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農作物種子質量是決定作物生長發育質量的關鍵,只有在保障種子高質量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實現高產量,對此做好關于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工作顯得非常重要。針對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項目、作用及管理進行簡要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指導幫助。
關鍵詞: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項目作用及管理;淺析
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進步,不僅是人們當前重點關注的高科技行業,在保證民生的農作物行業也是取得了長足進步,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科學器械、機械化收割技術都使農作物產量有所提高。然而,在一切良好發展態勢下,仍然存在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問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例如種子質量檢驗。種子是農作物生長的根本,種子優劣直接影響到產量,所以現在對于種子質量檢驗也逐漸重視起來。種子質量檢驗主要是根據農業學相關知識進行判斷,同時也要加強對種子檢驗工作方面的管理。
1.種子質量檢驗項目
1.1凈度
凈度指的是在一批樣本中所需種子重量占整個樣本重量的百分比,這一項檢驗項目主要是檢測種子干凈程度。眾所周知,一批樣本中不可能只有所需種子一種作物,還有可能有一些其他作物或是雜質,這是農業生產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在檢測過程中,要將一批樣本中所有植物進行分別確定、檢測,便于確定每一種植物中是否有毒或有其他有害因素。根據《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凈度分析》(GB/T3543.3-1995)規定可知,凈度分析是所有項目檢驗中占據首要地位的一項[1]。
1.2發芽率
發芽率測定的前提是凈度測定,需用凈度分析后的種子在能夠發芽條件下進行相應實驗,主要是滿足溫度和水分要求。當種子培育到一定階段時,按照檢測所要求項目進行檢查,并且對不同生長情況的幼苗進行數學統計。具體依據《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發芽率試驗》(GB/T3543.4-1995)的所要求的內容進行。發芽率檢測主要意義在于可以優選出具有最大發芽率的種子,測評該種子的發芽潛力,然后用于田間生產,創造最大生產價值[2]。
1.3純度
品種純度檢驗主要對種子、幼苗以及植株檢測。通過對比實驗方法,將實驗種子與參照種子放置不同環境中,對種子在不同發育過程中與參照物相比較。對異作物、異品種的種子、幼苗或植株進行計數分析,主要適用于品種鑒定性狀比較一致的情況,對明顯的變異植株進行計數適用于品種鑒定性狀差異較大的情況。因此,需要根據不同植株情況作出不同品種純度評價。
1.4水分
農作物種子中的水分對作物生長具有很大影響。種子內水分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自由水,另一種是束縛水。在種子質量檢驗過程中應將這兩種水分都進行干燥處理,減少在種子儲存中受到的氧化、分解等損傷。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主要是采用干燥法。
2.種子質量檢驗作用
農作物種子屬于作物生長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是決定產量和長勢的關鍵。對此,做好種子質量檢驗也是保障農作物生產效益的基礎。種子質量優劣勢主要可以劃分為3個指標,分別為適用、可靠及經濟,只有在三方面指標均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才可以發揮良種的作用。適應性方面主要是指農作物種子在相應土地中的生長效果,并為作物提供系列性環境因素。可靠性是作物種植通過相關試驗或經驗判斷,從而保障長勢與產量。經濟性是種子是否可以發揮經濟價值,確保種植戶不會因為栽種該農作物而賠錢。當前社會上大多數科學技術培養出的高質量種子,雖然具備許多優勢,如高產、抗蟲害能力強,但都是因為經濟性方面不足而無法使用。
3.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的管理
3.1強化質量檢驗監督管理工作
從當前我國種子質量檢驗工作現狀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強化關于種子檢驗工作的監督管理,并強化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做好規范化管理及行為監督與處罰。針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當前已經出現較多與種子質量檢驗相關的問題,此時需要圍繞種子質量檢驗實際情況,做好針對性的制度體系調整,結合不定期檢查管理方式,使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得到約束,提高質量檢驗水平,保障種子質量可靠性。
3.2強化質量檢驗技術手段
對部分種子質量檢驗機構來說,實際檢驗內容太少,依舊局限于種子凈度、純度、發芽率、水分等項目,同時在室內檢驗過程中,相關人員僅僅依靠工作經驗來對種子粒色,粒型,外觀等進行粗劣鑒別,經常忽略抽樣和田間檢驗。所以作為種子質量檢驗人員,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種子檢測水平,將高科技技術應用于種子質量檢測中,同時加強對田間檢測和抽樣檢測的內容,保證我國種子質量檢測更加全面[3]。
3.3強化工作人員業務能力
種子質量檢驗工作能力的提升與工作技術人員技術水平有著直接關系,因此需要打造出一支技術能力強的種子檢驗技術團隊,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最新種子質量檢驗工作方面的培訓,并做好培訓后的考核工作。根據每個技術人員工作情況制定獎懲制度,提高工作人員日常工作積極性,保證技術團隊中每個技術人員能力都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4、總 結
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近年來我國政府根據全國各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實行“科技興農”政策,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業產業結構,優先發展高效節水、優良品種選育、沙漠溫室等農業技術,積極發展和完善水利灌溉、改良土壤結構和平整土地等農田基礎建設,減少和避免霜凍、倒春寒、干旱、洪澇等不利氣象災害給農業造成的危害;根據農業氣象災害季節和地區分布規律調整農作物品種布局,創新開發產品種類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因時制宜進行施肥播種、土壤耕作等措施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推行噴灑抗旱劑、增溫劑、以水調溫等防災和減災農業技術措施,減輕干旱、干熱風、低溫冷害造成的損害;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穩產增產農業防護體系,著眼于整體實現有災減災,無災增長等目標;堅持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精準分析導致農作物減產和損害因素,明確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類型,以及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體系,有助于提高減災和免災應對策略科學性和針對性以及有效性,實現農業生產及技術全球化、現代化、專業化以及商品化。
參考文獻:
[1]吳靈軍.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項目內容及管理[J].種子科技,2020,38(05):33+36.
[2]陳福娜.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的項目、作用及管理分析[J].種子科技,2019,37(15):29+31.
[3]張文玲.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的項目、作用及管理[J].農村科學實驗,2019(0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