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知識型社區中搜尋者轉變為貢獻者的多重中介機制研究

2022-07-05 11:37:48趙欣趙琳吳婷玉張之光
現代情報 2022年7期

趙欣 趙琳 吳婷玉 張之光

摘要:[目的/意義]在線社區中知識搜尋者能否以及如何轉化為知識貢獻者引起了信息與知識管理領域學者的關注。針對前人研究不足,本文綜合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感知理論等,實證考察用戶通過知識搜尋行為提升自我效能感、內部動機,進而增加知識貢獻行為的多重路徑機制。[方法/過程]使用問卷法收集208份有效數據,采用窮舉法構建11個相互競爭的中介模型,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計算比較各模型的數據擬合度指標、路徑系數,選擇最優模型,檢驗理論假設。[結果/結論]研究發現,搜尋者轉變為貢獻者的過程中存在著多重中介路徑,但自我效能感的獨立中介作用存疑,內部動機的獨立中介作用顯著,自我效能感與內部動機發揮鏈式中介作用。

關鍵詞:知識搜尋者;知識貢獻者;自我效能感;內部動機;多重中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7.007

〔中圖分類號〕G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22)07-0081-11

Research on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erchers to Contributors in 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Zhao XinZhao LinWu TingyuZhang Zhig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Can knowledge searchers transform into contributors and how they transform in 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ie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For the lack of previous research,this paper uses the self-efficacy theory and the self-perception theory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multi-path mechanism that searchers enhance self-efficacy and internal motivation,and then increase knowledge contribution.[Method/Process]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208 valid data,and 11 competing mediation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by exhaustive method.The data fitting indexes and path coefficients of each model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method.The optimal model was selected and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was tested.[Result/Conclusion]The self-efficacy and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ca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eeking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But the independent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s doubtable,the independent mediating role of internal motivation is significant,and the composi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internal motivation has a serial mediating effect.

Key words:knowledge Searcher;knowledge contributor;self-efficacy;internal motivation;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知識型在線社區(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簡稱OKC)如綜合性的“知乎”“果殼”以及專業性的“經管之家”“CSDN”“丁香園”等,能支持地理位置分散但志趣相投的用戶在網絡空間進行知識交流與分享,成為新興的知識源[1]。

鑒于OKC中80%用戶是知識搜尋者,僅20%用戶是知識貢獻者這一事實[2],為確保OKC的成功與持續發展,大量研究者從技術因素[3-4]、社會因素[5-6]、個體因素[7-9]入手,尋找增進知識貢獻的前因,這與為數不多的知識搜尋研究形成了鮮明對比[10-11]。實證研究分裂為兩大陣營,仿佛知識搜尋者與知識貢獻者毫無關系。

僅少數研究者如Chen C J等注意到“某一用戶可能在不同時間分別承擔搜尋者或貢獻者角色”,換言之,搜尋行為與貢獻行為密切相關,可能同屬于一個用戶[12]。有學者進一步明確指出,知識搜尋者可以轉變為知識貢獻者。如Yan Y等以內在動機為中介變量、李力等以內在狀態為中介變量,從動機視角考察了搜尋者“愿不愿意”轉變為貢獻者[13-14];趙欣等則以知識水平為中介變量,從能力視角考察了搜尋者“能不能夠”轉變為貢獻者[15]。然而,從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整合技術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等經典的行為前因模型來看[16-18],當前有關知識搜尋者轉變為知識貢獻者的中介路徑研究未能將動機視角與能力視角整合,存在片面性,留下了兩個亟待破解的理論問題:其一,動機因素、能力因素能否同時發揮中介作用?何者作用更大?其二,動機因素、能力因素是否具有鏈式中介作用?何者發揮先導作用?

針對前人研究不足,本文引入自我效能感和內部動機兩類中介變量,將能力與動機視角進行整合,以全面考察知識型在線社區中搜尋者轉變為貢獻者的路徑機制,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比較競爭模型優劣,檢驗理論假設。

1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本文根據自我效能感來源理論與調節理論,構建“搜尋者—自我效能感—貢獻者”邏輯鏈條;根據自我感知理論與動機理論,構建“搜尋者—內部動機—貢獻者”邏輯鏈條;根據目標理論,構建“搜尋者—自我效能感—內部動機—貢獻者”邏輯鏈條,提出中介作用假設。

1.1知識搜尋行為、自我效能感與知識貢獻行為

A·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有4種來源,即親歷學習、觀察學習、言語說服、情感激起[19];相比于Thorndike主張的親歷性試錯學習,A·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個體學習的主要形式,其適用性更廣[19]。通過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過程,個體能夠觀察和模仿榜樣,基于替代經驗提升自己的效能信念,相信自己擁有實施相應行為的能力。進一步,自我效能感通過認知過程、選擇過程、情感過程調節個體行為,高效能感個體通過認知預演為后續行為提供指導,傾向于做出有挑戰性的行為選擇,能有效管控不良情緒對行為的影響[20]。

OKC情境中,知識搜尋者可以通過對知識貢獻者的觀察學習來提升自我效能感,即面向知識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具體來看,搜尋者在OKC中使用關鍵詞檢索已有的帖子,或者提出新的問題向社區求助;相應的,貢獻者在OKC中上傳資料、回答問題。搜尋者篩選帖子,比較不同答案的過程,同時也是搜尋與定位貢獻者的過程,若某位貢獻者的資料或者回答恰能滿足搜尋者的工作需要,則搜尋者將更多的關注投向這位貢獻者,換言之,將其視為觀察學習的現實榜樣(Concrete Example)。接著,搜尋者會從榜樣視角即貢獻者視角來重建事件信息,將知識貢獻過程分解為理解問題、選擇切入點、闡明觀點、提供數據或案例進行論述等環節,并對此進行積極記憶,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概念榜樣(Concept Example)。繼而,以自己作為假想的行為主體,在腦海中再現知識貢獻具體過程——若在OKC中遇到自己擅長的問題或者求助,將如何分析問題、如何組織內容。在假想中,不斷將自己與榜樣進行對照,以概念榜樣為標準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與概念榜樣完全一致。至此,搜尋者相信自己可以綜合利用以往所學知識及實踐中所得經驗,通過知識編碼,在OKC中貢獻知識,即面向知識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當時機成熟,搜尋者就會在社區中進行新的行為示范即貢獻知識。簡言之,搜尋行為有助于定位榜樣,搜尋行為越多則具體榜樣越多、概念榜樣越完善,用戶的對比與修正就越精準,因而面向知識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另外,OKC中搜尋者與貢獻者間存在多種形式的互動,當搜尋者的提問角度得到貢獻者肯定時,搜尋者得到正面反饋,將體驗積極情緒。根據A·班杜拉的研究,愉悅心情亦能幫助搜尋者增強自我效能感[19]。

當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時,搜尋者就轉變為一個潛在貢獻者。高自我效能通過認知、選擇和情感機制促成知識貢獻行為。其一,高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將更多精力用在知識貢獻的預演上,積極想象自己像其他貢獻者一樣進行編碼、分享知識;低效能感用戶沒有或者很少有事前的認知預演,這將導致對知識貢獻行為的認知不足,進而降低知識貢獻行為的有效性或頻率。其二,在OKC社區中,相對于知識搜尋行為,知識貢獻行為的挑戰性更高。高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對自身能力有著充分自信,會選擇此項挑戰,在OKC中進行知識貢獻;低效能感用戶則會避開超越其能力的知識分享活動。其三,OKC用戶來自五湖四海,社區中的制度性約束較弱,溝通討論中難免出現諸如言語攻擊的負面事件[21],給用戶帶來負面情緒。具有高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能夠改善和調節不良情緒,使知識共享免受影響;低效能感用戶則更易受負面情緒的影響。簡言之,相對于低自我效能感用戶,高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有著充分的認知準備,敢于接受挑戰,能夠排除不利影響,實施知識貢獻行為。Yilmaz R在有關網絡學習社區大學生知識共享行為的研究中,基于316份大學生問卷數據,發現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對知識共享行為有正向影響[22]。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

H1:自我效能感在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1.2知識搜尋行為、內部動機與知識貢獻行為

Bem D J提出自我感知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認為可以通過個體外顯行為推斷其態度、情緒和其他內在心理狀態[23]。Bem D J強調行為發生的情景很重要,當被觀察者沒有受到外部限制(如金錢誘惑、人身威脅等)時,其行為是出于本意的,觀察者可據此推斷其心理。觀察并推斷他人內心與觀察并推斷自己內心,實質上是自我與他人的比較,這將觸發自我內心世界的重構。基于此,后續學者將自我感知理論應用于考察個體動機的改變[13,24]。Eccles J S等指出,動機對個體行為的方向和強度有直接影響,動機越強,行為的指向性越強,行為的維持時間也越久[25]。

OKC情境中,知識搜尋者觀察知識貢獻者的行為并推斷其內心;觀察自己行為并推斷自己心理;在將自己與貢獻者進行比較的過程中觸發內在心理改變,產生要進行知識貢獻的內部動機。具體來看,搜尋者觀察到貢獻者發布信息、上傳資料、回答問題、提供幫助等行為,并發現OKC情景中貢獻者未受任何外界強迫且每次貢獻可能獲得的外部激勵微乎其微,根據自我知覺理論可以推斷貢獻者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進行編碼、分享知識是出于內部動機,即貢獻知識可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搜尋者觀察并推斷自己,瀏覽信息、下載資料、提問求助等行為主要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顯然出于外部動機。搜尋者觀察和推斷貢獻者的心理,是以自己為參照物來進行的——“我搜尋知識是有實際好處的,但貢獻者有什么實際好處呢?”,故可稱之為以己度人;搜尋者觀察和推斷自己的心理,是以他人為參照物來進行的——“貢獻者體驗到了成就感,而我能體驗到這種愉悅么?”,故可稱之為以人度己。在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的過程中,搜尋者將自己的行為動機與貢獻者的行為動機進行比較,發現了差異——自己從未體驗過貢獻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內在滿足,這一發現將觸發搜尋者的內在心理變化。正如Melone N P所指出的,若結合外部情景線索來判斷行為是真實有效的,則IS用戶的態度改變就可能發生[24]。在OKC情境中,搜尋者在推斷和比較之后產生了新的需求,想要體驗回答問題后的成就感、幫助他人后的愉悅感,即有了進行知識貢獻的內部動機。簡言之,搜尋行為有助于觀察和推斷,搜尋行為越多則通過推斷和比較觸發內心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搜尋者希望體驗成就感的需求越強烈,內部動機就越高。

當想要進行知識貢獻的動機產生時,搜尋者就轉變成為一個潛在貢獻者。成就感需求促使其在合適時機發布信息、上傳資料、回答問題、提供幫助等,在OKC中貢獻知識,以獲得內在需求的滿足。Pi S M等研究發現,用戶獲得的成就感越高,則對知識貢獻的態度越積極[26]。高內部動機使潛在貢獻者愿意承擔風險損失,愿意克服重重阻礙,實施知識貢獻行為。其一,由于在社區貢獻知識可以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潛在貢獻者愿意承擔因貢獻知識而造成的權力損失(Loss of Knowledge Power)。Gray P H指出,知識是權力的源泉,將知識與他人共享則可能喪失自身所擁有的權力[27]。同理,在OKC社區中貢獻知識,潛在貢獻者亦要面對知識權力損失,專有知識被更多人知曉,則專業領域的獨特優勢將受到威脅。盡管有研究表明,在實體組織中共享知識所導致的權力損失更為直接[28],但是在知識型在線社區中貢獻知識,影響范圍更廣,潛在損失會更大。對于具有較強內部動機的潛在貢獻者而言,他們更渴望體驗成就感和助人為樂的愉悅感,因而愿意承擔這種知識權力損失。其二,由于在社區貢獻知識可以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潛在貢獻者愿意付出知識編碼成本(Codification Effort)。貢獻知識并不能一蹴而就,用戶需要結合問題情景和社區規則進行編碼。具有較強內部動機的潛在貢獻者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完成知識編碼。反之,內部動機較弱的用戶可能擔心知識權力損失或者不愿意付出編碼成本,因而放棄知識貢獻行為。王士紅在研究中亦發現,員工會權衡知識共享的利益得失,為了某一需求的滿足愿意承擔損失,選擇知識共享[28];這與本文的邏輯一致。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

H2:內部動機在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1.3知識搜尋行為、自我效能感、內部動機與知識貢獻行為A·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在個體的自我調節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目標設定有積極而直接的影響,高自我效能感個體會設定比低自我效能感個體更高的目標[29-30]。目標具有與動機等效的定向功能[31]和激勵功能[32],換言之,高自我效能感將導致高動機。

在OKC的知識交流中,知識搜尋者通過對榜樣——知識貢獻者的模仿學習,提升了面向知識貢獻自我效能感,轉變為潛在貢獻者;進一步,高自我效能感提升了潛在貢獻者的目標設定,進而增強了其進行知識貢獻的內部動機。Kenichi A等提出的元認知經驗理論(Metacognitive Experiences Theory)認為[33],元認知經驗在自我效能感與目標設定關系中起中介作用。潛在貢獻者對在OKC知識貢獻這一任務進行困難感(Feeling of Difficulty)判斷、正確性估計(Estimate of Correctness)、控制相關估計(Estimate of Control)。OKC情境中,高自我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對知識貢獻的難易度感知是較容易或不困難;高自我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預估自己能夠正確完成知識貢獻相關的上傳資料、回答問題等任務;高自我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預估自己具備進行知識貢獻所需的知識、經驗和時間精力等資源?;谏鲜龇治鼋Y果,高自我效能感的潛在貢獻者會設定高目標,即追求高成就感、高滿足感。從動機角度看,目標設置為成就感等內部刺激時,個體具備內部動機[34]。簡言之,當潛在貢獻者自我效能感較高時,他認為自己能夠在社區中貢獻知識以收獲成就感,會設定較高目標,擁有較強內部動機,甘愿承擔損失、花費成本,在OKC共享知識。反之,當用戶自我效能感較低時,動機較弱,不愿意冒風險、付出成本來貢獻知識。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設3:

H3:自我效能感和內部動機在知識搜尋行為和知識貢獻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樣本

為提升外部效度,本研究面向經管專業、計算機專業的知識社區用戶發放問卷。初始調查樣本共有219人,剔除無效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08份。為增強內部效度,本研究確保被調查者教育程度均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此類人群屬于專業人士范疇,是知識型在線社區的主要用戶,即搜尋者、貢獻者和潛在貢獻者。樣本中女性占比為67.8%(標準差為0.47);樣本平均年齡25歲(標準差為1.49),平均網齡11.2年(標準差為3.21),平均社區使用經驗4.22年(標準差為1.64)。

2.2測量工具

調查問卷首先設置開放式問題,請被調查者回憶自己經常參與的知識型在線社區并寫下該社區的名字和自己的ID。采用在MIS Quarterl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上使用的成熟量表,進行雙向翻譯,對所有變量采用7點李克特(Likert)量表法進行測量[12],從“1”表示“非常不同意或非常不符合”到“7”表示“非常同意或非常符合”,贊同或符合程度隨分數增加而逐漸增強。

1)知識搜尋行為的測量遵照Chen C J等的建議[12],將題項設計為“平均每個月,你進行知識搜尋(如瀏覽信息、下載資料、提問、求助)的次數是”,并將行為頻率測量轉化為7點李克特量表值。

2)知識貢獻行為的測量遵照Chen C J等的建議[12],將題項設計為“平均每個月,你進行知識貢獻(如發布信息、上傳資料、回答問題、提供幫助)的次數是”,并將行為頻率測量轉化為7點李克特量表值。

3)面向知識貢獻的自我效能感測量按照A·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綜合Kankanhalli A等、Chen C J等所使用的量表[12,35],編制了3個題項: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我能給壇友們提供有價值的知識;我有專業知識、經驗和洞察力,我可以給壇友們提供有價值的知識;我有能力對壇友的提問做出回答。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38。

4)內部動機采用Wasko M L等編制的成就感量表進行測量[5],此量表曾在MIS Quarterly期刊上使用,共兩個題項:在論壇討論交流,我能獲得成就感;在論壇幫助別人,我會感到快樂。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47。

5)控制變量。本文將性別、年齡、主觀互惠規范、社區使用經驗4個個體差異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用以捕捉OKC用戶的個體差異可能對知識貢獻行為產生的影響。

2.3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

表1列出研究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及變量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無顯著相關關系(r=0.053),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與知識貢獻行為顯著正相關(r=0.321,p<0.01),成就感與知識貢獻行為顯著正相關(r=0.365,p<0.01);知識搜尋行為與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顯著正相關(r=0.203,p<0.01);知識搜尋行為與成就感顯著正相關(r=0.199,p<0.01),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與成就感顯著正相關(r=0.303,p<0.01);上述結果初步支持了研究假設。

2.4驗證性因子分析

鑒于表1中主要變量間相關性較高的情況,為檢驗測量工具的區分效度,特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按照Pearson相關系數大小,首先將成就感與知識貢獻行為二者合并,構建三因子測量模型;其次,將自我效能感與成就感、知識貢獻行為三者合并,構建二因子測量模型;最后,將4個主要變量合并,構建單因子測量模型。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四因子模型的各項擬合度指標均優于其他3種測量模型,顯示本研究的測量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

2.5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鑒于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為查明研究是否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特進行Harman單因素檢驗。在未旋轉的情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4個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解釋問卷所測量變量61.274%的變異,其中第一個主成分解釋了27.891%的變異,低于40%的判斷標準。表3結果顯示本次問卷調查沒有出現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AMOS與SPSS進行數據處理,檢驗自我效能感、內部動機對知識搜尋與知識貢獻關系的中介作用。為全面考察搜尋者轉變為貢獻者的多重路徑機制,本研究采用窮舉法構建11個相互競爭的中介模型,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比較不同模型的數據擬合度指標、路徑系數,選擇與數據適配程度最優的模型。采用拔靴法對最優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如表4所示,按照模型中所包含的中介路徑數量不同、中介變量組合不同,構建11個競爭模型,并依序編號。

3.1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首先,檢驗模型1-1、模型1-2、模型1-3、模型1-4,模型整體擬合度指標如表5所示。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在模型1-1中,知識搜尋行為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205,P<0.05),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244,P<0.001),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在知識搜尋行為和知識貢獻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設1得到支持。

在模型1-2中,知識搜尋行為對成就感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210,P<0.01),成就感對知識貢獻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428,P<0.001),成就感在知識搜尋行為和知識貢獻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設2得到支持。

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表明:在模型1-3中,知識搜尋行為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212,p<0.01),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成就感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386,p<0.001),成就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458,p<0.001),因此,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與成就感在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之間起連續中介作用,假設3得到支持。

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表明:在模型1-4中,知識搜尋行為對成就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248,p<0.001),成就感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432,p<0.001),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255,p<0.001),成就感與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在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之間起連續中介作用,與假設3不一致。

接著,檢驗模型2-1、模型2-2、模型2-3、模型2-4、模型2-5,模型整體擬合度指標如表5所示。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在模型2-1中,知識搜尋行為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b=0.205,P<0.01),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b=0.170,P<0.01);知識搜尋行為對成就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b=0.202,P<0.01),成就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b=0.385,P<0.001),假設1、假設2得到支持。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在模型2-2、模型2-3中,知識搜尋行為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b=0.211,P<0.01;b=0.205,p<0.01),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成就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b=0.365,p<0.001;b=0.353,p<0.001),成就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b=0.368,P<0.001;b=0.455,p<0.001),假設3得到支持;在模型2-2中,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正向影響,結果不顯著,路徑系數為(b=0.122,p>0.05),假設1沒有得到支持;在模型2-3中,知識搜尋行為到成就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142,p<0.05),假設2得到支持。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在模型2-4、模型2-5中,知識搜尋行為對成就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b=0.237,P<0.01;b=0.236,p<0.001),成就感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b=0.351,p<0.001;b=0.472,p<0.001),在模型2-4中,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255,P<0.001),而在假設2-5中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正向影響不顯著;在模型2-4中,知識搜尋行為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122,P<0.05),假設1得到支持;在模型2-5中,成就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372,p<0.001),假設2得到支持。

最后,檢驗模型3-1、模型3-2,模型擬合度指標如表5所示。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在模型3-1中,知識搜尋行為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為(b=0.205,p<0.01;b=0.150,p<0.05),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成就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為(b=0.331,p<0.001),成就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為(b=0.360,p<0.001),假設2、假設3得到支持,而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為(b=0.150,p>0.05),假設1沒有得到支持。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在模型3-2中,知識搜尋行為對成就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為(b=0.203,p<0.01),成就感對知識貢獻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為(b=0.386,p<0.001),假設2得到支持;成就感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標準化路徑系數為(b=0.439,p<0.001),但知識搜尋行為對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同時面向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對知識貢獻行為也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路徑系數為(b=0.116,p>0.05;b=0.127,p>0.05),假設1沒有得到支持。

根據吳明隆的建議[36],本研究在模型擬合度指標中選取:絕對指標有卡方檢驗值、卡方與自由度比率、RMSEA、GFI、SRMR;相對性指標有NFI、IFI、CFI;調整指標有PGFI、PNFI。據此比較各模型的優劣,如表5所示。在絕對指標中,模型3-1、模型3-2,X2/df為2.212,在(1,3)之間,RMSEA為0.077,小于0.08,其指標值優于其他競爭模型;GFI為0.928,大于0.9,僅次于模型1-1、模型1-2,SRMR為0.0920,優于其他競爭模型。

在相對性指標中,NFI為0.829,IFI為0.899,CFI為0.895,僅次于模型1-1。在調整指標中,PGFI、PNFI均大于0.5,符合吳明隆建議的適配標準。綜合各模型擬合度指標進行判斷,模型3-1、模型3-2優于其他競爭模型。

進一步,本研究比較模型3-1、模型3-2的路徑系數。模型3-1中,中介路徑S-E-C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3-2中,兩條路徑S-E-C,S-A-E-C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需要特別說明的是,S-E-A-C與S-A-E-C為理論上直接互斥的中介路徑假設,基于模型3-1與模型3-2的路徑系數比較,并結合次優模型2-3與模型2-5的路徑系數比較結果,可判斷中介路徑S-E-A-C成立,而中介路徑S-A-E-C不成立。因此,模型3-1為最優模型。

3.2拔靴法檢驗

利用拔靴法檢驗模型3-1,運行SPSS的Process插件,在208份有效樣本中重復抽取5 000次,將Model Number設置為6。按照溫忠麟等、陳瑞等建議[37-38],以95%的置信區間內不包含0為中介效應成立的判斷標準。結果顯示,偏差校正95%置信區間為[0.251,0.1481]不包含0,模型總中介效應的大小為0.084,標準誤差為0.0315,模型3-1成立。拔靴法檢驗結果表明,由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得出的實證結果具有穩健性。

4討論與結論

主要基于最優模型3-1,并參考其他10個競爭模型的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對假設成立與否討論如下:

假設1未得到最優模型3-1支持;在涉及假設1的其他5個模型中,假設1得到模型1-1、模型2-1的支持,未得到模型2-2、模型2-4、模型3-2的支持。本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感對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關系的中介作用存疑。當搜尋者通過觀察學習提升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有能力貢獻知識、可以成為貢獻者時,并不必然導致其轉變為貢獻者。“我能貢獻”與“我做出貢獻”之間可能存在著其他影響因素,結合假設2、假設3得到驗證的情況來看,本研究認為,有能力的潛在貢獻者在具備了動機之后才能順利轉變為貢獻者,這與A·班杜拉所主張的效能期望通過影響結果期望進而影響行為的觀點是一致的[39]。

假設2得到最優模型3-1支持;在涉及假設2的其他5個模型中,假設2得到模型1-2、模型2-1、模型2-3、模型2-5、模型3-2即全部5個模型的支持。本研究認為,內部動機在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

假設3得到最優模型3-1支持;在涉及假設3的其他3個模型中,假設3得到模型1-3、模型2-2、模型2-3即全部3個模型的支持。本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感與內部動機在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基于實證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其一,本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內部動機在搜尋行為與貢獻行為間發揮多重中介效應。搜尋者在知識搜尋過程中通過推斷貢獻者的動機,觸發自己的成就感需求,進而增進知識貢獻行為;搜尋者通過對貢獻者進行觀察學習,提升自我效能,進而設定高目標,提升內部動機,最終增進知識貢獻。與Lin M J J等對自我效能感研究、Pi S M等對內部動機研究等知識貢獻行為的前因研究不同[26,40],本文從搜尋行為入手考察知識貢獻的前因,不僅對“我愿貢獻”“我能貢獻”等傳統前因變量加以實證檢驗,而且繼續向前探索,考察前因變量的前因——即知識搜尋行為,深化了有關知識貢獻前因的研究。

其二,本研究發現,內部動機對搜尋行為與貢獻行為間關系具有獨立的中介作用,而自我效能感的獨立中介作用存疑?;谧顑災P偷穆窂较禂涤嬎憧芍?,自我效能感的獨立中介作用不顯著,內部動機的獨立中介效應為0.0462,鏈式中介效應為0.0244。據此,本研究判斷內部動機在知識搜尋行為與知識貢獻行為之間發揮著更大的中介作用。與Yan Y等、趙欣等的單一中介機制研究不同[13,15],本文同時引入兩個中介變量進行比較研究,回答了“在搜尋者轉變為貢獻者的過程中,哪個中介因素作用更大?”的問題。

其三,本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內部動機對知識搜尋與知識貢獻間關系具有鏈式中介作用,且自我效能感發揮先導作用。當搜尋者認為自己具備知識貢獻能力即有較高自我效能感時,會設置較高目標、追求更高成就感,進而更有助于實現知識貢獻;相反,高成就感需求并不是自我效能感的來源,不能提升用戶自我效能感。鑒于前人文獻尚未對知識搜尋與知識貢獻間的鏈式中介展開研究,此發現具有創新性,回答了“在搜尋者轉變為貢獻者的過程中,哪個中介因素先發揮作用?”的問題。

5實踐建議

知識型在線社區中,搜尋者可以通過多條路徑轉變為貢獻者。搜尋者可以通過增強內部動機轉變為貢獻者;搜尋者可以通過先提升自我效能再增強內部動機轉變為貢獻者?;谘芯堪l現,本文提出如下實踐建議:①OKC運營者應從長期視角來考慮如何增加社區知識貢獻這一問題,從搜尋者著手培養貢獻者,將搜尋者轉化為貢獻者;②OKC運營者應重視用戶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設計更多功能,加強搜尋者與貢獻者的互動,凸顯貢獻者形象與做法,為搜尋者提供學習的榜樣;③OKC運營者應重視用戶的內在激勵,引導有知識貢獻能力的搜尋者關注自己的成就感需求,讓內在滿足成為其分享知識的主要動力。

參考文獻

[1]Chen L T,Baird A,Straub D.Why Do Participants Continue to Contribute?Evaluation of Usefulness Voting and Commenting Motivational Affordances Within an 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9,118(12):21-32.

[2]Faraj S,Krogh G,Lakhani K,et al.Collaboration and Value-Crea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EB/OL].http://pubsonline.informs.org/page/isre/calls-for-papers,2014-01-20.

[3]Hung S W,Cheng M J.Are You Ready for Knowledge Sharing?An Empirical Study of Virtual Communities[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3,62(9):8-17.

[4]Schepers J,Wetzels M.A Meta-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Investigating Subjective Norm and Moderation Effect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7,44(1):90-103.

[5]Wasko M L,Faraj S.Why Should I Share?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2005,29(1):35-57.

[6]Chiu C M,Hsu M H,Wang E T 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2(3):1872-1888.

[7]Chang H H,Chuang S S.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10,48(1):9-18.

[8]Fang Y H,Chiu C M.In Justice We Trust:Exploring Knowledge-shar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2):235-246.

[9]Tamilmani K,Rana N P,Dwivedi Y K.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Meta-Analytic Evaluation of UTAUT2[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20,23(5):1-19.

[10]Lai H M,Chen C P,Chang Y F.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eek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Behavio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33(5):522-535.

[11]Tseng F C,Kuo F Y.The Way We Share and Lear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the Professional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5):1043-1053.

[12]Chen C J,Hung S W.To Give or to Receive?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10,47(4):226-236.

[13]Yan Y,Davison R M.Exploring Behavioral Transfer from Knowledge Seeking to Knowledge Contribut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64(6):1144-1157.

[14]李力,張晉朝.虛擬社區用戶持續知識搜尋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雜志,2016,35(8):199-203,138.

[15]趙欣,王倩雯,張長征.從知識搜尋者到知識貢獻者——專業虛擬社區用戶角色轉變的機理研究[J].情報科學,2017,35(10):18-22.

[16]Madden T J,Ellen P S,Ajzen I.A Comparis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2,18(1):3-9.

[17]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8]Venkatesh V,Morris M,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19]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3-228.

[20]Locke E A,Shaw K N,Saari L M,et al.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1969—1980[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1,90(1):125-152.

[21]龐彩云,劉麗萍.虛擬社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研究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13,(9):48-50.

[22]Yimaz R.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s in E-learning Community:Exploring the Role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Sense of Communi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3:373-382.

[23]Bem D J.Self-perception Theory[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72,6:1-99.

[24]Melone N P.A 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the User-Satisfaction Construct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Management Science,1990,36(1):76-91.

[25]Eccles J S,Wigfield A.Motivational Belief,Values,and Goal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109-132.

[26]Pi S M,Chou C H,Liao H L.A Study of Facebook Groups Members Knowledge Shar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5):1971-1979.

[27]Gray P H.The Impact of Knowledge Repositories on Power and Control in the Workplac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ople,2001,14(4):368-384.

[28]王士紅.組織動機感知、損失感知及知識共享意愿[J].科研管理,2012,33(1):56-63.

[29]Locke E A,Frederick E,Lee C,et al.Effect of Self-efficacy,Goals,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2):241-251.

[30]Zimmerman B J,Bandura A.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4,31(4):845-862.

[31]Locke E A,Latham G P.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A 35-year Odysse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2,57(9):705-717.

[32]Zimmerman B J.Chapter 2-Attaining Self-Regulation: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M].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Elsevier Inc,2000.

[33]Kenichi A,Hirotsugu Y.Task Performance and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s in Problem-solving[J].Psychological Reports,2004,94(2):715-722.

[34]Ryan R M,Deci E L.Brick By Brick:The Origins,Development,and Futur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Advances in Motivation Science,2019,6:111-156.

[35]Kankanhalli A,Tan B C Y,Wei K K.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5,29(1):113-143.

[36]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50-65.

[37]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38]陳瑞,鄭毓煌,劉文靜.中介效應分析:原理,程序,Bootstrap方法及其應用[J].營銷科學學報,2013,9(4):120-135.

[39]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7-35.

[40]Lin M J J,Hung S W,Chen C J.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4):929-939.

(責任編輯:郭沫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污视频|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9999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午夜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主播| 综合五月天网|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18| 67194亚洲无码|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专区|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午夜视频日本|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最黄视频|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第一视频区| 久久视精品| 久久黄色一级片|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黄网在线| 色婷婷狠狠干| 久久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国产免费网址|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1精品牛牛|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亚洲视频影院|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jizzjizz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re精彩视频| 亚洲无码37.|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91原创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精品国产网站|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