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南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印發,進一步明確了高校要辦好網絡教育,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高校信息化體育建設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規范和推動意義,是學校實現高質量體育工作的重要媒介。通過對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文獻的研究,有利于追蹤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的發展歷程、發展原因,同時做好高校信息化體育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積累,進而為今后高校進行信息化體育建設提供借鑒。
我國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在教育領域起步較晚,關于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應用、學校信息化建設方面,偏向學校體育宏觀信息化的研究,主要涉及校園App研究、學校體育智慧管理、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等。在信息化服務從整體到個體的過程中,我國高校智慧體育研究面臨著以下問題:1.研究的層面大多是宏觀研究,具體的信息化體育建設內容、方法和存在的阻礙因素以及對策建議研究較少。2.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是學校、教師的文章較多,將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涉及學生信息化體育需求、學校信息化體育服務滿意等方面。因此,厘清和掌握過去和現在對高校信息化體育教育的研究熱點以及演進脈絡,可以進一步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斷提高高校體育工作質量。
以往的文獻閱讀,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也會因為要點太多而忽視文獻重點,難以掌握研究領域的整體態勢和發展趨勢。CiteSpace是美國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其能夠對特定領域文獻的相關數據進行計量,通過對各學科領域或研究方向的文獻進行動態跟蹤,探尋某領域演化的脈絡和轉折點,還可以直觀捕捉相關領域的熱點話題、重要研究學者和研究機構。文章通過CiteSpace軟件對發文量、發文作者、研究機構等進行可視化處理,探討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態勢、熱點和趨勢,為我國今后進行高校智慧體育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借助“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平臺,使用Citespaceke可視化軟件,對我國高校智慧體育文獻研究展開分析,旨在探究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整體態勢、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
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平臺”,以“高校信息化體育”“信息化體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體育”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檢索時間為2000年1月—2021年4月,共檢索到相關文獻367篇,刪除了會議論文等無關文獻,共得到335篇有效文獻。
文獻處理使用Citespace5.5.R7軟件結合EXCEL統計分析工具,對335篇關于我國高校智慧體育研究的有效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在Citespace軟件具體操作中,時間范圍為“2000-2021”,(Node Types)依次選擇作者、機構、關鍵詞等共現分析功能,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其他設置。
通過對所檢索的文獻進行數理統計,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從21世紀初開始。2001年,陳孝平、賈軍[1]在《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上發表《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實施網絡教學若干思考》提出當時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趨勢,促使我國高等院校進行教學改革。通過教育信息化加快改革步伐,拉開了我國信息化體育教學改革的帷幕。但是連續五六年,我國關于高校信息化體育方面的研究不見成效,直到2007年,研究文獻數量突破10。總的來說,2000年-2007年,我國關于高校智慧體育的研究處于“低速發展階段”;在2008年,發文量跌至3篇,可能與我國當時舉國體制的大環境密切相關,學者對學校體育的研究較少。在2008年奧運會后,我國越來越重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學校教學改革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信息化在體育教學、體育服務、體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加。在2014年以后,隨著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要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落地后,我國高校智慧體育相關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增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云計算”“互聯網+”“數字化”成為這個時代的發展趨勢,迎來了高速發展階段,在2020年時達到了56篇(見圖一)。本研究統計2021年4月之前的文獻,數量已經突破了個位數,由此可見,在接下來的一定時間內,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仍將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圖一 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文獻量(2000年1月—2021年4月)
通過對檢索的335篇的期刊來源進行統計分析,從數量上來看,發文量超過5篇的期刊有:當代體育科技、體育科技文獻通報、運動、中國科技論文、電子測試、科技資訊和體育世界(學術版);從期刊類別來看,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僅有24篇,占所有文章數量的7.16%,由此可以看出,關于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需要快速提高。
通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中“Author”的分析功能,對研究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的作者進行可視化呈現,可以得到關于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發文作者的知識圖譜(見圖二),并且對發表3篇以上的作者進行統計(見表1)。圖中節點的大小與該作者的發文量成正比,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作者之間的合作聯系,連線粗細代表了聯系的強弱。圖中結果顯示有312個節點,145條線條,網絡密度為0.003,網絡密度較小。由圖二可以直觀地看出來: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學者分布比較分散,各作者之間沒有形成密切的合作與聯系。因此,在今后研究過程中,各作者需要加強合作。但是在圖中可以看出以南開、龐俊華、吳建遜、柏林、叢培才等作者形成的幾個小團體。通過對個別小團體進行分析后,可分為以下幾個領域:

圖二 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發文量超過5篇的期刊統計

表1 核心期刊發文量統計
(1)以南開、龐俊華[2]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主要研究高校體育信息化指標建立以及高校體育信息化的現狀,探索影響高校體育信息化的影響因素,并強調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數據庫、建立評估體系等,加快高校體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2)以柏林[3]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主要是數字化對高校體育專業的應用研究,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提出數字化平臺可以促進體育教育向著科學化與標準化的方向發展,為我國各高校構建數字化平臺提供參考[3]。
(3)以吳建遜為核心的研究團隊主要研究我國在轉型期,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網絡課程發展及趨勢等相關的研究,并指出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另外,通過對發表論文數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進行統計,南開、吳建遜和柏林3人的發文量數是4篇,其余4人發文量數是3篇,在今后的研究中,作者可以圍繞主題進行多方面的研究。
字體大小與其所代表的機構發文量成正比,通過圖三可以直觀地看出:圖中節點有240個,連線0條,網絡密度為0,由此可以說明各研究機構處于各自備戰的狀態,機構之間不存在相互聯系和合作。結合表2,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機構主要有南京農業大學、韶關學院、武漢工程大學等,在排名較前的機構里,我國體育類院校研究的較少,僅有成都體育學院發表3篇;從機構地理位置分布來看,研究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的機構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部地區,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加強地域聯系,減少我國東西兩地、南北兩地的發展差距。

圖三 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作者知識圖譜

表2 發表論文數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統計

表3 研究機構發文量統計
通過對關鍵詞分析,可以深入分析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分析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熱點,采用“CiteSpace”軟件對高校信息化體育領域的“關鍵詞”的知識圖譜進行了分析,如圖四所示。在圖四中共有351個節點,905條連線,該網絡密度為0.0147,圖中圓形的節點代表了關鍵詞節點,圓形半徑大小代表了關鍵詞的頻次,圓形半徑越大,意味著頻次越多,兩點之間的連線代表兩個不同詞語共同出現的次數,連線粗細與共現次數成正比。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以“體育教學”“信息化教學”“體育信息化”等為核心關鍵詞形成了網絡結構,其Q值代表了網絡模塊化的評價指標,在該網絡中,Q=0.6109,S=0.8327,說明該關鍵詞聚類較好,網絡結構顯著,具有可信度。

圖四 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機構知識圖譜

表4 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關鍵詞詞頻統計
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中頻率超過10次的核心關鍵詞,依次為:信息化、高校、高校體育、體育教學、高校體育教學、體育、信息化教學、智慧體育、信息化建設、改革、體育信息化、體育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管理、教學改革。如表3所示。通過對關鍵詞進行聚類,由于信息化、高校是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因此其出現的高頻率并無較大學術意義,由此,根據圖表分析出我國高校智慧體育教學研究的核心熱點領域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信息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建設研究、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改革研究。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可以看出關于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深度逐步加深,廣度也逐步增寬。
為研究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借助CiteSpace軟件繪制出高校信息化體育領域關鍵詞在時間脈絡上演進的知識圖譜,如圖五所示。結合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成果的年度分析,將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階段分為三個階段,從時間維度上呈現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領域的演進。

圖五 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關鍵詞聚類圖

圖六 2000年-2021年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關鍵詞聚類的時區圖譜
(1)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低速發展階段(2000年-2007年):該階段屬于萌芽時期,盡管時間跨度上接近10年的時間,但相關的研究數量較少,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化推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初探、網絡教學、高校體育信息化的建設和探析領域。這一階段主要是對高校信息化體育宏觀層面的探討,如《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實施網絡教學若干思考》[1]、《高校體育教育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思考》[4]、《高等學校體育教學信息化環境建設》[5]等。以李國岳為代表的學者對數字化對體育教學的意義、建設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對策和發展方向[6]。
(2)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穩定增長階段(2008年-2013年):該階段的研究集中在信息化建設現狀、信息化發展、信息化管理等領域,如《江西省高校體育信息化教育資源應用現狀研究》[7]、《對無錫市高校體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8]、《基于數字化校園背景下高校體育網絡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9]等。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我國對體育逐步重視,數字化等技術逐漸應用到學校體育的管理中,數字化校園成為我國大中小學校發展的目標,極大地推動了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時間發展。同時,部分學者在該階段剖析了高校體育信息服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校體育信息服務的革新和立異思路。
(3)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研究的快速繁榮階段(2014年-2021年):該階段的研究熱點主要有信息化教學、教學改革、“互聯網+”等,如《信息化時代下MOOC模式對高校體育課程的啟示》[10]、《高校智慧校園體育移動應用開發的實踐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華大sports”App為例》[11]、《“互聯網+”下高校體育智慧教學的探討》[12]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2014年全民健身升為國家戰略后,我國的體育事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在各領域都有較快地發展。伴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要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落地實施后,對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教育發展有重要意義,對高校智信息化體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階段的文獻數量較多,并且研究的視角更加廣泛,研究內容更加深入,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4.2.1 信息化在高校體育教學的應用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已進入數字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設備已使高校的體育教學環境和體育教學方式產生重大變化。高校體育教學在信息化的推動下,正在逐步進行教學設計重組,教育資源數字化,教學環境多樣化以及教學評價的客觀化。信息化教學,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許多學者也對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進行研究:田源平[13]指出信息化素養包括四個層面:信息知識、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倫理。黃勇[14]、占玉珍,段寶斌[15]、王伯金[16]、吳建遜,李丕彥[17]、董建國,郭彬[18]、肖琴[19]、叢波,金有為[20]提出在為加快信息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體育教師應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提高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為今后教師角色重塑具有重要意義。總體來看,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著重加強學校整體環境的信息化構造,注重教師的信息素養。
4.2.2 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建設研究
隨著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落實,國家加快學校信息化建設,從硬件到軟件全面支持構建信息化校園。田烈,沙捷,譚博[21]提出我國14所體育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基礎建設較為完善,但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方面比普通高等院校較低,各校的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信息化隊伍薄弱。關于學校體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研究:張英[23]、王長征[24]、石峰,張艷秋[25]、韓偉[26]、周震宇[27]、劉英飛[28]分別從高校體育資料室信息化建設、體育俱樂部信息化管理、體育實驗室管理信息化、體育教學檔案信息化建設、體育圖書資料管理信息化建設角度進行研究,證實了信息化建設不僅有助于學校管理更具科學化、系統化;而且能夠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和提升體育工作質量有強有力地推動。在高校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研究方面:陳祥,魏家駿,曹歡歡[29]、曹永慶,莊紅梅,鞏海濱[30]、王亞琪,劉仁憨,汪鴻賓[31]、陸敏[32]、蔡磊,蔡山,張海峰,宋凱明[33]分別對我國湖北省高校、河北省高校、西北五省高校、無錫市高校、山東省高校的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現狀進行研究,指出當前我國高校在體育教學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面臨著信息化資源開發不足、專業人才缺乏、自動化設備不足、教師信息素養欠缺、信息化使用片面等問題,從信息資源開發、智能化設備引進、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引進專業人才等方面提出對策。
總體來說,在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國家、政府、學校從各方面進行支持和鼓勵,由于地區差異、資源緊張等問題,制約了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同時,這種差異在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上均有顯現,但是具體的差異原因、差異表現、如何減小差異等問題,還需要更具體、更深入的研究。
4.2.3 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的改革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評價、教學管理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信息化已成為當今各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目標,為加快學校信息化體育教學的改革速度,王永興[34]、郭華帥[35]、蔡曉菲,謝永力[36]、王志強,洪秀巖[37]指出學校應當在教師信息化素養、基礎環境、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信息化平臺等方面進行改進。在信息化體育教學管理研究方面:學生的體育成績查詢、學習檔案保存、競賽信息儲存等都離不開學校信息化的管理,鄭偉東,曹桂祥[38]指出我國高校體育信息化管理過程中,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資金投入、管理應用等層面還有待提高,同時指出對應的改進策略。翟洪軍在對高校公共體育信息化教學管理進行研究時指出現行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管理模式的要求,因此,學校應當根據學情,增強建設信息化教學的場所,應當加強老師的培訓管理,以及選擇、制定符合學生需求的平臺或App。
實現學校信息化教學是我們的理想狀態,為實現學校信息化建設,我們還需要在社會環境、時代背景、學校建設方面進行剖析,從實際需要出發,建設為學生服務的信息化校園,為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研究。
1.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始于21世紀初,研究文獻的數量一直不多。在2008年以后,學校信息化建設開始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文獻的數量逐年增加,在2014年后,信息化體育研究文獻的數量呈現高速增加的態勢。
2.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領域的高產作者和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的各高校中,主要以高校信息化指標建立、信息化建設現狀以及信息化教學為研究內容,研究作者和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系較弱,大部分處于單兵作戰的狀態。
3.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的核心熱點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信息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高校信息化體育建設研究、高校信息化體育教學改革研究。從整體上來看,呈現出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的基礎上,逐步向智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具體來看,早期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的內容局限在課程、教學上,后期學者們更多從事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改革、信息化管理研究。
4.我國高校信息化體育研究的未來趨勢仍將是圍繞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工作水平為核心,在體育教學、體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進行更深入地研究,通過不斷地設計與實證檢驗,創建更加高效、安全的信息化平臺,深入開發學校可提供的信息化體育資源、信息化體育教學是未來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