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民,李 偉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赴四川視察,在成都市天府新區調研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發展新范式,強調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以市民為中心,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成都市環城生態區青龍湖濕地作為“公園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發展新模式的先行建設實踐項目[1],承載了來自各方許多的期許,本文通過項目為例,探討生態綠地空間的規劃建設,提倡生態、人文、特色、多元、價值等理念,為成都市民提供了一處具有優良生態效應、靚麗景觀顏值、優雅的文化氣質和可持續生態價值轉換的綜合性公共空間,展現成都“公園城市”的特點,為成都市民提供一個生態、休閑、觀賞、教育為一體的濕地公園。
青龍湖濕地二期項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是成都環城生態區東段的重要生態綠楔,也是成都天府綠道的重要依托。基地為成都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原生濕地和鳥類棲息地,被稱為成都“綠肺”,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蜀王陵等多處歷史遺存,自然環境稟賦優越,歷史人文底蘊深厚。
青龍湖項目總面積約10780 畝,分兩期建設,一期園區面積約4700 畝,工程于2015 年已實施完成并對外開放,二期項目用地面積405hm2(6080 畝)于2020年對外開放(圖1),項目位于繞城高速以西,成渝高速以北,西臨十洪大道,北臨成洛路,與成都大學僅一路之隔。項目周邊用地性質主要為居住、商業、教育科研和生態用地,且已逐步建成使用,為園區建設提供了有力基礎。

圖1 二期范圍
項目便捷的外部交通條件、良好的自然本底、豐富的文化背景;不便的內部交通、雜亂的次生植被;全面建設的錦城綠道、迫切的人文需求與文化傳承、較多的生態旅游及產品同質化的現狀條件下,項目規劃設計如何維護基地原有生態環境、如何傳承項目基地屬地明文化、如何利用保護現狀基底、如何定位本項目、如何與周邊城市道路交通、水系、綠地無縫銜接與有機串聯,如何定義本項目功能需求,都是本項目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設計由始至終思考的重點。
項目定位為一個生態永續、人文浸潤、湖城共生的公園城市高品質生態湖區,旨在打造一片藍綠融合的湖區公園、一條蜀地明文化的歷史展廊、一處留存珍稀鳥類的濕地瑰寶、一處健康生活的低碳載體。
規劃基于原場地良好的生態本底、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資源,遵循“生態先行、涵養文脈、動靜分區、人景交融”的設計理念,通過理水、通脈、塑園、建瓴、織綠等設計手段,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景區。設計中還引入成都市錦城綠道建設的理念,優化空間結構,植入人文景觀,完善綠道服務設施體系,串聯整合生態、文化、旅游、商業多種發展模式,營造一幅具有靚麗景觀顏值、優雅的文化氣質和可持續性的產業綠色空間。打造“蜀川勝概瑰寶,成都風景名片”。
在總體規劃設計上,園區規劃依據其周邊環境和設計定位,形成了“一心,兩道、六區、多節點的總體景觀結構。其中“一心”為綜合性游客接待中心;“兩道”為錦城綠道公園體系的一級綠道以及依托東風渠綠帶打造的東風渠一級綠道;在功能上根據場地特征形成六個景觀區域,依次分為入口門戶區、親子活力區、自然綠心區、中央綠廊區、靜富氧山林區、生態保育區和濕地科普區(圖2);多節點為圍繞“一心”、“六區”的主游線以及“兩道”兩側形成若干景觀休閑節點及場地。

圖2 功能分區
園區道路通過兩套道路系統連接:錦城綠道系統與園區內的道路系統,形成園區內交錯的網絡系統,連接不同的景觀空間和服務景點;植物的規劃設計上,整體梳理現狀植被,保留為主,針對現狀植物最佳區域,基本保留,形成生態保育區;注重植物種類多樣性,生態永續,以鄉土景觀樹種為主;配套建筑設計上繼續延續項目一期明代的建筑園林風格,將建筑融入自然以和諧呼應公園自然環境,建構具有時代地域性的配套服務風景建筑。
在以上規劃布局的基礎上對項目動物保育、海綿城市、園區照明、文態業態發展專項等都有詳細規劃設計,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景區,為達到項目設想,設計主要突出部分技術特點,如下文所述。
規劃設計以生態保護和修復為優先,對既有生態基底進行梳理,注重現狀自然植被和既有林盤格局的保護,嚴格劃定生態保育區。在原居民搬遷后遺留的區域,清除垃圾,生態復墾,恢復生態林帶,進行封閉育林管理,還原自然生境。在廢棄魚塘和濕地區域,進行渠道疏通,連接河塘、濕地,并沿水岸種植大量的低維護宿根草花,在保障景觀的同時修復被破壞的自然生境。針對荒地野草區域,清理地表渣土以及清理構樹等侵略性較強的植被,增加植物種植層次,喬、灌、草科學搭配,完善區域的小型生態環境[2]。
協同鳥類保護機構,系統性構建鳥類棲息地。補植大量引鳥植物,設立與活動區域隔離的鳥類保育區,構建完善的動植物群落,培育生物多樣性。
通過地形和水系的梳理,增加海綿體系,保證場地內雨水的有效回收、下滲、儲存、凈化,實現雨水的循環再利用。
堅持重保護輕開發、重生態輕建設、因地制宜的設計建設標準。充分尊重和維持基地現狀條件,重點從以下及方面進行設計。
順應地形設計,強調對場地原始地貌特征的保護,強調依山就勢、顯露山水的設計理念,對現狀地形盡量不大開大挖,僅對局部地勢做調整,保持園區土方平衡,并注重與原始地貌的順接和生態恢復。
利用現狀路基,園區三級游線系統70%都建立在原有路基上,在設計前期,充分進行現場調研和走訪,做好現場記錄和整理,對基地現狀道路狀況進行結構分析,根據道路地質條件進行路基保護利用與提升,并結合現狀道路系統布置休閑場地和景點。
合理規劃利用,將園區分為生態保育區、適宜低強度建設區和適宜建設區。針對生態環境較好區域進行零開發處理;針對宅基地,景觀效果好區域適當建設配套服務設施;對靠近城市居民的區域,增加各類活動設施,提高服務水平。
涵養水體,將基地內現狀池塘、魚塘以及破敗的水池進行串塘成湖,對已破壞的水體岸線進行生態構建與恢復,水岸線補種水生植物和觀賞性草本植物。注重水體生態系統的構建,對水體部分種植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構建水下生態系統。并在水岸邊界局部種植色葉喬木,形成季象變化、靈動、豐富、活力的水岸線景觀體系。
將青龍湖二期濕地慢行系統有機融入成都市天府綠道體系規劃,合理規劃主線綠道(圖3),提供了騎行、步行等多元化游覽方式,創造親水、穿林、跨湖、樂游等豐富游賞體驗。再通過二級綠道連接園區內部主要景觀節點,串聯激活原本碎片化的消極綠色空間。

圖3 道路體系
場地北側緊鄰青龍湖一期工程,一期與二期工程之間有東風渠穿過。為加強一二期之間的連續和融合,在東風渠上規劃了6 座橋梁,打通兩側聯系,引導人流來向。
沿綠道規劃建設配套服務設施,布局林盤院落和亭臺樓閣。秉承可進入、可參與、可閱讀、可欣賞、可消費的天府綠道規劃建設理念,發揮公共空間價值,也提供了園區后期可持續運營維護的載體。
青龍湖范圍內現存以蜀王陵為代表的多座明代陵墓,規劃中承接明蜀文化和龍文化元素,并融入天府文化,打造青龍墨池園和青龍閣等特色景點,體現古風今韻,并將歷史文化體驗有機地融入游憩功能中,構建了具有時代特征與地域性的景觀風貌。
景觀鋪裝設計提取明蜀文化中的傳統符號,注重傳統鋪裝格局的結合和現代創新;景觀小品設計以鋼木結構為主,結合傳統鏤空圖案形成獨特的文化性景觀構筑物;標示系統以明代大門為設計元素,結合三級游線、公共配套建筑、停車場和主要景觀節點布置,形成貫穿全園的文化標識符號;景觀建筑從形態與材料等多方面傳承明代四川地區建筑特征,形成質樸雅拙的園林景觀風格[3]。
促進文體旅商農結合,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促進場景構建。園區在規劃設計上預留有大面積草坪、水域、林下場地等彈性空間,可開展科普教育,休閑娛樂、戶外展示等主題活動;在鄰近城市周邊區域,還增設了戶外體育運動場地、健身場地、康樂活動場地等,強化綠地邊界的活力和參與性。同時設計采用輕介入的手法,設置了融入自然環境的、滿足游人容量需求的休憩座椅、景觀亭廊、觀景平臺、環境標識解說系統等配套設施。
園區還規劃綜合服務建筑達39 處,其中可經營性配套服務建筑29 處,商業業態定位為:游客服務中心、文化展示、特色商業、酒店餐飲、休閑運動、管理售賣等為主,實現園區生態價值轉換,提供可參與可經營的場景空間,為園區后期的運營和維護提供保障。
園區通過各類活動引入,使青龍湖二期承載了城市居民的游賞、休憩、運動教育和交流活動,將市民休閑生活與大面積生態濕地相結合,營建了可進入、可參與、可經營,引領了市民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充分發揮了公共空間價值。
城市生態綠地規劃建設作為一種有效維護城市空間結構、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促進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載體,為越來越多的城市建設所采用。本文通過青龍湖二期濕地項目為例,通過完善成都環城生態區的總體生態格局,錨固城市生態基底,建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極佳載體,為更多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同時城市服務設施的引入,整合生態、文化、旅游、商業多種發展模式,加強人與自然、城市與綠地的和諧共榮,激活了周邊城市區域,提升了片區城市形象與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