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兵
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蘇州 215131
現階段的基坑與主體銜接施工過程,往往為基坑支護完成,土方開挖至基底后進行土建主體施工。現行的施工工況大大增加了支撐的施工工作量,延長了施工工期。通過采用基坑半逆作法先挖后撐法的施工技術,利用中心區域盆式開挖的施工方法,實現中心區域主體優先出±0 m,通過利用主體結構與基坑支撐體系連接作為傳力,減少了基坑支撐的施工工作量,同時實現了上下同步施工的施工工況,加快了項目施工進度[1-6]。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總院二期工程(東區),位于蘇州市姑蘇主城區,平海路以南、平瀧路以北,建筑面積330 000 m2。
本工程基坑南側緊鄰平瀧路地下空間,北側為錦蓮河,東側為已建合和項目,西側為已建總院一期工程。工程基坑面積約為47 000 m2,基坑長約261 m,寬約181 m,基坑開挖深度12.3 m(局部14.3 m),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平面示意
本項目場地主要由雜填土、黏性土、粉土、粉砂組成。本場地地勢低洼,在一期項目施工期間場地表層堆填了大量雜填土,厚度達4~8 m,特別是西側靠近一期區域厚度較厚。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及影響范圍內主要涉及①—⑤2層地基土,基坑基底位于⑤2層粉砂夾砂質粉土。場地內微承壓含水層主要存在⑤1層砂質粉土夾粉砂、⑤2層粉砂夾砂質粉土。工程所處區域地層分布從上至下分別為①雜填土、④1黏土、④2粉質黏土、⑤1砂質粉土夾粉砂、⑤2粉砂夾砂質粉土、⑥粉質黏土、⑧1黏土。
1)工期緊。隨著已建一期項目醫療用房的使用日趨飽和,以及古城內原有部分醫療部門將整體搬遷進入第一醫院總院內,建設單位對總院二期項目的建設進度非常重視,工期要求非常嚴格,只允許比原有工期計劃安排提前,而不能推后。
2)場地小。基坑臨邊與場地紅線距離小,其中南側僅有2 m,其余側15 m左右,在進行基坑及地下室施工階段能作為施工區域利用的場地小,周轉場地非常有限。
3)交通組織難度大。本項目地處主城區,周邊車流量大,基坑開挖面積大、開挖土方量大,基坑施工階段土方開挖的快慢、結構施工階段如何合理規劃利用場地,以及大量材料的組織運輸、交叉施工的合理安排等,都將影響本項目的順利開展。
基坑圍護結構采用排樁結合2道內支撐的支護體系,以布設圓環支撐(含棧橋)的方式,如圖2所示。圍護排樁為φ900 mm/φ1 000 mm的鉆孔灌注樁,基坑止水帷幕采用φ850 mm@600 mm三軸水泥土攪拌樁進行隔斷,基坑內采用管井進行疏干降水。第1道支撐采用800 mm×800 m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支撐,第2道支撐采用900 mm×800 m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支撐。

圖2 支撐平面布置示意
結合本項目特點情況,基坑圍護初步方案的優缺點分析如下。
1)優點:做法比較常規,土方開挖和結構一次施工完成。
2)缺點:支撐和立柱工程量大,2道混凝土支撐施工養護,換撐拆除,地下結構施工周期長。考慮周邊施工場地限制,組織施工難度大,需布設大量棧橋、平臺,造價高。支撐、立柱眾多,挖土難度大、速度慢。
針對初步方案的優缺點分析,并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我們提出需突破原有思維,優化深基坑支撐體系,調整挖與撐的施工順序,考慮逆作法的思路。
逆作法作為一種圍護結構與主體結構相結合的施工方法,其優勢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
1)利用主體水平結構作為支撐,支撐剛度大,可有效控制基坑變形和提高基坑的穩定性,十分適用于周邊環境有嚴格保護要求的基坑工程。
2)在常規的框架結構中采用逆作法,可以節省大量臨時圍護結構的工程量,具有較為明顯的經濟優越性。
3)可實現地上、地下同步施工,大大加快地上結構的施工進度,節省總工期,使業主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樹立良好的工程進度形象。
4)逆作法可將地下室頂板加固作為施工平臺和材料堆場,可有效解決周邊施工場地不足的問題,加快材料轉運和施工進度。
根據以上分析并結合本項目的特點,基坑方案與設計單位共同討論,進行如下優化,調整如圖3所示。
對深基坑支撐體系的優化研究,調整挖與撐的施工順序,在深基坑豎向結構完成后,中心區域先行開挖,周邊留置土體作為臨時護坡,對支護結構進行反壓。針對西側厚填土區域采用φ700 mm@500 mm雙軸攪拌樁進行深層土體加固,確保土體穩定。
采用中心區域先行完全敞開挖土施工。中心區域面積約占基坑總面積60%,可大幅加快挖土速度,最大程度縮短中心區域主體結構的施工工期,取消大量臨時混凝土支撐、棧橋及立柱樁,減少后期支撐拆除工作。
在工程進度上,中心區域范圍內4#塔樓和1#門診樓等大部分區域可以率先進行上部結構施工,滿足建設單位針對工期提前的要求。待中心區域結構施工B0樓板形成,結構中心島區域轉化為施工平臺和材料堆場,有效解決周邊施工場地困難問題,加快材料轉運。
中心區域地下1層和地下2層結構樓板與支撐連接,參與圍護支撐體系的傳力,第2道支撐由混凝土支撐優化為鋼支撐,加快安裝和拆除的施工速度。中心區域上部結構與周邊區域挖土和地下結構同步實施,進一步加快中心區域上部結構施工進度。
因基坑開挖順序的改變,由“先撐后挖”調整為“先挖后撐”,施工工況也隨之改變,需重新繪制各階段施工工況,指導施工。
在深基坑豎向結構完成后,中心區域先進行盆式開挖,周邊留置土體作為臨時護坡,對支護結構反壓。第1級坡高3.95 m,坡比1∶2.0,平臺長3.5 m;第2級坡高3.95 m,坡比1∶1.5。中心區域周邊土坡坡體穩定性分析,采用規范方法及有限元強度折減法進行坡體穩定計算。
針對基坑支撐體系的調整以及開挖順序的改變,對調整后的基坑各項安全數據進行復核驗算,安全系數滿足要求。
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Plaxis建模,進行施工過程數值模擬,分析本工程基坑開挖對鄰近建(構)筑物、管線等的影響。為了提高計算精度,按對稱問題取基坑的一部分為計算范圍,采用平面有限元分析。根據整體模擬計算分析,基坑中部土方開挖至基底時,基坑周邊最大水平位移15.7 mm,豎向最大沉降位移13.9 mm;支撐結構形成后,周邊區域留置土體挖除,基坑周邊水平和豎向位移基本無變化。基坑開挖對周邊環境影響如表1所示。

表1 基坑開挖對周邊環境影響計算匯總
在基坑施工前,應進一步復核周邊環境,并明確周邊管線情況,細化周邊管線布置及保護處理措施。明確施工荷載,基坑邊嚴禁超載。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施工單位應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邊坡留土及動態土坡的穩定性。
編制詳細的土方開挖施工組織設計,針對中心區域土方合理分區,確定時序,克服長邊效應,土方開挖按施工區段劃分及進行施工組織,邊坡開挖后及時進行護坡噴錨工作,做到隨挖隨噴,確保邊坡穩定。
合理安排降水方案中的管井平面布置,可局部調整管井布置位置,避開地下室結構梁、柱,向坑中坑靠近;編制詳細的輕型井點施工方案及輕型井點、管井降水運行管理內容,在土方開挖、中心區域結構施工階段,確保基底水位在底板下0.5~1.0 m,同時編制好雨天基坑明排水的管理方案,確保特殊天氣的邊坡穩定。
中心島主體結構施工,應編制詳細且切實可行的施工進度計劃,重視施工對快速完成支撐的影響。主體結構中伸縮后澆帶改為膨脹混凝土加強帶,從而保證中心島區域地下l層結構的完整性,以滿足傳遞水平力的要求。
編制應急方案應具有針對性,特別是在應對圍護可能產生的變形及地下水方面。應急救援預案中須有應急物資配備,以及應對基坑變形、基坑滲漏、地下水突涌等的應急處理措施。
根據優化后的基坑施工方案,編制詳細的基坑監測方案。為確保基坑施工安全,沿基坑設置地表垂直位移監測點、圍護結構頂部垂直位移監測點、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支撐軸力監測點、坑內外水位監測點。監測結果顯示,本項目自基坑開挖至地下室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地表最大垂直位移8.92 mm,樁頂最大垂直位移8.71 mm,樁頂最大水平位移13.30 mm。由此可知,位移變形數據均小于30 mm,滿足規范要求且均小于理論計算值。支撐應力最大為1 035.1 kN,小于控制值3 000 kN,亦符合設計要求。
通過位移數據及應力數據分析,中心區域開挖留置土體護坡穩定、優化體系受力合理,工程理論計算及工程實測數據均符合規范要求,達到了相互驗證的目的,優化方案可行性得到實踐證實。
本項目位于主城區,又存在深厚填土的不利條件,在優化方案時突破傳統思維,對厚填土進行加固、反復驗算。本基坑采用將傳統力學方法和有限元數值分析相結合,針對工程特點進行設計方案和施工優化,先挖后撐,并結合了“順作法”和“逆作法”施工的優點,可以稱為“半逆作先挖后撐法”。目前這種方法具有保護環境、降低造價、方便施工等諸多優點,可在今后基坑工程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