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近10年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它有一個世代綿延的文化傳承過程,活態流變性是其傳承的一個重要規律,有些甚至很難用文字或者以“物態”的方式傳承下來,導致它會丟失。在政府的推動下,以增強“文化多樣性”和“對人類創造力的尊重”為共同理念,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受到了空前的高度重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科技超速發展的時代,“創新”也被加入無所不在的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是保護與傳承,那么“創新”與“傳承”兩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本文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來展開探究。
關鍵字:非遺;核心;繼承;創新
一、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它的定義強調的是“代代相傳“和在社會群體中”被不斷的再創造”,并有“持續的認同感”。它與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在于有形和無形。它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有所憑依,是一種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它包括:文學、藝術、語言、宗教、儀式、道德、風俗、政治法律等。2006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珍貴的精神家園、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精神。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二、為什么要保護傳承非遺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獨特的表現力、創造力和感染力,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的生產生活風俗,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與向往,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基因,承載著特色鮮明的民族記憶,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民族發展的源泉。
(1)傳承性。所謂傳承性,就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被人類以集體、群體或個體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繼承或發展的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是由遺產的本質所決定的,換言之,就是我們的祖輩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經過一代代勞動人民的積累和改進并以師徒或團體的形式流傳下來,逐漸形成今天的技能或習俗。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是我們祖先汗水的結晶。
(2)口頭性。繼承主要是師傳徒承和父子繼承承,而形式有口頭傳承和書面傳承。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一直沒有得到過與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有關史籍志書也難得有記載,其傳承形式主要靠口傳心授,言傳身教,具有很強的“口頭性”,而很少以書面形式流傳下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著許多規矩,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等,許多技藝屬獨門絕技,往往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人亡藝絕,這也使非物質文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3)可變性。是可以改變,是“活態”的,它不像漢字那樣,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不變,更不像實物,一旦成形,亙古不變。它是對于上一代的技藝、方式可以憑著個人及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才智加以創新改造,進行再發展。
(4)“瀕危性”。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日益受到損害和破壞,有的瀕臨失傳甚至滅絕。雖說有些技藝和習俗農村仍然頑強地流傳著,但可以肯定的是,再過一段時間仍沒有人繼承,這些技藝的純手工制作會失傳。
2.傳承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基礎和來源,所以我們要把根基保護傳承下來。十八大以來,在多種場合一再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作用,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這就要求我們要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保護好他可以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與作用,促進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我們不難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所遇到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現代化工業、科技信息的迅速發展對保護和傳承“非遺”形成了相當大的挑戰。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今的教育制度以及社會環境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只是要物質實體的傳承,更需要手藝,確切的說是需要人去傳承,沒有了“人”這個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無法傳承。許多民間藝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純手工制作的,十分精致,但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費時耗力,拋棄材料成本不說,單單人力成本就比較昂貴,所以價值也就較高。如果人們對它的工藝發生質疑(比如它是不是真正的純手工?)、或者覺得不符合當今社會的審美習慣、又或者覺得沒有多大的實用性等,可能因為其中的某一個原因,這個手藝就會變得難以發生經濟價值和存在價值,因此非遺保護面臨著繼承人少、項目失傳、法律層面保護缺失、認知度窄、缺乏創新等難題。如何科學地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肅課題。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最重要的核心是繼承還是創新
創新的問題可以說是老生常談,現在所說的“創新”已經成為一個熱門名詞,從上到下,從社會到行業內大家都在談,有的還把創新與政治掛鉤,顯得很生硬。其實在我認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恰恰是繼承。如何完全繼承老祖宗的智慧,繼承傳統的工藝技術,繼承前輩對許多問題的處理方法和繼承這個行業的全部知識與智慧,這才是最為重要的。在這些問題都沒有弄清楚之前,不要隨便奢談創新。
南京夫子廟金陵燈會所展出的彩燈,明代的文獻記載有300多種,到清代還有150多種。現在夫子廟的金陵燈會已經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是燈會上展出的彩燈品種不會超過50種。從這個非遺項目中當務之急不是創新,而是繼承。如果把清代的150多種復制出來,再把明代的300多種復制出來,將是怎樣的五彩繽紛。然后在復制的過程中通過研究,找到其它創作的規律再去發展創新。如果在燈會上能夠有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幾百種創新的造型,這才叫創新。
在有著幾千年的傳統和深厚文化積淀的手工藝行當里面,繼承傳統并非是簡單的事情。創新只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完全拋開傳統的創新一定是要出問題的。一些從業人員利用光導纖維制作花燈的零件,它其實是通信器材生產過程中的廢次品,用來做燈彩只能說是廢物利用,這絕不是創新。
繼承是創新傳統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尤其對于技藝要求高、難度大的項目,比如烏銅走銀,能夠完全把手藝學會就要7、8年時間,再加上還要繼續練習,技術達到做出精品的水平就要近20年的時間。堅持下來,后面的時間才是去超越前輩,做出突破性的創新。這么長的修煉過程,不是所有人能堅持下來完全繼承。
五、如何科學地繼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1.建立完善的制度
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協同合作,制定出具體的種類和方案規劃,并實施。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科技價值。對現在具備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的非遺形態和作品,以及相關傳承人進行深入的調查采集,再進行登記、分類、整理、出版。建立影像檔案與數據庫。
2.建好傳承人隊伍和繼承隊伍
非遺的傳承發展,首先需要國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非遺文化的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機制。普及知識到教育領域中,比如九年義務教育中的歷史、語文、手工、美術課程。后備人才的培養可以在大學或者職中開設相關的專業。讓我們從小就能認知、接觸到非遺文化,將來還可以從事相關的工作,這樣才后續有人。
3.搭建好多個平臺
非遺保護繼承的越好,知名度就越高,旅游業和相關產業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有更多的展示宣傳空間,還可以激發當地人民的文化重構熱情,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但是要注意避免對非遺造成開發性破壞,不要為了商業利益而讓非遺項目產生質疑。比如有的手工藝品特別耗費人力,產量有限,有的人會利用機器或者化學用品來進行加工制作,這就完全破壞了保護非遺的初衷。
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注重技能技藝等實踐傳承,更注重動態化的呈現過程要有一代又一代的傳人掌握其生產流程、制作工藝、儲存技術,確保一批又一批新產品不斷問世。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的觀點和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只有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與社會、時代發展同步,不斷充實傳統文化的內涵外延,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不僅保持民族性,更要體現時代性,才能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更大的活力和更頑強的生命力,才能使中華傳統文化在民族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關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作者:劉雪玉
[2]手工藝的文化與歷史 作者:徐藝乙
[3]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者:吳大清 神州,2013(32)
[4]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特點 作者:戴相尚
作者簡介:丁大為(1980.01),女,漢族,云南昆明人,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春城計劃”首席技師,主要從事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