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7月底,"雙減"政策的頒布讓教育培訓產業陷入發展困境,傳統的K12業務已經不能繼續存活,轉型升級成為教培機構的唯一選擇,本文分析了“雙減”后教育產業的現狀以及教培機構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現實情況提出了路徑建議,為當前處于迷茫中的教培機構提供轉型的路徑方向。
關鍵詞:“雙減”;教培機構;轉型升級;路徑方向
0引言
教育是一項永不落幕的事業,教培產業作為學校傳統教育的補充,能夠緩解供應與效率等的問題,具有戰略性的發展價值。然而,教培產業的普遍利益化推動了應試教育的死循環,過度注重應試能力的單項指標,忽視個體素質的全面提升,無法實現學生個體素質的現代化。2021年7月“雙減”政策的出臺,是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1]。但是自“雙減”政策頒布以來,教培產業正在經歷“寒冬期”,如何正確把脈“雙減”政策并促進教培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2]。“雙減”政策不是為了讓校外教育機構徹底消失,而是規范化嚴格管理。撬動整個教育生態的復原,根本目標是教育均衡,所以不必人人自危[3]。
1“雙減”政策下教培機構發展現狀
1.1就業景氣指數下降明顯,就業市場地位開始后移。
在“雙減”政策之前,因為薪資高、有前景,教培機構一直都是求職者的首選,但是在新形勢下,根據智聯招聘數據分析,2021年四季度教育/培訓/院校行業于第六位,從CIER指數來看,不管是環比變化還是同比變化,教培產業均是呈現下降態勢,受招聘需求人數大幅下降的影響,就業景氣指數下降明顯。
1.2客戶轉化率降低,教培人員失業情況嚴重。
教培機構的工資構成一般是底薪加績效,從業人員的工資薪酬與客戶轉化率直接相關。在“雙減”政策實行以后,雖然有一部分體系成熟的培訓機構迅速完成轉型,順應了政策的變化,但是大部分的機構還未能作出反應,并且依舊以傳統方式進行運作,因此,在面對已經具備了“雙減”意識的家長時無法實現轉化,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教培機構的離職率和流動率也逐漸升高,教培人員的失業再就業問題成為重點問題。
1.3運營監管嚴格,主營業務收入下降。
“雙減”對教培機構各項指標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培訓內容和費用,政策規定教培機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收費上要透明化,做到公開不隱瞞,在最大程度上接受監督。面對這種情況,教培機構傳統的K11不能繼續存活,原有的價格定位被打破,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極速減少,對于那些義務教育階段營業收入占比總業務收入越大的教培機構,“雙減”政策實施對其收入和盈利的影響更大。
1.4非學科類培訓野蠻生長現象突出。
“雙減”政策明確規定了教培機構不得開展學科類培訓,因此,部分小型機構開始走非學科類培訓的路子,但是在這一類轉型中出現了許多負面問題,比如惡意漲價、傾銷課程、“掛羊頭賣狗肉”。目前,全國各地已經查處了52家惡意漲價機構、高達1萬家證照不全的機構、918個證照齊全的學科類機構和4218個非學科類機構違規培訓行為,并對1042人以“一對一”等方式違規開展培訓行為進行了處理。共開展線上巡查15萬輪次,查處了違規培訓行為503起,通報違規機構2個。這些現象都說明了還有許多教培機構在轉型升級的路上在走錯路,這個問題也將是接下來需要解決的重點。
2“雙減”政策下教培機構轉型升級的路徑分析
2.1轉變產品方向,向素質類培訓、職業教育、教育科技等方向轉型。
“雙減”政策的出臺讓以傳統K12教育為主的機構受到限制,為了繼續存活下去,轉型升級是必走之路,多元化發展是一致的方向。除開傳統的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業務,教培機構應該要構建成人教育、素質教育、智能硬件板塊,包括進校項目等其他業務板塊[4]。教培機構可以結合自身發展情況,重點開設素質教育、職業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板塊,例如在素質教育方面,素質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并逐步轉化為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探索和生動實踐, 創造了很多寶貴經驗[5],可以面向中小學人群制定音樂、體育、手工等培訓計劃;在職業教育板塊可以加大力度,針對教資、公考、語言培訓、法考等職業考試領域開設課程;在科技教育方面,教培機構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將科學與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創新型課外科學培訓。除了這些,教培機構還有很多的轉型方向可以嘗試,夏令營培訓、學校合作型課后服務都是不錯的選擇。
2.2自查自糾,規范培訓服務行為。
轉型升級的重點一直都是轉型主體,作為“雙減”政策的直接影響對象,教培產業除了要重點加快轉型,更要做到規范自身,只有做到了合法規范,才能穩步推進升級。一是選拔教師,機構需要提高門檻,挑選符合標準的教師邁入教培行業。二是機構自身,要辦理齊全的證件。三是課程內容,要嚴格遵從政策要求,定期組織內部巡查。四是重視教學效率,要按期開展考核,不斷改進培訓手段。五是做到公開化,將培訓內容、收費標準等進行透明公開,自覺接受公眾及組織監督,完善機構體系。
2.3轉變商業模式,做學校課后延時服務采買的供應商。
課后服務是教培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選擇之一,作為盈利性組織,商業模式的轉變也是轉型的另一個重點,其中,課后服務的重要性就顯得十分明確。教培機構要改變原有的獨立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尋找合適的對象建立伙伴關系,爭取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對象,實現走進校園。對此,教培機構可以為學校提供一站式校內課后服務,搭建學校、學生、家長之間的橋梁,實現機構審核,例如課程上架、選課、打卡考勤、營養配餐等環節的閉環,努力做到系統全覆蓋,提供優質的運營服務。
3結論
在我國市場上,教培機構的數量越來越多,上千萬的人員從事這個行業,在一段時期內,教培產業為資本與個人都提供了巨大的紅利,一度成為熱門求職方向。而“雙減”的出臺,讓素質教育重歸舞臺,傳統的教培機構深受重創,如何在黑暗中尋找光明,這是教培機構獲取重生的關鍵,圍繞學校教育進行自身轉型,也是教培機構順應政策發展的必然之路。此外,投身于教培產業的從業者們也要不斷提升自己,來應對職業中的不穩定。
參考文獻
[1]周洪宇,齊彥磊.“雙減”政策落地:焦點、難點與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1):69-78.
[2]袁磊,雷敏,張淑鑫,覃穎,黃寧.把脈“雙減”政策 構建在線教育信息安全體系[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05):3-13+25.
[3]劉艷.雙減政策下的教培行業轉型趨勢與新風口[J].中國商界,2021,(09):32-33.
[4]劉青青,石丹.教培行業退潮,轉型能否“求生”?[J].商學院,2021,(09):9-13.
[5]第二戰略專題調研組,顧明遠,張民生.推進素質教育[J].教育研究,2010,31(07):9-14+38.
作者簡介:
黃瑩,女,漢族,湖北漢川,1998.08,研究生在讀,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430000)? 研究方向:企業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