外發展大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鄧小平指出,只有“努力研究新情況新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①,才能解決好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積極調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問題,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②的新“八字方針”,“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為今后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③。隨著對國民經濟的深入調整,鄧小平指出:“為了有效地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認真解決各種經濟體制問題。”①基于此,我國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逐步展開,這不僅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還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形成了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黨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⑤。隨后,黨的十三大又根據我國基本國情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三步走”發展戰略,進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為了進一步釋放經濟活力,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決策,并以此為背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更好地發揮領導核心作用”⑥。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和發展的新機遇,“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更加堅定地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⑦,從而科學回答了如何實現更好發展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
(四)2012年至今:努力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⑧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統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砥礪奮進的姿態全力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背景下,我們黨積極適應新的發展要求,運用“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⑨,“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⑩,在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追求高質量、高效率、更公平、可持續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的實際情況下,我們黨繼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旨在創造出更加民主的政治生活、更加富裕的經濟生活、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幸福的社會生活、更加美麗的生態生活,以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國內外形勢正發生復雜深刻變革,我們依然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人民群眾在生活中還面臨不少具體困難,生態文明建設還需持續發力,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仍然復雜嚴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依然任重道遠,全面從嚴治黨還有不少薄弱環節,等等。這些問題給我們黨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要求我們黨應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敢于、善于破解這些難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局面,從而為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三、新時代繼續堅持問題導向的實踐要求
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①新的時代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只有立足于時代去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這個時代的社會進步”②。為此,我們要以時代為根本、以問題為導向,“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發展問題要方向清晰,難點問題要回答明確,實際問題要重點解決”③,在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繼續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征程中吹響時代號角、奏響復興樂章。
首先,在歷史與現實相融通中認識和解決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并以此來觀照和把握現實,這樣我們就會有參照和遵循,以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和彎路。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我們更應該以史為鏡,深刻思考黨和國家面臨的問題、風險和挑戰,從而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戰略。其次,在國際與國內的關聯中認識和解決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國內問題中的國際因素和國際問題中的中國因素都在增加,這就要求我們在立足本國發展實際的基礎上樹立全球性眼光,密切、全面審視世界發展的格局和動態,只有及時、準確地鑒別和發現問題,才能科學應對、趨利避害,永立不敗之地。最后,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認識和解決問題。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互動的歷史,理論是在發現和解決問題中總結出來的,實踐又在理論的指導下更準確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問題的解決和時代的發展。有了宏觀層面的指導,我們才能更精準地聚焦和解決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一)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
習近平指出,對待“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一點都不能含糊”①。所謂原則問題,就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誰的領導的問題。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的政黨,黨百年來的歷史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導下取得的,這就決定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既面臨著百年未有的風險挑戰,也肩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凝聚起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化解各類風險、解決各類挑戰,從而奪取新時代的新勝利。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高原則。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由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所決定的。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中國發展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華民族才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②,任何偏離和脫離黨的領導的問題都是絕不容許的。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基本原則。公有制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它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毛澤東曾指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③。同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也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這是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保證,也是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保障。
(二)發展問題要方向清晰
所謂發展問題,就是為什么發展和怎么樣發展的問題,而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④。因此,要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著重解決發展的動力性問題。當前,我們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變幻莫測,這就要求我們要努力擺脫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應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只有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才能有效解決發展動力轉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
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協調發展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已成為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阻礙。只有堅持協調發展理念,謀篇布局、統籌規劃,增強發展的整體性,正確處理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各類關系,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形成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才能破解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果。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著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當前,我國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這已成為我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制約性因素。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秉承“兩山”理論①,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有效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突出問題,更好地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開放發展著重解決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當前,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能力還不夠強,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推動經濟發展“雙循環”模式還需深入探索,應對經濟保護、經濟壁壘、經濟摩擦和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這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只有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發展內外聯動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共享發展理念著重解決發展的公平正義問題。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相對貧困尚未解決、社會矛盾更加復雜等問題依然存在,這已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問題和短板。只有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有改革發展成果,才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從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難點問題要重點突破
所謂難點問題,就是尚未解決、制約發展的困難性問題。難點問題是所有問題中的“硬骨頭”,需要我們去重點突破,啃下這塊“硬骨頭”,我們才能突破發展的瓶頸。
高度重視難點問題。我國在各領域都有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比如,在全球減碳行動中,我們面臨著在不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情況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的難題;在能源和糧食進口方面,我們需要較大規模進口石油和農產品,這使我們在支出巨額外匯的同時也輸入了通貨膨脹,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發展的代價;等等。對于這些難點問題,我們要予以高度重視,堅定解決難點問題的信心、葆有敢于斗爭的精神,而不是刻意回避。刻意回避只能增加矛盾、積累困難,從而錯過解決難點問題的最佳時期,甚至可能為之付出難以想象、無法承受的代價。
深入研究難點問題。重視難點問題是解決難點問題的前提,而研究難點問題則是突破難點問題的關鍵。難點問題是一個表象和內因有機結合的矛盾綜合體,如果僅僅看到難點問題呈現出來的表層樣態,不去分析造成難點問題的內在原因,就無法抓住難點問題的主要矛盾,解決難點問題也就成了“做表面文章”,無法取得真正效果。因此,研究難點問題必須由外而內、由表及里、里外結合,一層一層剝開難點問題的外衣,精準聚焦難點問題的實質與根源,從而徹底突破難點問題。
切實解決難點問題。重視和研究難點問題的目的是解決難點問題。解決難點問題,需要我們擁有行動意識,光說不練即是假把式,既說也練才是實干家。難點問題往往是多個層面、環環相扣的問題綜合體,解決難點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舉成功。為此,我們要充分認清解決難點問題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積蓄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做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只有把難點問題突破了,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富強,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才能行穩致遠。
(四)實際問題要統籌解決
所謂實際問題,就是與國家發展戰略全局、人民群眾生活福祉緊密相關的現實性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要“科學統籌、優先解決,確保取得實效”①。
科學統籌實際問題。實際問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領域、某一層次的單一問題,而是多方面、多領域、多層次的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綜合性問題。比如,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實際問題就是相互影響的,解決經濟領域的實際問題是解決政治領域實際問題的前提,它可以為解決政治領域實際問題提供經濟基礎;解決政治領域實際問題反作用于經濟領域實際問題的解決,它能夠為解決經濟領域的實際問題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們要科學統籌改革發展中的每一個實際問題、具體問題,通過某一領域實際問題的解決帶動其他領域實際問題的解決,做到以點帶線、以點帶面,確保不漏掉任何方面、任何領域、任何層面的實際問題。
優先解決實際問題。實際問題與國計民生問題關系最直接、關聯最緊密,是所有問題中的“排頭兵”,所以它在所有問題中享有優先解決權。只有優先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人民群眾才能擁有干事創業的力量,國家才能有穩定的發展環境。可以說,優先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法寶。為此,我們要以科學、明確的理念和精準、有效的舉措優先解決好關系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從而以意氣風發的精神、攻堅克難的意志帶領全體人民駛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
解決實際問題要確保實效。實際問題是否真正解決,是否真正收獲實效,需要一個切實合理和可行的檢驗標準,那就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是檢驗實際問題是否真正解決和收獲實效的試金石。人民群眾對實際問題是否真正解決的感知直接來源于豐富充裕的物質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品質優越的精神生活、全面共享的社會生活、和諧美麗的生態生活。這些領域實際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國家發展的衡量標準,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衡量標準。人民群眾是解決一切實際問題的主力軍,因而他們必須成為一切社會發展成果的獲得者,也必須成為實際問題是否真正解決的檢驗者,只有通過了人民群眾的檢驗,我們才能認為實際問題得到了真正解決,收獲了實效。
堅持問題導向絕不是口號,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積極主動地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在中華民族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要始終以解決時代問題為工作導向,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對著問題干,把小問題解決在萌芽中、把難問題破解在發展中,善于把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作為打開局面、推動發展的突破口。此外,我們還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全面深入調查問題的真相和全貌,準確把握問題的本質和規律,系統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及時總結問題的共性和差異,避免出現刻舟求劍、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異想天開等情況。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解決問題是推動時代發展的有效手段,只要我們準確把握和領悟堅持問題導向的科學內涵和時代要求,就能精準識別、科學分析、有效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就能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勝利前行,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責任編輯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