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常態化實施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工具的開發與應用是重要環節。在教學中,由于實驗的內容和類型不同,實驗工具的配備和使用也較為復雜,教師經常會由于缺少實驗工具而降低開展數學實驗的積極性。如何更多元而合理地開發與應用實驗工具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實踐研究中,教師可以系統地梳理相關實驗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與數學實驗,從可用、好用、實用的視角開發并積累鮮活、新穎、科學、高效的實驗工具,有效地開展實驗教學。下面,筆者以蘇教版四上《怎樣滾得遠》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開發數學實驗工具,有效開展實驗教學。
《怎樣滾得遠》是第八單元“垂線與平行線”中的“綜合與實踐”內容,教材設計了提出問題、實驗討論、回顧反思等三個環節,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活動,指導學生進行測量和計算,并利用獲得的數據分析“怎樣滾得遠”這一問題。“怎樣滾得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與斜坡的坡度(斜坡與地面的夾角)有關,與斜坡的長度有關,與物體在斜坡上以及地面上滾動受到的阻力有關……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活動,開展活動探究。
師(出示油桶在卡車上的情境圖):要把油桶從車上拿下來,你有什么省力的辦法?
生:可以將一塊木板搭在車上,讓油桶滾下來。
師:是個好辦法,像這樣搭一個斜坡,把油桶從車上滾下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滾得遠”。
師:同學們,物體怎樣滾得遠,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1:我覺得和物體的重量有關。
生2:可能和斜坡的角度有關。
生3:我認為也有可能與斜坡的長度有關。
生4:我覺得還可能和斜坡的光滑程度有關。
師:為了聚焦問題,方便研究,這節課,我們只研究在斜坡的長度相同、角度不同的情況下,物體怎樣滾得遠。猜一猜,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得遠一些?
生1:斜坡的角度越大物體滾得越遠。
生2:斜坡的角度越小物體滾得越遠。
師:這些都是大家的猜想,要驗證猜想,我們還需要做做實驗。
師:你們打算怎樣做實驗?小組討論一下。
生1:搭幾個不同角度的斜坡,把物體放在上面滾一滾,再量一量就好了。
生2:把物體放在斜坡的最上面,讓它滾下來,等物體停下來,再量出距離。
…………
為了比較規范、科學地開展數學實驗,需要控制一定的變量,使實驗更嚴謹、有針對性。學生提出用長度相同的斜坡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再用相同的小球滾一滾,測量滾動的距離。結合實驗設計,實驗工具的開發就非常關鍵,遇到的問題如下:如果斜坡過于光滑,會導致物體滾得很遠,測量數據困難;因為要進行不同角度的斜坡上小球滾動距離的對比,所以就需要提供多種不同傾斜角度的斜坡,如果每次用量角器測量,然后搭出不同角度,實際操作中既存在難度,也會出現不同的誤差;小球的材質、大小也是關鍵要素,要盡可能保持相近,以保證不同組的實驗數據的科學性……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通過反復實踐,開發設計了實驗工具(如圖1):首先,采用木質斜坡,在斜坡上鋪一層帶刻度的桌布,方便學生讀數;其次,統一采用木質的小球;然后,在學生放小球時,由于每個人的力度或放的高度不同會造成數據誤差,所以設計了閘板,拉動閘板讓小球用相同的力進行滾動;最后,設計角度調節器,用活動螺帽調節斜坡的高度,可以快速得到不同角度的斜坡。這樣的工具開發和設計既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易于操作、性能穩定、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又具有科學性,能準確結合學生的實驗設計進行“怎樣滾得遠”的數學實驗活動。

(圖1)
“怎樣滾得遠”的數學實驗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情境入手,經歷“提出猜想—實驗操作—分析數據”的過程,結合三個串聯遞進的研究問題,讓學生基于強烈的探究需求自主設計數學實驗,規范地動手操作,科學地分析實驗數據,進而獲得結論。
研究問題1:斜坡與地面成30°角時,物體滾動的距離有多遠?
實驗器材:30°角斜坡、小球、計算器。
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并指導。
師:老師收集了兩個小組的實驗記錄單,觀察兩組數據,你覺得哪一組數據更可靠?有什么發現?小組內交流。
生1:我認為,測量3次的數據更可靠,進行了多次實驗,測量數據更加準確。
生2:我發現,同樣用30°角的斜坡滾一滾,數據卻不一樣。
生3:我覺得,要想反映出30°角的斜坡小球滾多遠的整體水平,可以求3 次測量數據的平均數。
師: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每一小組都滾3 次并求出平均數,開始吧。
學生滾動3 次,計算出30°角的斜坡上小球滾動距離的平均數。
師:剛才,我們測量了30°角斜坡上小球滾動的距離,小球到底在哪個角度的斜坡滾得遠呢?還得繼續來試試不同角度的斜坡,我們來做第二個實驗。
研究問題2:斜坡與地面成45°角、60°角時,小球滾動的距離分別有多遠?
實驗器材:45°角斜坡、60°角斜坡、小球、計算器。
學生先猜一猜小球滾動的距離,再在小組內開展實驗,看看實際距離與猜想是否相同。
師:老師收集了這樣的四組數據,同學們仔細觀察,比一比,并和同桌議一議,從這些數據中能發現怎樣的規律?
生1:我們小組發現,雖然每一組小球在30°角、45°角、60°角的斜坡上滾動的距離都不一樣,但都是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滾得最遠。
師:是這樣嗎?大家來觀察觀察每一組數據。
生2:第4 組的實驗結果是60°角斜坡上的小球滾得最遠。
生3:我認為,實驗過程中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實驗誤差是正常的。
師:實驗中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實驗結果,但整體來看,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滾得比較遠。
兩次實驗活動,從30°角的斜坡開始,四人一小組,合理分工,一人滾動,一人測量,一人記錄,一人計算。學生不僅學會了實驗的操作,更通過數學實驗進一步掌握了搭、滾、量的方法及要點,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增強了實驗能力,這能為他們以后開展其他數學實驗提供經驗支撐。接著,學生使用角度調節器,分別調到45°角、60°角斜坡分別進行3 次實驗,算出平均數,并通過比較,發現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滾得遠一些。我們經過多次改進,將斜坡與滾動的測量坡道用鉸鏈連接,便于調節角度,同時不斷改進斜坡材質,讓小球每次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滾動時距離都能在120 厘米以內,方便學生快速得到測量數據,給多次實驗提供時間保障,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親歷探究活動。
蘇聯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再創造”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領學生主動進行創造活動,引導他們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歷數學“再發現”的過程。基于前兩次實驗,學生又提出了新的思考。
師:剛才,我們試了3 個不同角度的斜坡,現在能得出結論了嗎?
生:不能,其他角度會不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呢?還得再用不同角度的斜坡試一試。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己選擇一個角度來試一試,然后對比四個不同角度斜坡上的小球滾動距離的平均數,在組內說一說你們的發現。
學生完成實驗三,教師收集數據,組織交流。
生:我們小組對比了四次數據,發現還是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滾得遠一些。
師:哪些小組的發現也是這樣的?瞧!老師也收集了你們的角度,并且制作了統計圖。一起來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斜坡與地面成80°角時,角度很大,小球滾的距離卻很近。當斜坡與地面成20°角時,物體滾的距離也很近。
生2:我發現這些角度中,接近45°角的斜坡滾得比較遠。
生3:在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滾得遠。
師:通過多次實驗,我們發現當斜坡長度相同,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滾得最遠。
在教學研究中,我們開始嘗試時想用不同大小的木質小球滾動,但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滾動距離與小球的質量無關,所以不同大小的小球在水平面上滾動距離相同。學生在探究這個問題時不能涉及太多因素,所以決定聚焦“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得遠一些?”這一問題,讓學生充分經歷“斜坡與地面成怎樣的角度時,物體滾得比較遠”的實驗過程。實驗工具的操作體驗,為學生的數學思考提供了豐富的支撐,他們樂于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現象,順利解決了“怎樣滾得遠”的問題。
總之,常態化實施小學數學實驗教學,數學實驗工具的開發是前提和保障。正如喻平教授所說:“數學實驗材料的開發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創造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洞察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