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龍
摘 要:結合當前的脫貧攻堅報道工作開展的情況,結合自身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經驗,多角度探討了如何開展高質量的脫貧攻堅報道工作的要點,希望能對于保障發(fā)揮正確輿論導向、全面提升脫貧攻堅傳播效果有所幫助。
關鍵詞:電視新聞;新聞記者;脫貧攻堅;報道方式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在全方位開展協(xié)同推進精準扶貧的大機遇的背景下,主流媒體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能積極幫助開展助力脫貧攻堅的社會協(xié)調、觀念創(chuàng)新、信息傳遞等方面的作用,這里結合自身從事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時間經驗,重點探討了如何在脫貧攻堅報道更好地開展高質量的主題報道所應該關注的問題。
1 全面詮釋脫貧政策,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在當前的黨在扶貧領域的理論和路線方針的貫徹落實的實踐中,新聞扶貧工作一定要瀝青自身的責任,重點全方位反映出人民大眾在脫貧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經驗和面臨困難,這樣才能更好地凸顯出黨性與人民性的緊密結合的特定。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高質量的脫貧攻堅報道工作,我們應從宏觀角度出發(fā)來落實國家脫貧攻堅的大政方針,并能從實際出發(fā)來全面結合貧困地區(qū)的情況,不僅能展示出國家政策措施的落實落地,而且還能刻畫出基層的創(chuàng)新實踐,這樣還能為今后的扶貧工作有著很多的借鑒作用。同時,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應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旨在全面激發(fā)廣大群眾的主動性,并要避免出現政策落實中存在著變形及走樣等問題,以便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相關扶貧政策。
2 從基層出發(fā),展現基層活力
在開展脫貧攻堅報道的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始終堅持能從實際出發(fā),特別是關注到脫貧攻堅火熱的一線,這樣方可以明確做好脫貧現狀。從實際的新聞采訪及報道來看,由于大部分貧困地區(qū)都位于黃土高原、高寒地區(qū)、深山區(qū)等地理環(huán)境較為惡劣的情況下,這樣就意味著新聞采訪工作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性,存在著采訪工作帶來各種危險性和難以預料的困難。所以,廣大新聞工作者應始終堅持不怕艱難困苦、用心用情的態(tài)度,一切從基層出發(fā),落實存在的真實困難,并能總結寶貴經驗,落實優(yōu)秀典型。從工作的實踐經驗來看,只有全方位深入到貧困群眾中去,并始終不能忘記心中的歷史使命,這樣才能更好地編寫出接地氣、冒熱氣的好故事,方可以迎接脫貧攻堅的時代偉大變遷。
3 精準策劃,深度記錄
在開展脫貧攻堅活動的實踐中,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化,很多地區(qū)盡管條件相似卻往往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能展示出在此過程中最大的工作特色及亮點,進而全面展示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在具體的報道工作前,應全方位重視加強精準化的策劃工作。精準工作主要是一切要從實際出發(fā),落實地區(qū)脫貧攻堅的著力點,并非一味地只說好的方面,而應重點實現如何實現了政策創(chuàng)新而能跳出來進一步操作,這樣才能避免報道出現千篇一律的問題,也能避免泛泛而談的情況。
在開展脫貧攻堅報道的實踐過程中,不僅要全方位重視如何要實現精準策劃抓得準,還應要求記者能深入基層動真情,深度紀錄所涉及到的脫貧故事。在開展深度紀錄的環(huán)節(jié),不僅要關注于一個個經典且生動的細節(jié),還能借助于飽滿、真實的人物形象來詮釋脫貧故事。在此過程中,可以選擇采訪地中典型人物,特別是能突出較大脫貧難度情況下的故事,正是通過當地扶貧干部的幫助,一步步通過政策的支持,能發(fā)展“脫貧菜單”中的養(yǎng)牛產業(yè),從而徹底摘掉了貧苦戶的帽子。另外,在進行深度紀錄中,不僅要全面展示出正面報道的工作,還能從實際出發(fā),并不回避在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矛盾之處,具體來說,絕不應該簡單地進行暴露問題,更多則應重視通過發(fā)揮出理性監(jiān)督的作用,能更好地采用善意與富有建設性的積極態(tài)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能通過構建與廣大扶貧干部、脫貧群眾形成良性互動局面,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才是采訪報道的關鍵所在。
4 與新媒休同頻共振,提升傳播效果
在快速發(fā)展的融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的傳播效果也不可能脫離新媒體而存在。在開展相應的脫貧攻堅系列報道的傳播實踐中,借助于同步方式能將相關內容,有針對性落實在欄目的微信訂閱號中,這樣就可以實現傳統(tǒng)媒體和社交媒體在時空上的“縱橫傳播”。充分發(fā)揮出新媒體的優(yōu)勢,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能借助于權威性較強的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影響,又能充分展示出新媒體所具有的交互性強、隨時隨地的便捷化觀看的要求。通過這兩個方面的疊加工作,肯定能實現良好的1+1大于2的效果。從實際來看,盡管可能同一期內容的主題都相同,內容也相同,但微信訂閱號上發(fā)布的節(jié)目并不是電視節(jié)目的“物理化切分”,更多則是展示出了新媒體的傳播特點進行“化學融合”的方面,這樣能有效通過廣泛傳播的作用,還能從整體上來掌握傳播速度和傳播面的情況。同時,借助于相應的觀眾反饋信息,能構建良好的觀眾互動,進而能有效彌補電視單向傳播的缺陷問題。借助于渠道融合,協(xié)同傳播,能全面發(fā)揮出傳播模式的作用,并能有助于開展日后的脫貧報道工作,更好地為脫貧攻堅報道的傳播助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考慮到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的實際情況,廣大記者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來喚醒職業(yè)情懷、精進業(yè)務素質、不斷提升政治素養(yǎng),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具有宏觀視野,還應從微觀出發(fā)來明確從基層出發(fā),不能脫離基層脫貧群眾的感受。同時,在具體的新聞報道的實踐中,應從實際出發(fā)避免出現報道的片面性和絕對化的問題,應發(fā)揮出貧困群眾主體作用,這樣方可全面做好政策的宣傳者、輿論的引導者,這樣才能全方位推動脫貧攻堅的高質量開展。
參考文獻:
[1] 王珍.民族地區(qū)脫貧攻堅報道的三原則[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5).127-128,134.
[2] 黎世偉.試論媒體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J].中國地市報人.2020,(8).33-34.
[3] 胡康怡.巧借民族習俗創(chuàng)新民族地區(qū)脫貧攻堅報道-從《柳州日報》刊載的幾篇報道引發(fā)的思考[J].新聞潮.2019,(3).13-15,19.
[4] 徐峰,劉小杭,張麗萍.融媒體背景下民族地區(qū)重大主題報道的創(chuàng)新實踐-以內蒙古主流媒體脫貧攻堅報道為例[J].新聞戰(zhàn)線.2019,(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