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妮娜
摘 要:碳中和背景下,開辟國際市場、 維持一定比例的成品油出口是轉型期中國煉油產業釋放自身富余產能,緩解產業升級壓力的重要手段。煉廠要制定明確的戰略,采取切合實際的方案,實施成品油出口的高端化和個性化道路,最大程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關鍵詞:煉廠效益最大化;成品油出口
一、中國成品油出口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以來,受國內成品油供需矛盾的變化、后疫情時代“一個世界兩個體系”的新冷戰格局和國家“雙碳”目標制約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成品油出口量呈現了先增后降的趨勢。
自2013年開始,受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成品油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不斷加劇。為應對供給壓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自2015年開始陸續放開原油使用權、原油進口配額和成品油出口權。我國成品油出口量在此期間逐年擴大,到2019年達到頂峰,該年成品油出口量總計達到6685萬噸。
在此期間,國家一直致力于油氣體制改革,推動能源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受下列因素的共振,自2020年開始,成品油出口量開始出現下降:
1、2020年新冠肺炎作為黑天鵝在全球爆發,全球經濟下滑,多個國家的成品油需求出現萎縮,出口地競爭壓力增加。
2、從低碳環保方面考慮,成品油出口具有一定的“代加工”角色。為控制大(原油)進大(成品油)出這種兩頭在外的模式,去除中間環節的污染排放,國家自2021年開始收窄成品油出口配額。2021年成品油出口配額為3400萬噸,相較于2020年的5903萬噸,呈現大幅削減。
3、國家開展成品油市場專項整治行動。2021年5月,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聯合發文,將進口環節的輕循環油、混和芳烴、稀釋瀝青等調油組分納入消費稅征收目錄。這些資源此前主要用于調和低價未稅的汽柴油產品。隨著低價資源減少,調和油泛濫供應形勢受阻,國內汽柴油資源供應過剩的程度得到適度緩解,一部分成品油出口成功轉內貿銷售。
二、中國成品油出口貿易趨勢
1、國內成品油出口配額進一步降低,但成品油出口仍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
未來,受限于國家“雙碳”目標的制約,國內各煉廠將繼續優化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對現有裝置進行結構調整,推進煉化一體化升級改造,去油增化。在此基礎上,預計國家將進一步縮減成品油出口配額。但對于中國而言,從傳統能源轉型到清潔能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中國煉油能力仍在持續增長,預計2022年中國總煉油能力將達到9.37億噸/年,居世界首位。根據現狀,我國成品油凈出口規模仍需保持在一定高位才能維持產銷平衡。因此開辟國際市場、 維持一定比例的成品油出口仍是轉型期中國煉油產業釋放自身富余產能,緩解產業升級壓力的重要手段。
2、成品油出口主體多元化,產品低碳減排化
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在能源轉型大趨勢的引導下,國內外石油公司深度調整業務結構,加快能源轉型步伐。因此從端穩能源飯碗角度出發,加強能源科學技術攻關,讓煉廠生產過程清潔化、讓產品向著更具低碳減排的特點去發展是必然趨勢。國內方面,自2015年開始, 越來越多的地方煉廠開始涉足成品油出口業務,成品油出口主體向多元化發展,民營資本的進入已帶來一定的“鯰魚效應”,增加了市場的競爭性。
三、中國成品油出口的對策和建議
1、主動對接國際目標市場,優化調整產品結構,降低成品油收率
市場需求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從全球分區域油品消費需求來看,亞太區域是主要成品油貿易的凈進口區域,其不斷增長的人口和經濟速度將帶來穩定的石油消費驅動力。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為成品油出口渠道進一步多元化提供重大發展機遇。
從產品需求結構來看,交通運輸用油和石化原料將是未來世界石油需求的主要增長點。在交通運輸領域,自2020年起,國際海事組織(IMO)此前發布的“全球限硫令”正式生效,同時國內燃料油出口退稅政策也正式落地,亞太地區船用燃料油市場資源供應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有條件的煉廠應積極參與低硫船用燃油生產供應,通過改善工藝、優化低硫船燃調合配方,降低生產成本,為中國燃料油搶占國際市場份額添磚加瓦,并通過船燃生產,降低柴油收率,化解柴油供需矛盾。
中國一直致力于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傳統汽柴油受新能源的沖擊將越來越大。如部分天然氣車取代柴油車,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能源電池車三分天下,擠占傳統汽油車市場,這些替代燃料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擠壓成品油市場空間。煉廠應根據市場行情波動調整產品結構,多產化工輕油、氣體產品、瀝青等適銷增效的自銷產品。
2、通過裂解價差進行套期保值,鎖定成品油加工效益,規避風險
在石油行業,煉廠的利潤直接與原油價格和煉油產品價格之間的差值掛鉤,這種價差被稱為裂解價差。裂解價差受到原油供應、產品需求、煉廠檢修、季節性波動和經濟形勢等諸多影響的影響,波動頻繁,因此利用衍生品工具進行套期保值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是必不可少的經營步驟之一,也是風險管理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目前國際原油市場不斷波動的大環境下,煉廠需要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預判,可通過對出口裂解價差核算,優化成品油出口結構,同時利用衍生品工具進行套期保值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最優的裂解價差期貨市場策略。
同時也必須明白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高杠桿、高風險和復雜性,若管控不當,易發生損失風險。因此,煉廠決策者要強調以“降低實貨風險敞口為目的”的套期保值,加強期貨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并在企業內對應地建立規范、高效的操作流程和嚴格的監控體系,避免套期保值業務受到投機套利的影響。
3、優化成品油出口物流倉儲體系,提升企業軟實力
第一要優化流程,加強物流信息系統管理。優化流程,就需要系統全面地分析企業的各項業務,做到內外貿業務統一指揮和垂直管理,盡可能避免各部門之間不必要的扯皮,根據船期、運費、天氣等綜合信息合理安排出廠環節,提高物流效率。同時建設統一的物流信息平臺,消除信息孤島,加強各環節的銜接以及配合,做好運力統籌。
第二要統籌煉廠成品油罐容,改善出口裝卸速度,深入推進儲運設施內外貿共用共享。煉油企業須統籌安排內外貿資源,做到對有限罐容的最大限度“擴容”。同時對有條件的煉廠加快完善物流設施,提升碼頭罐容能力和出口裝卸能力。
第三要加大拼裝力度,鼓勵大船出口,開展跨區貿易,擴大規模運輸效益。對有條件的煉廠加大成品油拼裝力度,既可以采用煉廠內不同產品互拼,也可以兩家煉廠產品互拼,同時鼓勵大船出口,通過大船開展跨區貿易,最大程度降低單位運費成本,實現更加理想的出口創效。
結束語:總而言之,為跟上社會和時代進步的步伐,煉油企業要制定明確的戰略,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采取切合實際的方案,實施成品油出口的高端化和個性化道路,避免產品的低劣化和同質化,最大程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戴家權, 彭天鐸, 韓冰,等. "雙碳"目標下中國交通部門低碳轉型路徑及對石油需求的影響研究[J]. 國際石油經濟, 2021, 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