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序蓮
(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中醫醫院/心內科 山東 棗莊 277599)
引言:在心內科患者中,跌倒屬于常見安全問題,對患者疾病治療十分不利,還容易引發醫療糾紛事件[1]。因此,臨床應加強心內科患者住院期間護理管控,通過多種預防手段,降低患者跌倒風險,提升護理質量,維護護患良好關系[1]。由于常規護理在預防患者跌倒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來,臨床多應用集束化護理策略,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有利于減少患者跌倒事件,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2]。本文于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心內科患者中,隨機選取82例作為樣本,為患者提供集束化護理策略,觀察護理效果。
1.1一般資料
隨機分組,觀察組(n=41)性別:男/女=26/15例,年齡(77.84±1.14)歲。對照組(n=41)性別:男/女=27/14例,年齡(76.94±1.03)歲。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內容:在入院后,予以患者、家屬健康宣教,并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明確患者疾病危險性。在日常護理中,加強病房巡視,積極陪伴患者,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在醫院走廊以及病房內張貼相關防跌倒標識。
觀察組:集束化護理策略。內容:(1)圍繞集束化護理策略,建立相應小組進行護理工作,組內人員包括責任護士、科室護士長。完成患者病情評估,綜合考慮評估結果以及相關文獻研究,結合自身臨床護理經驗,統一制定集束化護理策略,并反復討論策略可行性,進一步制定配套護理計劃。(2)以《心內科醫院跌倒/墜床風險評估表》作為依據,以1天時間作為間隔,為患者提供跌倒評估,并記錄結果,納入到交班內容中。(3)以患者評估表結果作為參考,將跌倒危險性分為3個等級,其中,極易跌倒設置紅色標識,易跌倒設置橙色標識,跌倒設置黃色標識,根據患者評級水平,予以針對性護理措施。針對患者標識患者,可允許患者在病區范圍內自由活動,但是需要護理人員、家屬陪同檢查以及外出。針對橙色標識患者,允許病區自由活動,但是檢查以及外出需使用輪椅。針對紅色標識患者,應選擇臥床休息,避免外出,如果涉及檢查、外出等活動,需要使用輪椅。(4)下肢肌力鍛煉。針對存在跌倒風險患者,下肢肌力鍛煉應在床上完成,并由護理人員進行指導。(5)心理護理。保持病房安靜整潔,放置綠色植物,促進患者身心愉快。加強與患者相互交流,搭建好的護患關系,及時告知患者疾病治療情況,為患者答疑解惑。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以免患者由于行動受限,引發不良情緒(6)病區管理。保持病區地面干凈整潔,以免患者跌倒。合理擺放病房物件,針對患者常用物件,應擺放在患者順手位置,便于其使用。定期檢查病房設施,如果出現異常,應及時維修,并張貼維修標識。在病區以及走廊張貼相應防跌倒標識,安置扶手,促進患者保護。
1.3觀察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視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跌倒率
觀察組跌倒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跌倒率[例(%)]
2.2對護理的滿意情況以及生活品質
觀察組對護理的滿意情況以及生活品質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對比兩組對護理的滿意情況以及生活品質(x±s,分)
2.3影響跌倒的主要因素。
2.3.1年齡原因
我們要正確看待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問題。要對翻譯策略(歸化或異化)在具體文章中的應用進行合理的評估,理論上不求甚解,則會影響翻譯實踐的應用效果。其次,在語言層面的異化或歸化爭論是可以被允許的,但這些研究的效果不能表面化,即根據一些例文、例句,根據簡單的形象翻譯就完成了文章翻譯,這就對翻譯理論研究的學術權威性造成了負面影響。再者,歸化和異化的策略選擇如何與文章實際做到較好的結合,這也是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們要在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中雙管齊下的下功夫,構建完善翻譯理論應用體系,從而讓我國的整體翻譯水平實現較好的發展和進步。
通過對我院82位跌倒的患者年齡進行統計,發現70%的老年人年齡>65歲,其中有明顯的年齡原因,是導致患者發生跌倒的重要因素。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各項生理情況下降,關節老化,肌肉萎縮,反應遲緩,容易導致站不穩而摔倒。不僅僅是這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長期血壓偏高、心律不齊的高復發率也很容易導致病人暈厥、摔倒。有兩名年長的病人在進行排尿、排便之后,因腹腔壓力改變,迷走神經處于興奮狀態,導致心臟的輸出量減少,腦部缺血而發生跌倒。另外1名女病人在過道中還因誘發心律失常而摔倒,幸運的是發現較早。顯然,年齡和疾病情況已經成為我科病人跌倒的重要原因。
2.3.2藥物方面
由于助睡眠、鎮定,調節心律失常的藥品副作用會引發病人頭昏、視力模糊和摔倒;長期服用降壓藥的病人還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心率減慢、心輸出量減少等不良反應,出現頭暈、身體無力等不良反應。本項研究亦證實上述情況,如2名跌打患者均服用了降血壓藥物,其中1名在睡前服用了降壓藥,因而易造成體位性低血壓,導致坐姿滑倒、四肢無力。
2.3.3病人心理因素也是導致病人摔倒的主要原因。病人中有些人自尊較強,不愿打擾他人,常認為自己能活動,作出錯誤分析,造成廁所進出、上樓下樓意外摔倒。另外,有些病人因為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沒有食欲而飲食不節制,導致低血糖,進而誘發摔倒。
2.3.4環境因素我們科的住院病人也有部分病人因地面濕滑(尤其是廁所)、環境偏暗、走廊存在障礙物、病床太高、沒有抓扶物等意外摔倒。
2.3.5存在跌倒經歷的患者,由于有跌倒經歷的患者,存在心理障礙,不敢再跌倒,可能會降低運動水平,導致患者平衡力降低,運動不協調,增加摔倒的風險[3]。可以看到,再次跌倒的發生率比沒有跌倒史的病人要高,提示護理人員要重視跌倒史,及早采用多種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另有1名病人有過跌倒的經歷。
心內科患者以中老年群體居多,由于患者年齡較高,生理情況呈現衰退狀態,恢復能力相對較差,不具有良好的運動速度、靈活度以及敏銳度。同時,部分患者出于自尊心,不愿意接受護理人員以及家屬的幫助,增加了住院期間出現跌倒風險的概率,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臨床加強護理,保障患者身體安全[4-5]。
3.1護理對策。
(1)給與患者舒適的住院治療環境,合理布置病區并保持燈光充足;住院樓梯口、長廊、廁所等保持地面干燥、清潔;設有扶手、夜腳燈,保證病人安全;病房物件擺放齊整、科學,床頭涉及夜燈,給予患者充足的空間進行活動,保證病人不出現意外。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巡檢,并檢查病室桌椅情況,病床高度是否合適,給病人一個良好的住院環境[6]。
(2)重視病人入院評估,并不斷評估住院病人,并在住院期間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高危人群(即有過暈厥史),心臟驟停、高血壓、步態不穩等病人,要做好防護工作,防止病人因內部因素造成跌倒;住院期間,還要針對病人及時就醫,對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動態調整護理計劃,落實各項防治措施,降低跌倒發生率。
(3)做好健康教育,經調查證實,做好防跌落的宣傳工作及家屬,病人跌倒的概率越小,因此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尤為重要[7]。心臟內科治療的病人以老年患者為主,根據他們的生理特點,對記憶喪失的老年患者可使用反復詢問、宣教的方式,使其掌握防范措施。對于知覺不清、性格好強、不服老的病人,應加強教育,讓家屬陪伴[8]。
(4)幫助病人準確使用治療藥物,由于種類繁多,副作用也較多,對于需要服藥治療的老年病人,應向患者及家人做好指導工作,降低副作用[9-10]。(5)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培養,目前護士相對年輕,工作經驗很少,應強化對安全知識宣教及心血管知識的學習等。并且舉辦“護理競賽”,提高護理服務,降低住院病人跌倒率,避免因跌倒而造成的意外傷害[11]。
只有重視病人病情評估,做好防護工作,在全面開展健康教育的同時,做好護理工作,提高護理安全,減少病人意外事件產生,只有這樣,病人才能有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
集束化護理策略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指通過整合不同護理措施,提升患者護理治療,保障護理效果。以往臨床多將其應用在ICU病房中,近年來,相關學者指出,通過為心內科患者提供該護理策略,可降低患者跌倒風險,實現對患者的有效保護[13]。在本文研究中,對比兩組跌倒率、對護理的滿意情況以及生活品質,護理后,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集束化護理策略,貫徹落實護理計劃,通過按照跌倒危險等級,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可有效提升護理針對性,降低跌倒風險,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借助護理干預,協助患者樹立疾病正確認知觀念,改善不良情緒,提高對護理的滿意情況。
綜上所述,對于心內科患者而言,借助集束化護理策略,可降低患者跌倒情況,優化生活品質,提高對護理的滿意情況,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