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昕
摘? 要:新時代大學生要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就應當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優良的政治品格,補足精神之“鈣”。理想信念對于左右人的思想,激發人的斗志,指導人的行為有著決定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及相關問題
理想信念既是人們追求美好未來過程中所體現的一種核心價值觀念,又是其舉止行為的價值規范【1】。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高校是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搖籃,高校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應充分發揮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引領作用,要注重運用多渠道多形式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合格人才。
1.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有無理想信念,有著什么樣的理想信念,決定了其今后的人生發展是高尚充實,還是庸俗空虛。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中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做什么樣的人,指引其走什么路,激勵其為什么而學,這些愿望的實現均需要一個總的目標,即堅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的理想信念是事業和人生的燈塔,決定方向和立場,直接關系人生目標的選擇、人生價值觀的實現,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配和左右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我們要教育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始終與黨和國家發展同向同行”,追求遠大的理想,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讓理想信念的引領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指引大學生健康成長,成就一番事業。
2.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理想和信念的關系
大學階段不僅是播種理想,確立信念的黃金時期,更是規劃未來、設計人生的關鍵階段。大學生有著什么樣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其今后的人生發展方向。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理想和信念的關系。理想從類型上分有社會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理想從對象上分有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社會理想決定和制約個人理想,二者若目標一致則實現的可能性大,反之若方向相反,則不易實現,即便實現了也會構成損害。而信念具有社會性和穩定性的特征,理想和信念是相互依存如影隨形的,理想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實現理想的重要保障,是對理想的支持,更是追求理想并實現其目標的強大動力。因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要讓廣大學生認清理想與信念的關系,助其形成堅定的信念,使其百折不撓地去追求理想,去實現理想,讓理想信念成為大學生追求遠大目標實現遠大目標的不竭動力。
3.發揮優秀模范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榜樣示范效應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多方形成合力,高校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除傳統的授課方式外,還要增強時代性、生動性和針對性,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可大力開展典型示范引導,精準地宣傳一些特別是大學生身邊的典型先進個人、先進事跡,發揮其引導示范的積極效應;同時也可借助反面、抑或落后的人或事來起到警示警戒作用,以幫助廣大青年學生提高思想認識,自我約束和規范自身行為。以優秀模范、先進事跡的生動具體實例來代替空洞的說教不僅更具說服力,而且能令大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深刻觸動,引導其正確三觀的形成。另一方面對一些反面教材也要善于應用,通過正反兩面的鮮明對比,令大學生心靈受到震憾,靈魂接受洗禮,最終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2】。
4.堅持理想信念教育與紀律教育相結合
紀律對人的行為具有約束作用,紀律教育是宣傳紀律的性質、紀律與自由的關系以及如何遵守紀律和遵守紀律重要性的教育。青年大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充滿激情和活力,但他們在認識和理解現實時也容易產生困惑,甚至沖動,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僅靠單純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與紀律教育充分結合,以具體的規章制度來明確對與錯、正與反、黑與白、高尚與卑鄙等相互對立面的界限,旨在令人自覺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制度及考核獎懲制度,形成一套科學的學生行為規范體系,將學生行為表現與考核制度相掛鉤,通過獎優罰劣來起到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作用,從而令學生明辨是非曲直,自我約束,激發其強烈的責任感 、使命感 ,樹立和踐行正確的理想信念。
綜上,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理想信念教育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高校應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一重任,更好地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更多既具遠大理想抱負又具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鈞銘.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J]. 現代教育論壇, 2022, 4(11):75-76
[2]劉峰. 高校德育教育在食品專業中的實踐——評《立德樹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紀實》[J]. 食品工業, 2021, 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