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高峰

摘 要:項目為某小區雨水、污水管道分類工程,在具體實施中遇到的主要技術難點是小區道路狹窄、樓宇間距小、管道數量多、位置緊湊。為解決上述難點,有關人員對原有管道進行核查,并做好施工放樣工作,在施工環節,重點考慮居民生活排水。同時,在現場管理環節,對項目的施工順序進行優化,首先對污水管道進行施工,其次是雨水管道施工,采取一邊拆除一邊新建的方式,有效節約了作業空間。項目施工取得了顯著效果,小區雨污分流工程按照預期進度完工,雨污混流、河道污染問題被解決,為同類項目施工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雨污分流;小區改造;狹小空間
在傳統小區建筑工程,受到建筑理念和技術條件限制,部分小區管道未能實現雨污分流,導致城市排水管網不完善,容易發生內澇災害。現階段,在隨著施工理念進步,在小區管道項目的改造施工中,實現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分流更具可行性。相關改造工程也是預防河道污染、防止暴雨淹沒小區道路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有關人員應結合實際項目,對小區管道網進行施工,做好全面統籌與協調管理工作。
1 項目概況
某小區計劃對雨污進行分流改造,該項目所涉及工程類型較多,主要有電力通道、道路和綠化工程等。業主要求以現有主路和支路為基礎,對其進行線性優化,小區內共有緯向主路2條、徑向主路3條,另有緯向支路12條,路面均是瀝青混凝土材質,基層則使用了水泥混凝土。排水管道可被拆分成污水管道及雨水管道,以道路中線為參照物,二者對稱排列。污水管道與市政管網相連,其直徑在φ300~φ400間,雨水管道直通附近河道,共設有3個規格相同的出水口,管道直徑多處于φ400~φ600這一范圍。
2 施工難點及解決措施
本項目所面臨主要難點,便是小區建筑間距較小,內部道路寬度偏窄,下方裝有大量管道[1]。為充分利用既有空間,同時不給居民排放生活污水、雨污水造成影響,有關人員制定了以下解決方案:其一是開工后,先排查原有管道,對新建管道所處位置加以確定,在施工的同時為居民排水提供便利。其二是先對污水管道進行施工,接通臨時出戶管道,保證居民能夠正常排放生活污水,隨后,再對雨水管道進行施工。考慮到道路下方既有管道數量較多,且包括雨污水管道,施工方指出應在拆除老舊管道的基礎上,對新管道進行安裝,期間應保證排水正常。為達到該目標,有關人員決定借助小型挖掘機,分段拆除并安裝管道,以免由于現場空間有限,導致對后道工序進行施工期間,前道工序受到不必要的影響。
3 狹小空間下的小區雨污分流工程技術
3.1 污水管道
有關人員以小區建筑和路網布局為依據,將污水管道直徑定為de315mm~de400mm,要求沿小區道路方向對重建污水管道進行鋪設,確保污水能夠自南向北最終流入污水井。
3.2 雨水管道
根據小區內部建筑、路網布局,將現場劃分成三部分,各匯水分區對應雨水管道直徑均為dn400mm~dn600mm。要求施工方沿道路走向對雨水管道進行鋪設,確保各分區內雨水均能夠自西向東進入附近河道。
3.3 接口、管材和基礎
3.3.1 接口
接口處PE管應通過熱熔接口進行對接。HDPE管則需要在接口處增設橡膠圈,確保承插管所具有優勢可得到充分發揮。
3.3.2 管材
其一,雨水管道為雙壁波紋管,其直徑不得超過600mm,環剛度應達到8kN/m2及以上,另外,管道沖擊性能、環剛度還有環柔性均應當符合行業標準。其二,施工段所用污水管材質為聚乙烯,直徑在de15mm~de400mm間,搭配熱熔接口[2]。施工開始前,制管廠應派出工作人員前往現場,為開挖施工提供科學指導。其三,施工方應向制管廠說明現場情況,提供包括管基類型、管道埋深和道路荷載在內的各項參數,為制管廠確定并校核管材提供便利,以免出現管材強度、穩定性或是剛度不達標的情況。
3.3.3 基礎
排水管所用基礎為中粗砂基礎,在基底均勻鋪設碎石,該層厚度以15cm為宜,在碎石墊層上方鋪設砂墊層,其厚度應被控制在5cm左右。用中粗砂填充溝槽,保證中粗砂明顯高于管外頂,同時二者的高度差應達到30cm。隨后,再按照要求對路基進行回填。雨水口連接管下方應鋪設砂墊層,保證砂墊層厚度在10cm左右,上方利用C25砼進行包固[3]。
3.4 附屬構筑物
3.4.1 檢查井
3.4.1.1 基本情況
污水檢查井的接戶井為砼靠墻井,污水管所連接檢查井的規格有兩個,其中,de315管段對應φ450檢查井,而de400管段對應φ630檢查井。雨水檢查井對應管段分別是dn400和dn600,前者所適配檢查井的規格為φ630,后者則更適合搭配方形檢查井進行使用,檢查井邊長以900mm為宜。在本項目中,需要安裝在行車道內的檢查井均應使用鋼筋砼蓋板,且蓋板規格為200cm×200cm,有關人員應保證道路井蓋和路面處于相同高度,綠化帶井蓋應略高于地面,但二者間的高度差不得超過10cm。
3.4.1.2 施工流程
同時對管溝、井坑進行開挖,保證管溝內部管道、井座管線處于相同軸線上。先在接戶管上游對井座、管道進行安裝,并逐步向下游延伸。對檢查井進行施工的順序為由下至上,這點需要引起重視。待排水管線順利通過驗收,便可利用相同材料對溝槽、檢查井進行回填。
3.4.1.3 施工要求
底座應為一次成型。井座和井筒在受力狀態下,未出現明顯變形。在連接井座和排水管時,應將所用橡膠圈數量增加到兩道。在井蓋下方的恰當位置增設防墜網,本項目所用防墜網可拆分成固定鉤、護網兩部分,其中,護網結構與蜘蛛網相似,承重限制為500kg[4]。有關人員既要做到牢固安裝防墜網,還要對其過水能力進行檢測,以免當地出現強降雨,導致防墜網被雨水沖走。
3.4.2 井蓋及井座
本項目污水井的井蓋為圓形,雨水井的井蓋為方形,井蓋座均由鋼纖維砼制成,其承載力與行業標準相符。另外,檢查井蓋表面應設置2個透氣孔,透氣孔直徑為5mm,同時需要在井蓋標明“污水”或是“雨水”字樣。
3.4.3 連接檢查井和管道
保證檢查井、PE管連接處密封性良好,不存在漏水的可能。具體做法如下:先將PE管插入預留鋼套管內部,再用橡膠圈包裹PE管,并用水泥砂漿填充套管和PE管之間的縫隙。本項目所用橡膠圈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其基本參數如下:
3.4.4 連接管與雨水口
本項目計劃建設平箅雨水口。連接管為HDPE管,保證管道坡度在0.01以上。以道路情況為依據,對雨水口進行設置,確保雨水口高度略低于道路最低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快速收集雨水,以免由于道路積水,給居民出行造成不便。
3.5 開挖并回填溝槽
待軟基處理工作告一段落,便可著手準備管道施工。若管道位于路基范圍以內,則可在回填到管頂上方50cm后,通過直槽反開挖的方式進行施工。若管道埋深未超過2.5mm,可酌情引入人工降水,如果管道埋深在2.5m~5m間,則更適合進行井點降水[5]。
4 結論
綜上,結合具體項目,研究了狹小空間下雨水、污水管道分流改造技術。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對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的工藝技術進行解讀,通過對原有管道項目的徹底排查、采用小型機械進行施工,確保作業空間狹小問題合理解決。上述施工技術落實后,使得改造項目順利竣工,實現了雨污分流、改善河道環境的預期目標,項目施工未對小區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并且具有較強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解銘. 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的設計與思考——以咸陽市中心城區為例[J]. 給水排水, 2020, 46(2): 4.
[2] 嚴巾堪, 劉曉龍, 王天聰, 等. 真空排水技術在老城區雨污分流工程中的應用[J]. 中國給水排水, 2021(S02): 3.
[3] 方燕, 傅大康, 李繼紅, 等. 雨污混接分流制區域河道水質與降雨事件的響應關系[J]. 中國給水排水, 2021, 47(1): 1.
[4] 邵宇航, 樓少華, 唐穎棟, 等. 深圳茅洲河流域暗涵雨污分流改造實踐[J]. 中國給水排水, 2021, 37(6): 6.
[5] 吳瓊慧, 劉志學, 陳業陽, 等. 長江經濟帶“三磷”行業環境管理現狀及對策建議[J]. 環境科學研究, 2020, 33(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