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云
摘 要:企業社會責任是經濟法中的核心內涵,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監督企業執行,是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保證。正是因為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企業應該主動落實社會責任,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同時,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自身發展結合,使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相融合,是企業開創未來的必經之路。以此作為依托,本文介紹了經濟法視野下,企業為何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完善企業內部社會責任制度。
關鍵詞:經濟法;企業;社會責任;措施
引言
新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經濟作為市場化經濟的代名詞,只有加大對其的規范力度才能使市場化經濟更加平穩快速地發展。面臨社會責任問題的企業在經歷整改后,往往會意識到,一個優秀的企業不僅僅要承擔其相應的商法責任,更要廣泛履行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如今,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已成為判斷一個企業發展水平與發展空間的關鍵因素。如何強化研究企業內涵,進一步履行社會責任,已成為每一個企業的必修課。
1.經濟法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分析
1.1社會利益
經濟法中社會利益即為根本利益。作為全社會各階層人民的根本利益,應當成為全體公民共同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本質上來講,社會生產力提高,才能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眾所周知,法律法規是為了維護全體社會的利益,它的制定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證券法》與《產品質量法》就是其中典范,條條法律切實從社會發展出發。那么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載體,又如何能置身事外?本質上來講,社會利益包含著企業利益。因此,企業的發展無法脫離社會經濟的客觀規律,這意味著企業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無法做到獨善其身,只有把社會利益與自身利益結合起來,不過分計較一時的得失,才能實現長遠的發展[1]。
1.2社會效益
什么是社會效益?通俗來講,就是一個社會利用有限資源使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能力,更代表著人們切切實實的利益。它已成為經濟法中的重要概念。作為經濟法的內涵,它可以指導企業如何在發展中更好地掌控自然與人文的關系。只有平衡好二者的關系,才能使企業更高效地發展。因此,每個企業都應該為此做好規劃,結合自身的特性,實現長遠發展。而股東效益,作為一個公司最根本的效益,應該成為公司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規避更多的個人矛盾與公共矛盾,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利益。
1.3價值取向
企業的社會責任其實包含著經濟法的價值取向,經濟法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影響著市場經濟的走向。對于企業的調控通常有規范性手段調控與強制性手段調控兩種方式,也就對應著一軟一硬兩種態度,兩者都是經濟法影響企業的具體方式。以地方政府為例,可以推行政策進行引導,帶動企業走上順應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之路。也可以制定禁令,規范企業行為,這些都是經濟法中對于企業調整的重要內容。
2.經濟法視野下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的措施
2.1完善立法模式,減少調控成本
盡管已經有相關立法針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仍可以通過完善立法模式來加強對企業的調控,即完善法律法規要求企業履行其相應的社會責任。首先,要有明確且完善的法律體系作支撐,同時還要圍繞《公司法》對《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法》等法律的具體實施過程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進一步重新制定企業在此方面的行為標準。其次,降低法律法規制度建立成本。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制度治理通常意味著高額的成本與無法預估的代價。完善立法模式,在法律層面制定法規,使其與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減少法律法規制度建立成本。
2.2優化制度建設,主動承擔道德責任
經濟法推動下,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實施可以有自己的措施。除了盡到自身的企業法律責任外,還可以加強社會道德責任的“約束”,即優化企業內部關于道德責任的制度建設[2]。這樣,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就有了更為完善的執行方式,兩種方式的結合進一步引導企業成員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優化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有相應的原則作為依托,原則無外乎企業的生產活動要有利于社會整體利益,企業的各種抉擇要以企業股東的利益出發,這些也是為了最大發揮社會效益價值。其次,企業承擔社會道德責任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結合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在企業涉及的領域中關懷更多的社會群體,做出更多的公益資助。
2.3新聞輿論和民間組織對于企業的影響
從我國當代的社會責任分工模式便可看出,無論是新聞輿論還是民間組織都可以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產生重要影響。在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的過程中,新聞輿論和民間組織一方面可以起到監督作用。另一方面,其反應的問題也影響著企業內部制度規章的修訂,對企業的發展起到導向作用。新聞輿論與民間組織可以通過曝光的方式,揭露企業存在的問題,不僅可以督促企業及時做出修改,完善自身,更是能警醒其他企業,鞭策全體企業整改社會責任制度[3]。近期,多家媒體跟蹤報道中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搜集證據,擴大宣傳,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全社會對于此類事件的關注,客觀上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的完善。康菲事件中,漁民作為個體企業者,認知具有局限性,往往無法捍衛自己的權利,需要國家創立相應行業協會,對其進行直接的幫助與間接的引導。反過來,這些工會組織又可以對個體企業起到規范作用,提高個體企業者的社會責任意識,避免因個體性過高導致承擔社會責任效果低下。除了通過行業協會監督引導,還可以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賦予公眾更多的便利,甚至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
結語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經濟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一致性。想要通過經濟法進一步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還要制定更加全面的企業社會責任制度,這樣不僅可以推動企業長效發展,更能帶動全社會經濟平穩增長。
參考文獻:
[1]張欣.經濟法視野下企業社會責任探究[J].法制博覽,2019(28):164-165.
[2]楊筠樺.經濟法視野下企業社會責任探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05):44-46.
[3]張甜甜.基于經濟法視野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20(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