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慶 田泊凝 王樂昌 孫希玲
摘? 要:基于當下網絡輿情背景,分析并闡述大學生輿論表達非理性化的各種誘因,尋找誘因與該行為發生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提出暢通道德法治教育渠道、優化輿情管控機制、凈化輿論表達環境和引導主體樹立自律意識“四維一體”的引導策略,切實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輿論;行為邏輯分析;引導策略
一、引言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聊天、網購、網游等)在網絡上越來越盛行,每個大學生都可以通過個人手機端實時了解最新信息,學生參加網絡意見表達越來越頻繁。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討論的時,容易憑著自身的主觀思維辨別事實的真偽、表現個人的喜惡,這種非理性行為很容易走向極端,并演化成詆毀他人等感性的網絡行為。新媒體平臺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在信息閱覽與應用時很容易引發網絡輿論,網絡輿論的正向引導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的認知世界和社會,對大學生的發展有積極作用。由于大學生思想意識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上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等共同作用,使得高校網絡輿論正確引導更加復雜,如何避免大學生對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引導大學生做網絡輿論的正向生力軍,是當前高校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1]。
從高校網絡輿論來看,高校輿論的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需求訴求得不到滿足,學生需要通過某些途徑發聲,希望得到校院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注,從而解決自己的訴求。另一方面是身邊發生的事件存在不公平的可能性,導致大學生正義感爆棚,急于尋找途徑發聲,為自己或者同學謀利益[2]。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輿論反應機制不健全,不能及時反映,導致輿論熱議持續發酵階段過長,引導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致使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意志觀念、道德品質造成了消極的影響,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網絡言論不受控制,進而對高校輿論監管、營造網絡良好環境造成重重困難[3]。
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行為邏輯分析
1、網絡環境分析
網絡環境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作為一個開放平臺,由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動手實踐能力,很容易被網絡環境中各種價值觀念及虛假信息侵擾,特別是一些網站存在很多歪曲事實的內容,大學生如果不能及時辨別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受其影響,甚至是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而會產生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或者被人利用做出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網絡信息圖文并茂,再加上大學生越來越不習慣瀏覽繁瑣冗長的文字,瀏覽時往往容易被關鍵詞吸引,只能看到網絡想讓你看到的內容從而忽略事件全貌。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發生了從“詳到略”“長到短”的轉變,在這種快時代下,完整的信息被剝離、被分解,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再經過加工整理被網絡媒介快速傳播,模糊了大學生思維評判的視野,從而形成輿情或擴大輿情[4]。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但由于網絡信息監管體系的不足或缺位,使網絡中形成了一種內容膚淺、價值扭曲的快餐文化。在這種快餐文化的影響下,長此以往大學生自然容易營養不良。此外,隨著國際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國家間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一些國外勢力也會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文化滲透,網絡作為思想文化的主要滲透傳播路徑,一些特殊網站或者社交平臺會被利用進行宣傳滲透等,大學生很容易受這些信息影響而失去對國際形勢和國家文化的判斷力。總之,在信息良莠不齊的環境中,很容易致使大學生對網絡輿論進行非理性表達和傳播。
2、行為誘因分析
新媒體時代再加上目前正處于疫情期間,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率高,他們在網絡上建立自己的圈子,利用網絡發表自己對一些事件非理性的的看法和觀點及個人的情緒變化,該行為發生的誘因包括心理誘因、動機誘因、目的誘因、形式誘因等。
大學生生活的環境高度相似,且因為疫情的爆發,大家的活動范圍大部分都是在校園里,學生彼此之間年齡差異很小,同學之間很容易產生共情,對于一些比較新穎的話題表現出極大的好奇,情緒波動較大,不能很好地在短時間內掌握事件的本質,加之互聯網本身具有匿名發言的功能,致使大學生在網絡發表想法、觀點時并不會像在公共場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很容易習慣性地不經過大腦思考就妄加揣測,用手中的鍵盤毫不猶豫地發出非理性的表達,長此以往形成習慣,導從而很難在全體大學生范圍內進行正確引導。
大學生非理性表達的動機有很多,有的人是急于為自己爭取利益,有的人對于任何事情抱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有的人甚至是為了追求刺激對陌生人發出毫無底線的報復性言論。另外,大學生對信息真實性的判斷首先依靠的是自己的經驗和信息的載體,其次是輿論的走向和身邊同學的觀點,很容易受到信息來源和輿論走向的影響,因此需要高校相關部門和管理教育人員主動承擔起輿論引導主體責任,該發聲的時候要及時正向發聲。
3、評估效果分析
根據非理性表達行為的因果反饋,并對客觀的結果進行效果評估,從而建設輿論引導機制。行為主體的非理性行為分為主動非理性行為和被動非理性行為,主動和被動非理性表達的因果不同從而效果不同,但是同樣需要高校建立引導機制,分析產生該行為的誘因和形成的結果,區別進行教育引導和機制監督,從而從根本上維護學生身心健康。
隨著自媒體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愿意說出口的一些話題,在網絡環境中能夠進行自由的表達和流傳,并且學生往往對網絡娛樂熱點關注較多,再加上大學生對現實中的不公平、不法現象等十分關注,因大學生很容易主動地進行非理性表達,不顧后果地發表言論。隨著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網絡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被人利用和炒作,缺乏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大學生,往往會受到這些不良信息的吸引,參與到熱火朝天得討論中,很容易受到低俗網絡信息的影響,去接受和模仿其所體現的價值導向,從而被動的進行非理性表達。在該種情況下,大學生往往會在被動影響的過程中失去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理解角度,很容易迷失自我,這將不僅僅對身心健康產生危害,更嚴重的是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地塑造,影響的是學生的人生道路和職業生涯,因此高校涉入網絡輿論正向引導迫在眉睫。
三、新時代大學生在網絡輿論中非理性表達的引導策略
1、強化網絡倫理道德建設,暢通思政法治教育渠道
大學生網絡理性行為的培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網絡強國建設與全民素質提升的相關內容,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必要環節,也是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所在。高校輿論引導主體應該是學校官方,其次是社會力量和老師同學。高校應當從思想政治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方面出發,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意識;通過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輿論思想動態來調整教育工作方案,接觸到大學生的網絡生活,幫助大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樹立積極的網絡道德意識。
具體實施方法:暢通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的渠道,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性,通過理性的教學內容,著重提升大學生的倫理意識和網絡素養,促使學生形成運用民族文化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座談會等方式,結合典型案例強化網絡道德建設教育。同時,要重視更新引導方式,讓大學生在簡單快樂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通過征文比賽、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等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活動,以比賽的方式促進大學生學習,不斷強化大學生的網絡意識和互聯網使用技能[5]。
2、建設網絡輿情管控機制,疏導大學生非理性情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促進大學生網絡輿論理性化表達的關鍵在于大學生網絡輿論監管機制的建立和健全。網絡輿論監管機制完善的必要前提是對網絡上的信息,應理順事件發展順序,建立預警管理機制。大學生的網絡活動范圍比較廣泛,應該提前對大學生關注較多的應用、游戲空前進行調研,做到事前預警,事中引導和事后處理同時兼備。高校的監管部門對網絡空間進行常態化管理,不斷了解大學生的輿論情況,提前準備相應的監管措施和應對手段。定時定期進行調研總結,為后期處理相似的輿論問題提供參考方案。同時,大學生的法律和維權意識相對薄弱,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增強學生為維權意識,建設問題反饋的渠道。
欲建設網絡輿論監控機制,除了高校官方實施健全監管體系等措施,還需要組建一支具備高網絡素養的輿論引導管理隊伍,大學生中優秀的學生干部應當作為主力軍。隊伍中的成員應當具備極高的思想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他們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大學生網絡空間的監督者和引導員,柔性引領大學生的網絡輿論,及時發現學生們的非理性情緒,對大學生的非理性情緒進行疏導。
3、培育健康積極網絡文化,優化網絡輿論表達環境
大學生在上大學期間是增長知識和遠見的關鍵時期,網絡輿論會成為大學生增長社會經驗的主要渠道,大學生從網絡收獲的經驗將應用到未來的生活中。因此,為豐富校園網絡文化,高校要積極培養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表達環境,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清潔的網絡空間。
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育離不開豐富多彩的優秀校園網絡文化的催化。因此,必須將培育健康網絡文化和提升文化素養結合起來,通過多方網絡平臺公開學校工作動態,為大學生營造民主的校園網絡文化。目前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發布信息和比賽活動的主要媒介,像學校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QQ等平臺,在這些平臺上大學生可以進行點贊轉發和評論,因此學校可以通過將這些平臺打造成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和輿論表達環境,實現新媒體應用的合理性,推動大學生網絡表達的理性發展。
4、引導大學生樹立自律意識,培養良好網絡行為習慣
大學生在網絡輿論意見表達過程中,對他人的觀點和錯誤通常無法容忍,但是自身的自律意識卻不強,簡單地認為輿論是懲罰他人的手段。因而在一些網絡空間中出現自己認同的觀點就不加思索地贊同,而出現意見不同的表達時則立馬進行反駁。于是,大學生就陷入了渴望表達自我但又缺乏辨別和自控能力的矛盾,容易引發非理性的網絡表達,缺乏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
在引導大學生樹立自律意識方面,高校首先應把握大學生的心理,通過樹立先進典型,突出優秀學生的模范作用,切實了解大學生的日常思想狀態,對大學生的進行思想引導,通過新媒體平臺宣傳優秀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和優秀的網絡素養,幫助同學們樹立自律意識,教會學生自覺控制自己的言行。其次是要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切實培養其自律意識。網絡雖然是大學生宣泄情緒的場所,只有恰當使用才能能緩解其不良情緒,同時也會有負面作用,如傳播不良情緒等。因此,高校培養良好網絡行為習慣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心理朋輩講堂及心理健康特色活動等,引導學生們通過適當的途徑釋放壓抑的情緒,開發自身潛能,樹立自律意識,實現思想建設和自我教育,夯實大學生良好網絡行為習慣的基礎。
四、結語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輿論監管和引導是各個高校的新挑戰。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育是一項需要多方協同完成的一項任務,高校要主動迎接挑戰,優秀學生干部要積極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多方協作監管網絡不良輿論和非理性網絡輿論,正確引導輿論走向,澄清網絡環境,掌握網絡倫理教育這個重要陣地,發揮良好的網絡育人作用,使青年學生自覺成為網絡安全的守護者。高校要結合多種資源,積極采用道德法治教育、建立健全輿情管控機制、凈化輿論表達環境和引導主體自律“四維一體”的戰略模式,為培育大學生良好的網絡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遠林.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論形成與引導研究[J].傳媒論壇,2021,41(07):14-15.
[2]覃愛平.“微輿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61-63.
[3]孫愛花,董欲曉,王小蘭.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7):113-114.
[4]吳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輿論的傳播機制與應對研究[D].外交學院,2020.
[5]邵建勛,王旭東.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困境與出路[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2):115-117.
作者簡介:秦洪慶,1986.08,男,漢,山東濰坊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化工學院學工辦主任兼團委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度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劃課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行為邏輯與引導策略研究》(立項編號:SDQY202102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