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蘇州 215131
蘇州博物館西館地上部分是由10個邊長25 m的筒體構成的建筑群,筒體內部不設豎向結構,筒體角部設置厚800 mm剪力墻作為豎向結構,滿足展館所需的大空間。該工程4#筒體,地上3層,為滿足建筑效果,在結構東北角,南北方向20.35 m、東西方向10.45 m范圍內,2、3層結構懸空,如圖1所示。該部位采用支承懸挑桁架結構,鋼骨結構如圖2所示。

圖1 4#筒體整體結構模型

圖2 4#筒體鋼骨布置模型
4#筒體屋面結構梁主要截面尺寸為600 mm×1 250 mm、750 mm×1 200 mm,屋面結構施工時,需從1層樓面搭設滿堂模板支撐架至屋面結構,搭設高度約25 m,同時對應區域的地下1層模板支撐架保留。采用該方式搭設模板支撐架,既增加了鋼管的投入量,又影響了二次結構的施工。結合工程情況以及類似施工經驗,擬在3層樓面設置免高支模貝雷架平臺,從而降低模板支撐架搭設難度,同時為二次結構創造工作面。
本項目貝雷架平臺跨度大,所承受荷載大,貝雷架擱置端的選擇決定了平臺的安全、成本,因而需對擱置端的選型進行綜合比選,為此,考慮了以下3種方案:
方案1:采用圓管柱作為平臺支撐立柱,立柱傳力至底板。根據貝雷架的平面布置,采用鋼立柱+擱置主梁作為墻板一側的支座,由于圓立柱需設置在貝雷架與弦桿節點位置,因此鋼立柱無法落在頂板框架梁上,直接落在樓面上,鋼立柱位置需逐層加固,傳力至底板。
方案2:采用圓管柱作為平臺支撐立柱,傳力至地下室頂板,頂板設置反梁。與方案1不同之處在于,鋼立柱無須傳力至底板,避免地下室區域的加固。該方案需在頂板設置貫通的鋼筋混凝土反梁,作為鋼管柱的基礎,待轉換平臺拆除后破除基礎反梁。
方案3:設置牛腿作為貝雷架平臺擱置端。與樓面同標高位置,在樓面澆筑前,在剪力墻上預埋埋件,剪力墻模板拆除、達到設計強度后在埋件位置焊接鋼牛腿,貝雷架轉換平臺一端擱置在鋼牛腿上,待轉換平臺拆除后切除鋼牛腿。
上述3個方案,其中方案1涉及較多地下室鋼管加固回頂,且地下室鋼管立柱安裝困難;方案2需做現澆反梁,反梁體積大,澆筑、破拆成本較大;方案3最為經濟、高效,但由于支承懸挑結構傳力形式復雜,需進行結構復核。通過以上3個方案的比較,決定采用方案3,即采用臨時牛腿作為貝雷架的擱置端。
2.2.1 屋面結構概況
4#筒體屋面為坡屋面,自⑩軸向⑨軸坡度為19.38%,屋面X向梁截面尺寸為600 mm×1 250 mm,Y向梁截面尺寸主要為600 mm×1 250 mm、750 mm×1 200 mm,其中⑩軸線上北側4根、F 軸線上右側2根勁性柱為懸挑桁架柱,標高為2層至屋面結構,勁性柱截面尺寸為800 mm×1 200 mm,屋面結構對應勁性柱位置各有1條框架梁。另外,3層樓面洞口凈尺寸為19.0 m(X向)×23.7 m(Y向)。
2.2.2 貝雷架轉換平臺的設置
轉換平臺跨度越大,貝雷架所受荷載也隨之增加,應力、撓度也相應增加,因而貝雷架轉換平臺沿X向架設,轉換平臺X向跨度由7片貝雷標準片組成(3.0 m×7=21.0 m>跨度19.0 m)。平臺左側擱置在3層結構樓面上,平臺右側擱置點分為2種情況:
1)由于⑩軸線上北側20.35 m范圍內為單梁(局部有柱),該區域的轉換平臺擱置在⑩軸框架梁上。
2)⑩軸線上南側為厚800 mm剪力墻結構,該區域轉換平臺擱置焊接在剪力墻上的鋼牛腿上,并通過雙拼工字鋼來調整貝雷架平臺兩端的標高。
由于框架梁的位置荷載較大,單榀貝雷架單元應盡量布置在X向框架梁投影位置。但由于⑩軸框架梁上有3根梁上柱(除角柱外),該工況下設置2榀貝雷架,分別布置在柱的兩側,布置時貝雷架應盡可能靠近,同時預留柱的施工作業空間。
待各榀貝雷架擱置完成后,在貝雷架上弦上沿Y向擱置通長的16#工字鋼作為模板支撐架立桿的站腳,工字鋼間距同立桿間距。根據上述布置原則,貝雷架平臺的布置如圖3所示,與屋面結構的相對關系如圖4所示[1-2]。

圖3 貝雷架轉換平臺平面布置示意

圖4 貝雷架平臺與屋面結構相對關系
2.2.3 貝雷架平臺的設計計算
1)單榀貝雷架的驗算。貝雷架單元所承受的荷載包括:梁板混凝土結構自重、模板體系面板及小梁自重、模板支撐架體自重、16#工字鋼自重、施工荷載。根據貝雷架平臺的布置,自北向南第2榀貝雷架所承擔荷載最大,將上述荷載折算到該榀貝雷架上,每片貝雷梁所承受的線荷載為21.73 kN/m。根據貝雷架材料、尺寸參數,采用Midas Gen建立單榀貝雷架有限元模型,其中相鄰貝雷片連接按銷接考慮,支撐架與貝雷片按彈性連接設置,貝雷架擱置點位置約束Z向位移[3]。將線荷載作用在該榀貝雷架上。根據有限元軟件計算分析,21 m跨度的貝雷架在平臺自重及所受荷載作用下,跨中撓度為36.98 mm<L/250=19 000/400=47.5 mm,貝雷架內各構件最大應力為284.20 MPa<310 MPa,桿件應力云圖見圖5,同時根據軟件計算,擱置端單個擱置點的最大反力為236.6 kN。

圖5 單榀貝雷架應力云圖
根據Midas Gen計算,貝雷架各桿件應力比最大為0.88。根據模型比較分析,應力較大的桿件集中在貝雷架擱置點附近的斜腹桿上,造成該部分桿件應力比偏大的主要原因是擱置點約束了Z向位移,從而造成應力偏大,其他桿件應力比均不超過0.7。
2)鋼牛腿驗算。根據有限元軟件分析,貝雷架單元的單個擱置點的反力為236.6 kN,即作用在單個鋼牛腿的集中力為23.66 t,需對鋼牛腿的強度、連接焊縫以及埋件進行設計計算。所選用的鋼牛腿采用“π”形截面,其中上翼緣厚20 mm,加勁板高度450 mm,材料等級Q235-B,牛腿翼緣和埋件的連接采用對接焊縫(坡口焊)連接,腹板和埋件的連接采用角焊縫連接,焊縫等級均為一級,見圖6。埋件埋板尺寸25 mm×440 mm×720 mm,材料等級Q235-B,錨筋采用5排3列HRB400直徑22 mm鋼筋。根據牛腿所受荷載,牛腿腹板組合應力、腹板焊縫在控制點處的強度、埋件錨筋面積均滿足要求。

圖6 鋼牛腿示意
根據上述貝雷架平臺布置、貝雷架單元及牛腿復核,該轉換平臺滿足要求,方案可行。
根據貝雷架轉換平臺的布置,最南側2榀貝雷架單元采用鋼牛腿支座形式,擱置在厚800 mm剪力墻上,其他貝雷架單元均擱置在⑩軸3層結構800 mm×1 500 mm框架梁上,且該梁屬于支撐懸挑桁架的一部分。
當貝雷架擱置在3層結構梁時,整個4#筒體屬于懸臂桁架結構形式,需對該工況下4#筒體的整體結構進行受力分析,避免因貝雷平臺荷載作用在懸臂桁架架構上,從而造成結構破壞。
當結構施工至3層樓面,無貝雷單元荷載作用時,懸臂桁架結構因自重作用,端部下撓9.84 mm,結構內鋼骨最大應力為40.96 MPa。
將貝雷架平臺所受支座反力作用在懸臂桁架上,在該工況下對結構進行復核。
根據計算分析,貝雷架平臺荷載作用下,結構端部下撓15.9 mm,如圖7所示,小于設計所要求的端部起拱50 mm的要求。結構內鋼骨最大應力為61.96 MPa,如圖8所示,鋼骨應力滿足材料性能要求。

圖7 4#筒體在荷載作用下的結構變形

圖8 4#筒體在荷載作用下的鋼骨應力云圖
對⑩軸3層勁性梁裂縫進行驗算,該勁性梁型鋼為H1 100 mm×250 mm×25 mm×45 mm,在貝雷架平臺荷載作用下,該勁性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滿足要求,最大裂縫寬度0.053 mm,滿足要求。
通過上述對3層結構完成,貝雷架轉換平臺荷載作用工況下的支撐懸挑桁架結構復核,表明在屋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裂縫、變形等均未超過設計要求,結構安全可靠。
綜上,該基于支撐懸挑桁架結構的免高支模平臺在設計、施工上可行。
貝雷架平臺作為市政工程常用構件,嫁接房建工程中較為少見,缺少相關施工經驗。市政工程貝雷架平臺所受荷載通過均布的擱置梁進行傳遞,荷載相對均勻,與房建工程中荷載作用值相對離散有所不同。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采用Midas Gen有限元軟件模擬轉換平臺加載過程,反映平臺變形、應力變化的理論值,與實際所測得的數值進行比較,積累相關施工經驗[4-11]。
結合4#筒貝雷架平臺的平面布置,現場實施時,在最南側一榀貝雷架設置了2個位移監測點、3個應力監測點。
位移監測點分別位于貝雷架單元跨中1/4處、跨中1/2處,位移監測點均布置在下弦位置。應力監測點布置在牛腿擱置點處斜腹桿、貝雷架單元跨中上弦及下弦位置。
同時,平臺的加載分為以下工況:平臺搭設完成,工字鋼擱置完成;模板支撐排架搭設完成,現澆面鋪設完成;屋面梁板鋼筋綁扎完成;屋面梁板混凝土澆筑完成。根據上述加載工況,得到模擬分析結果與實測結果如圖9所示。

圖9 加載過程貝雷架變形值對比
根據模擬值與實測值的對比分析,發現在模板排架搭設完成時(工況2),與Midas模擬值相比,貝雷架單元整體下沉約30 mm,通過觀察分析,造成平臺整體下沉的原因為樓面、邊梁平整度存在問題,導致部分貝雷架下弦未完全與擱置樓面接觸,存在脫空現象,在模板支撐架自重作用下,架體與擱置面的縫隙被壓實,從而使架體整體下沉。同時,現場安排作業人員,將貝雷架平臺與擱置面之間的間隙采用鋼板填塞密實。另外,施工各階段,實測的桿件應力值普遍比模擬值小12%~15%。
通過模擬值與實測值的對比,從屋面鋼筋綁扎至混凝土澆筑完成,平臺的變形均未超過模擬值,表明平臺安全可靠。
通過對已有施工方法的分析,提出鋼牛腿+貝雷架轉換平臺的形式,降低搭設高度,成功完成支承懸挑桁架的屋面結構的施工,并得出如下結論。
1)目前,貝雷架相關規范、標準主要為交通行業制定的JT/T 728—2008《裝配式公路鋼橋制造》、《裝配式公路鋼橋使用手冊》等相關標準,上述規范中選擇的貝雷架跨度、組合形式主要通過桁架所受彎矩、剪力所確定。由于該部分規范主要針對鋼橋所編制,其荷載考慮到車輛啟動、剎車時的荷載動力系數,因而缺少對民用建筑荷載布置的針對性。
2)本工程借助目前較為先進的有限元分析軟件,將貝雷架所受具體荷載折算成線荷載進行分析,計算分析更為精確,從而將市政常用的貝雷架高效、經濟地嫁接到房建工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