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紅 趙桂祥 劉樹國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 東營 257500)
胃炎胃潰瘍為臨床常見消化內科疾病,主要因胃蛋白酶、胃酸、幽門螺桿菌侵襲,導致胃黏膜屏障受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隨著近年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作息不規律,胃炎胃潰瘍患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成為危害人們機體健康主要病理類別,探究適配治療方案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1]。現代西醫針對胃炎胃潰瘍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加強胃黏膜保護,聯合使用抑酸藥物、抗菌藥物,以改善臨床癥狀[2]。隨著近年臨床藥學快速研發,臨床學者于胃炎胃潰瘍治療中發現質子泵抑制劑取得較好增益效果,可早期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疾病復發,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關注[3]。現研究筆者特針對臨床常用質子泵抑制劑,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分析三種藥物在胃炎胃潰瘍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藥學價值,旨在為臨床藥物治療提供經驗參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單位收治(部分為上級醫院轉診)480例胃炎胃潰瘍患者,采用隨機數值表法分組,觀察1組160例,男80例,女80例,年齡22-53歲,平均年齡(33.61±1.47)歲,慢性胃炎病史5個月-3年,平均值(1.89±0.25)年;觀察2組,男82例,女78例,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33.59±1.52)歲,慢性胃炎病史6個月-3年,平均值(1.91±0.27)年;觀察3組160例,男79例,女81例,年齡22-55歲,平均年齡(33.55±1.53)歲,慢性胃炎病史7個月-3年,平均值(1.91±0.31)年;統計比對三組胃炎胃潰瘍患者上述資料,差異均衡具有比對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所選患者均滿足《消化內科鑒別診斷指南》中針對胃炎、胃潰瘍的診斷依據,患者經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無痛胃鏡等綜合檢查確診[4];(2)患者于入組前兩周均未接受系統性治療,符合研究兩周洗脫期需求;(3)患者均對研究項目知情,可獨立配合治療;(4)患者均具有良好認知功能,治療依從性高。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消化內科疾病,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穿孔、胃出血、膽汁反流血胃炎、胃癌等;(2)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血液疾病患者、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4)精神障礙性疾病、嚴重認知功能不全患者;(5)因患者主觀因素拒絕參與研究或中途脫落人員。
1.2方法
三組患者均予以克拉霉素聯合阿莫西林治療,0.5g克拉霉素口服,2次/天,1g阿莫西林口服,2次/天;觀察1組予以奧美拉唑治療,單次劑量20mg,2次/天;觀察2組予以蘭索拉唑治療,單次劑量30mg,2次/天;觀察3組予以泮托拉唑治療,單次劑量40mg,2次/天。三組患者持續治療4周比對有效性,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1.3評價標準
(1)記錄比對三組患者腹脹、腹痛、噯氣反酸、厭食等癥狀轉歸時間;
(2)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8(IL-8)指標,檢測三次取中間數值進行數據比對,評估炎癥水平;
(3)觀察三組藥物使用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不適、藥源性皮疹及頭暈不適等,評估藥物安全性。
1.4統計學分析
2.1 三組患者臨床癥狀轉歸時間統計
觀察3組腹脹轉歸時間短于觀察1組、2組,觀察2組腹痛轉歸時間短于觀察1組、3組(P<0.05),三組患者噯氣反酸、厭食癥狀轉歸時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臨床癥狀轉歸時間統計天]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統計
治療前三組患者TNF-α、IL-8指標具有同質性,治療后三組患者TNF-α、IL-8指標降低,三組TNF-α、IL-8指標降低幅度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統計
2.3 三組藥物安全性統計
觀察1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觀察2組、3組(P<0.05),觀察2組與3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藥物安全性統計[n/%]
胃炎為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發病因素較多,以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為主,慢性胃炎多由急性胃炎根治不徹底,遷延不愈而致,同時與幽門螺桿菌、免疫應答反應具有高度關聯,病程較久且具有較高復發幾率,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健康[5]。慢性胃炎隨疾病進展,反酸噯氣癥狀加重,影響患者飲食狀況,繼發胃潰瘍幾率較高,以胃黏膜上皮損傷為主要機制,若沒有及時給予治療干預,嚴重侵襲易導致胃穿孔、胃出血等,增加臨床治療難度,探究適配治療方案、具有重要課題探討意義[6]。
現階段臨床針對胃炎胃潰瘍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首選胃酸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抗菌藥物,以改善炎癥因子對胃黏膜的刺激,降低胃酸分泌,以加強胃黏膜保護[7];但于臨床大量樣本分析顯示[8],胃炎胃潰瘍影響因素較多,仍具有較高復發幾率。經由臨床多年實驗研究發現,質子泵抑制劑在胃炎胃潰瘍治療中具有較好抑制效果,藥物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增加抑酸效果,降低胃酸對藥物吸收的影響,改善胃內環境,為近年胃炎胃潰瘍治療首選治療藥物。奧美拉唑為臨床常用第一代質子泵抑制劑,藥物主要作用于胃粘膜,通過抑制H+K+ATP活性,以改善胃內酸性環境,改善胃內PH數值,有效緩解腹部疼痛癥狀,與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聯合治療,抑制胃酸分泌,提高抗炎抑菌效果,促使臨床癥狀轉歸;且由于奧美拉唑生物利用率較高,藥物不良反應較低,安全且高效。蘭索拉唑為臨床常用抗酸類藥物,在發揮抑酸的基礎上,可有效應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效應對幽門螺桿菌誘發的胃炎、胃潰瘍,有效提高HP清除率。泮托拉唑藥理機制與奧美拉唑具有高度相似性,可直接作用于胃壁細胞上,抑制H+K+ATP活性,抑制胃酸分泌,同時具有幽門螺桿菌抑制效果,與奧美拉唑相比,可早期改善患者腹脹癥狀,起效快速,療效顯著。經試驗比對數據顯示,觀察3組腹脹轉歸時間短于觀察1組、2組,觀察2組腹痛轉歸時間短于觀察1組、3組(P<0.05),三組患者噯氣反酸、厭食癥狀轉歸時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泮托拉唑于胃炎胃潰瘍患者腹脹緩解時間縮短,蘭索拉唑可有效縮短胃炎胃潰瘍患者腹痛癥狀,經分析三種藥物抗炎機制可知,治療前三組患者TNF-α、IL-8指標具有同質性,治療后三組患者TNF-α、IL-8指標降低,三組TNF-α、IL-8指標降低幅度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種質子泵抑菌效果具有高度一致性。通過分析三種藥物安全性可知,觀察1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觀察2組、3組(P<0.05),觀察2組與3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奧美拉唑于胃炎胃潰瘍治療安全系數優于蘭索拉唑及泮托拉唑,可于老年患者中推廣實施。
綜上,奧美拉唑、蘭索拉唑和泮托拉唑在胃炎胃潰瘍治療中均具有一定應用價值,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癥狀緩解起效快速,奧美拉唑不良反應少,具有臨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