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博愛
摘 要:隨著我國不斷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進程,鄉村振興在當下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凸顯出來。農民作為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加大對于農民的培訓力度,積極打造新型農民,可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而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中,知識共享在當下應用較為廣泛,可有效提升農民的知識積累。本文分析知識共享含義,并提出當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現狀,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知識共享的開展策略,以期為今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農民;培訓;知識共享
引言:我國的農民群體人數較大,加大對其培訓力度可有效帶動鄉村振興的順利推進,提升農村中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但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還存在較大問題,沒有發揮培訓的積極作用,知識共享力度也不足,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民文化程度的提升。
一、知識共享概述
知識共享在當下被廣泛運用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中,從其含義來看,知識共享指的是以知識內容為基礎,不同專業和知識領域不同的學院利用各種方式來開展知識交流,來實現整體綜合實力的提升。從社會網絡視角來看,知識共享通常依賴社會關系網絡而開展,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結合培訓數據來繪制知識共享的交流圖以及交流矩陣。將其應用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中,可營造出良好的知識交流氛圍,提升培訓效果[1]。
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現狀
(一)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
在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中,新型職業農民由于其文化素養較高,可保障鄉村振興的順利進行。但在部分地區開展農民培訓的過程中,沒有針對農民實際情況的不同而開展,導致培訓的效果不佳。由于當下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剩余人口中以老年人為主,其在對于知識的理解上和接受程度上均較差,在培訓內容的制定上沒有結合其實際情況進行,也使得培訓流于形式,更無法開展知識共享工作,沒有真正提升農村中農民文化水平[2]。
(二)培訓方式較為單一
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過程中,當下的培訓方式一般為組織召開培訓班為主,將農民集中起來進行授課,這也使得授課內容在時效性上也較差,無法發揮培訓的積極作用,更無法解決農民在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農民的實際水平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三)培訓反饋機制不完善
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過程中,需完善反饋機制才能更好的了解培訓效果,有針對性的調整培訓計劃,來提升培訓的有效性。但在部分地區開展新型農民的培訓過程中,在培訓反饋機制上存在較大的不完善之處,也導致培訓效果不佳[3]。
三、新型職業農民知識共享的開展策略
(一)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工作
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過程中,需積極引入知識共享機制,實現培訓班內部的資源共享,豐富培訓體系,才能更好的開展培訓工作,提升培訓成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針對于傳統培訓機制針對性不強的情況,需及時做好分類工作,加大對于農村地區的調研力度,做好農民的分類工作,可按照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來將其進行劃分,有針對性的制定培訓內容,來提升培訓的合理性。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針對于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農民,需加大對于其文化知識的提升培訓,在提升其文化程度之后,再開展有關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針對于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可在培訓版中引入知識共享機制,鼓勵其將自己的知識內容以及經驗積累在班級內部進行共享,組織學員開展學習工作和討論工作,來激發學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真正提升其文化水平以及生產水平[4]。
(二)引入多元化的培訓方式
傳統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過程中,由于培訓方式較為單一,導致農民的參與度較低,培訓積極性不強,降低了培訓效果。針對于此,需積極引入多元化的培訓方式,來提升農民參與積極性,從而提升培訓效率和培訓質量。而在知識共享的要求下,在培訓方式上,當下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為主,從動因來看,由于培訓班中的農民對于知識的渴求度較高,這也為開展知識共享打下堅實的基礎。針對于此,可在培訓方式的選擇上除集中培訓之外,還需加入一對一的傳授方式,鼓勵生產水平較高的農民帶動生產水平一般的農民共同開展幫扶工作,利用手把手傳授的方式來開展知識共享,更真正提升村民的農業生產水平。還可引入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勵相關企業和專業的技術人員,深入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班中,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吸引農民的注意力,激發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從而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利知識共享的方式傳播到農村地區,實現農村生產力的提升。更可利用示范田的方式來開展培訓,可選擇示范基地,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開展生產,使得農民更好的認知到先進生產技術對于生產效率的提升可起到的促進作用,營造出良好的知識共享氛圍,激發農民參與培訓的主動性[5]。
(三)完善培訓反饋機制
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中,為更好的提升培訓效果,還需完善培訓反饋機制,加大與農民的溝通和交流,充分了解農民在培訓中所獲得的收獲,從而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來靈活調整培訓計劃。而在知識共享的理念下,也對溝通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更好的實現知識共享,還需將反饋結果在培訓班進行公布,對于考核不過關的農民需及時進行重新培訓以及考核,直到其真正掌握相關知識為止,來保障培訓有效進行,提升培訓的含金量,更好的提升農民認知水平。
結語:農民作為農村中的發展主體,需加大對其培訓力度,全力打造新型職業農民,來更好的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在具體的培訓中,需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工作,積極引入多元化的培訓內容,更完善培訓反饋機制,提升培訓質量,保障鄉村振興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劉憶秦,陳金鳳,朱真莉. 涉農高校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探索與思考 ——以武勝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0):276-278.
[2]楊冬梅,羅明忠. 農業培訓對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營性收入影響研究[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21,42(9):222-228.
[3]朱中學. "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作用、 應用困境及解決方法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4):244-245.
[4]唐玉芳,曾德生,陳曉丹. 農業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路徑研究[J]. 農業與技術,2021,41(5):177-180.
[5]楊冬梅,雷顯凱. 從業經歷對新型職業農民參加農業培訓行為影響的調查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8):19-24.
基金項目:本文系麗水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基于社會網絡分析(SNA)視角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知識共享研究——以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承辦培訓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ZYC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