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 月以來,上海新冠疫情肆虐,社會經濟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在全城封控近兩個月后,終于迎來了疫情好轉,全社會迎接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的局面。
這次新冠疫情不僅給上海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且還給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隱患。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復工復產,恢復市民的正常生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頭等大事。
目前,在疫情有所緩解的情況下,上海提出了關于恢復經濟的50 條具體措施。我們認為:
首先,這些措施的出臺,很有必要。疫情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如果不采取特別措施加以扶持的話,將有一大批的中小微企業面臨破產;企業破產又會導致大量工人失業,造成民眾的生存困難;同時,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以及國際供應鏈的節點城市,上海企業的停工停產,還會波及到全球供應鏈的完整,影響中國在未來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其次,這些措施的出臺,非常及時。上海從3 月份開始疫情加重,大多數企業從那時起,生產就不太正常,至今已經有2 個多月了。據我們調查,目前大多數企業能夠維持的最長時間為3 個月左右,現在已經到了臨界點附近。因此,現在出臺政策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
第三,這些措施的出臺,非常全面,也非常到位。我們從50條措施的內容來看,這些措施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從全面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市,到大力促進消費恢復,從穩就業到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等方面全部考慮到位。這些政策覆蓋面廣、內容實在,是一套多管齊下的組合拳。
第四,僅僅靠這50 條措施還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更多地局限在操作層面。要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克服疫情造成的困難,引領我國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離不開中央政府的經濟政策支持。如通過有效的宏觀貨幣政策和宏觀財政政策的調整,通過發行抗疫特別債券等措施,支持經濟復蘇。
1、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和抗疫特別債券,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疫情期間,由于大多數企業停工停產,生產經營活動陷入停頓,政府的稅收收入大幅度減少,財政陷入困境;而抗疫和保民生方面的支出又不可避免地明顯增加;因此,減收增支導致政府的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在這一特殊背景下,唯有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和抗疫特別債券,才能在短期內解決政府資金不足的壓力,也為未來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行、維持民眾生活,促進企業恢復提供資金支持。
2、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實體經濟提供支持
在供給端,發行一定數量的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支持券”,用于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企業復工復產支持券”由市政府定額發行,按照一定標準發放給中小微企業,作為代金券,用于繳納稅費、支付房租和員工工資;房東及員工獲得代金券后,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用于購買消費品和支付公用事業費。這樣既給與企業實質性的支持,又避免了減稅、減免房租等政策帶來的政府收入減少的副作用,還避免了租賃政府房地產(可減免)與私人房地產(不可減免)的企業之間的明顯的不公平。與此同時,增加政府購買力度,恢復和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同時保障投資的有效性。加大投資、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對老舊小區,加速加裝電梯等設施。
在需求端:通過發行“抗疫消費券”的方式,對低收入群體進行補貼,“抗疫消費券”在規定的范圍內,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和支付公共事業相關費用。這樣,既保障了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又拉動了中小微企業的經營業務。此外,還可以利用總量+結構調整的方式刺激消費端,加強市到區級轉移支付力度,通過配套轉移支付和特殊轉移支付等形式,刺激基層政府消費投資配套。
3、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服務實體經濟
這些政策具體包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分;充分了解并積極開發國家央行和外管局政策出臺的23 條金融支持政策;關注和利用貨幣政策紅利釋放的方向性,例如對于小微企業、數字經濟的扶持等;加強信貸投放。
4、放松房地產市場的管制政策來帶動經濟增長
近年來,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控制房價的過快上漲。應該說,這些政策對于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困難,上海市政府可以考慮采取穩妥措施,放松房地產市場的管制,促進樓市復蘇,帶動經濟增長。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實施漸進式的放開政策,一定不能一下子放開限購,那樣反而會使房地產市場迅速陷入蕭條,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的恢復和發展,國內多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都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

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這次疫情中受害最嚴重的群體,如何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穩住廣大市場主體和保持市場活力,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給中小微企業發放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資金支持券”來幫助和支持企業恢復生產以及發放“抗疫消費券”來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市場需求以外,還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積極發展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等舉措幫助企業紓困
對于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中小微企業,可加強融資擔保、實施貼息政策等具體金融手段,通過國有商業銀行的讓利,增強小微企業融資能力、提高其生存能力。
2、搭建信息共享平臺、迅速完善補漏產業網絡
依托上海市企業服務云“益企服”平臺,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的作用,幫助小微企業迅速尋找商機和挖掘市場需求。疫情也帶來了新的商機,例如,社區團購、數字化娛樂等方面,通過降低審批流程和行政成本,鼓勵疫情后新業態的發展。
3、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降低企業社保負擔
延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穩就業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疫情期間,緩交企業社保,減免企業兩個月社保。對于很多公司和員工的勞動仲裁糾紛,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建議在執行層面適當放松、放寬,減輕企業負擔,有利于穩定就業。
4、支持穩崗培訓,加快培養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
政府通過對大學和培訓機構進行補貼,讓參與者免費接受高質量的專業技能培訓,面向社會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培訓,提升勞動者的工作技能和能力。
今年下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的最主要任務是三保:一是保企業正常運營;二是保就業、保民生;三是保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要實現這三保,最重要的是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今年一季度我國GDP 的實際增幅為4.8%,二季度由于新冠疫情的加劇,全國多地出現了大面積的停工,因此,GDP 增幅下降是大概率事件。在這一背景下,實現寬松的財政和貨 幣政策刻不容緩。在具體的實現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吸取以往“大水漫灌”的教訓,防止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等領域。

在傳統經濟面臨很大困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是提振未來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做好頂層設計,共享數據資源,打造數字經濟的內核
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暢通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互動機制,強化統籌協調,明確政府牽頭工作機制及具體職能事項。加強市-區-街道-居委,以及市-區-企業協同,通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城市更新,切實服務于人民生活改善。培育市場需求,引導消費潮流。
在新經濟發展過程中,數據資源是最重要得資源,而這些數據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建議政府相關機構在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得前提下,開放大數據資源,推動資源整合。聚焦交通、醫療、信用、教育科研,充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數據池。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數據指標的國際統一標準對接。
2、強化數字經濟對經濟體的支撐和服務作用
加強經濟體韌性。數字經濟助力修復產業鏈和貿易網。通過搭建貿易數字化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電子政務平臺,幫助修復和搭建企業間聯系與合作。同時,數字經濟服務于中小企業紓困。通過在線單一窗口、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等途徑,全力支持中小企業脫困、保障就業。
數字經濟下物聯網建設和完善,有助于抗擊疫情余波。例如通過物聯網關注區域或個體關鍵熱點數據,例如聯網熱像儀、接觸者追蹤設備和可穿戴的健康監測設備等,以及時發現疫情風險區。數字經濟相關軟硬件設備需求將增加,政府可以引導市場關注相關機遇。信息通訊技術商品貿易在疫情以來得到極大增長,包括電腦、智能手機、遠程工作平臺,以及周邊設備。
3、著力消除數字鴻溝,強化數字化基層管理
首先是數字便利化,通過進一步推動應用軟件的簡便模式、老年人模式,減輕年齡層面數字鴻溝;其次是廣泛的基于個人信息的數字化,面對老年人等群體應用軟件技術的不便捷,其社保卡、身份信息乃至基于人臉技術識別的數字化發展尤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個人信息需具備安全保護措施。基于基層信息搜集的區塊鏈技術,強化數字化基層治理。利用其泛中心化、鏈上數據不可篡改、智能合約等特征,推動基層社區自治、互助與信息公開透明化,并服務于穩定預期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