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坤 孟春芬 李俊林 盧毅 李榮
摘 要: 紅米里富含諸多人體健康必要的天然營養元素,其中尤以鈣鐵質營養成份最為豐富,不僅能補鈣同時還可以用來幫助補充我們長期消耗身體上的一部分體力。近年來紅米品種隨著我國對紅米市場需求而逐步增多,種植的區域面積還將在隨之逐年的加大。根據貴州省農科院安排,2021年我們在六盤水市水城區,對紅米品種貴紅1號等進行了紅米超高產優質綜合配套栽培的引種和試驗。本文就這方面系統完整地分析介紹總結了紅米的一些相關綜合栽培原理與技術,僅供廣大紅米種植者作栽培參考。
關鍵詞:紅米;高產;種植技術
紅色稻米品種歷來占雜交水稻大面積種植區域的相對主導地位。雜交水稻獲得大力種植推廣利用后,雜交水稻因高產、抗病的優勢日益明顯,傳統雜交紅米稻田種植技術迅速被淘汰,幾乎已絕跡。隨著群眾生活質量不斷地提升,稻米特有的食用保健功能的發掘和公眾食品健康安全與綠色意識建設的逐漸加強,紅米品種的科學綠色規范化種植已經被政府提上重大科研的發展日程。
一、 試驗點概況
水城區紅米基地位于貴州省水城區猴場鄉、花戛鄉、野鐘鄉等牂柯江一帶,海拔高度為900米—1200米,中溫亞熱帶立體大陸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干濕交替分明、熱量供應較豐富、無霜期長、雨量亦十分溫和充沛、雨熱同期,干濕溫度變化明顯,多季風云霧照、陰雨天多、氣候特點十分復雜多變,立體氣候差異較明顯。
二、試驗田耕作制度
試驗田的耕作時間制度為貴州中西部典型水稻耕作時間制度:一季晚稻、前茬作物為一季綠肥。水旱輪作,綠肥全部收割完后即作耕田插秧,秧田為其它田塊。
三、試驗品種情況
本試驗采用品種是:貴紅一號,遲熟紅米常規稻。全生育期為151天。株高113厘米,株型松散,莖稈較粗壯;葉色綠,葉鞘、葉緣紫色。分蘗力中等,畝有效穗14.2萬。穗型較大,穗實粒數為155.5粒,結實率81.2%,千粒重27克。長粒型,極少短頂芒,穎尖無色,種皮紅色;后期落色好。2018年經農業農村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試,米質主要指標為:出糙率78.7%,精米率68.5%,整精米率55.0%,堊白粒率22%,堊白度5.6%,粒長6.7毫米,長寬比3.2,膠稠度7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3.3%,堿消值級6.0,透明度2級。稻瘟病抗性鑒定綜合評價“中感”;耐冷性鑒定表現為“較弱”。年續試平均畝產539.3千克。對照品種為地方常規紅米品種
四、綠色有機栽培措施
根據貴紅1號水稻分蘗力中等,以及綠色有機水稻栽培中不使用化肥,不噴施農藥的實際特點,采用生物防治,驅蟲,防病,多配施農家肥等措施。
(一)播種
地方常規紅米品種,分蘗能力差,如果用常規的濕潤育秧,必定達不到有效分蘗和提高產量的目的。現已采用提純復狀的種子作為生產用種和采用兩段育秧或旱育秧的方式提高秧苗質量。
根據水城區氣候特點,苗床整理選擇土質肥沃,平坦、背風、向陽、排灌方便的稻田或菜地作為育苗床,畦面寬1.2m,長度視播種量多少而確定。苗床每平方米施腐熟豬牛糞5kg,每畝秧田按1:10比例移栽大田,在當年4月上中旬播種。紅米的播種方式采用旱育秧進行播種,起壟廂面寬約120cm,起壟高15cm-20cm,長度要隨田塊而訂定。 播種前先對種子進行晾曬,曬種子1-2天,提高酶活性,紫外線有消毒殺菌的功效。同時除去空粒、秕粒,然后用清水浸種子10-12小時,再用強氯精浸種6-10小時,用清水洗凈晾干。 播種與苗床管理:每平方米苗床播種50g,每666.67㎡的面積需紅米種子2.5-3kg,需苗床50-60㎡。播種前先對苗床澆透水,播種后用木板輕輕拍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然后再用細土蓋種,再覆蓋無紡布進行保溫、保濕。保持膜內溫度不超過35℃,立針后揭去膜,天氣不變不覆膜,秧苗不卷筒,苗床土不發白不澆水。如要澆水應在上午10:00以前和下午5:00以后進行,苗期用矮壯素噴施1-2次,秧齡30-35天時移栽大田,移栽前用20%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噴施秧苗一次,預防葉瘟病。
(二) 苗期管理
水城區紅米水稻基地由于地處貴州西部六盤水市,4月份里時常要出現干旱少雨現象,氣溫較高,適于早晚澆透水。兩葉一心前可不事先淹水,但應可視廂面干濕程度等而自定,如怕太干可在適當處淹入水到1cm以下,讓廂水面自然干擱。兩葉一心后,及時灌水,每畝施4000-5000斤人糞尿清水糞肥。
(三) 大田準備
大田前茬主要作物是綠肥、蔬菜,一般是在4月下旬及前后第一次翻犁耙田后用水充分浸泡約有1-2天,耙碎蕩平,儲水。待插秧當天再將田翻犁耙平,儲水,做到三犁三耙或二犁二耙。
(四) 及時移載
紅米的分蘗能力中等,一般單株只有2—3個分蘗,故在大田移栽時每穴插4-5株谷秧,方能達到有效分蘗穗數。
紅米的株型高大,葉型松散,不宜定植過密,定植過稀達不到理想的產量。生產中常采用寬窄行栽培模式,保證每666.67㎡落田苗為0.8-1萬穴左右。
貴紅1號適宜春播秧齡30-35天,秧齡長短最好可控制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以前,掌握好貴紅1號秧分蘗和質量均較好等品種的一些明顯特點,插秧采用寬窄行相間移栽的大田插秧移栽管理方式,保障大田栽插數量。
(五)大田管理
為了提高紅米的分蘗,移栽大田時水要淺,實行淺水移栽、淺水分蘗,后期干濕交替的管水原則。肥料的管理,紅米不耐肥,特別是肥料的用量必須嚴格控制,肥料的使用應采用攻頭、保尾、控中間的“促控”結合的原則。即基肥要施足,蘗肥看苗施用,增施穗肥保尾。基肥一般666.67㎡施農家肥1500kg,施鈣鎂磷肥25-30kg作底肥,增施5kg鉀肥作壯稈肥,看秧苗長勢情況適當追施磷、鉀肥作壯粒肥。
大田再適當采用有節水、增感溫、壯根苗肥等措施的淺干濕和淺深干濕水田交替結合的綜合灌溉技術。孕穗期保持淺水3-5cm以下的淺中水,抽穗期一定要經常用較高淺水進行交替干濕灌溉。齊穗發育結束灌水后就可以采用高淺水干濕灌相交替干濕結合的間歇灌溉的溝法灌水來繼續促進其二次灌漿與成熟,保養好根部土壤水分和根系水分,以防止植株后期脫水早衰,以確保達到或保證紅米籽粒發育完全且飽滿[2]。
(六)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紅米優質高產栽培應用中,病蟲害雜草等的防治,合理防治病蟲害也是一項關鍵技術。以綜合防治,預防為主的防治措施,發現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應及時應對防治。種一些觀花類天敵棲息品種,可以很有效地引來一些害蟲的天敵,對這些病蟲害天敵的有效保護起來,對綜合防治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七)測產收獲
紅米易倒伏,因此,紅米有80%以上的稻谷表現出黃熟時及時收割,及時曬干。否則,山區氣候易發“秋風秋雨”,使紅米稻在田間發芽、霉爛、變質,影響紅米品質。抓緊進行秋季集中收割,測產,不同品種肥力田塊也需分別安排作兩個單獨的測產點集中收割,達到了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栽培及管理的效果。
結語:近年來水城區各級各部門為全面提升山區農民水稻種植綜合效益能力和穩步增加地方農民收入,開展了鄉村觀光旅游開發與種植特色農產品加工相結合等的一些相關的引導,使得水城區紅米水稻種植基地面積的逐年加大,本課題試驗旨在運用綠色高產農業技術指導,幫助當地紅米事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衛, 嚴家謙. 優質紅米"美人紅"栽培技術[J]. 2022,32(22):34-35.
[2]蘇正亮. 特種稻紅米品種"紅稻8號"選育及栽培技術[J]. 鄉村科技, 2020,34(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