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發改委
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對寧波提出的新期望、新要求,是寧波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寧波市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21—2025年)》已出臺,重點部署十二大行動105項任務,助力寧波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當前全球海洋產業發展格局加快調整,創新驅動成為海洋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成為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綠色低碳環保成為海洋產業發展新的主題,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成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正是寧波順應全球海洋經濟發展大勢,積極服務和融入海洋強國建設大局的重要之舉。
立足寧波優勢,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要求,新時代寧波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應重點把握三大要求。一是更加凸顯海洋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充分挖掘海洋作為城市發展的最大空間和潛力。與之前“以港興市”戰略一脈相承,新時代寧波發展需要“依海興市”,真正從港口樞紐走向海洋城市。二是全面提升海洋開放鏈接和資源配置能力。海洋的最大優勢在于開放鏈接,海洋城市的最大功能在于資源配置。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重要的途徑和抓手就是全面提升海洋開放鏈接和資源配置能力,這也是通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必經之路。三是努力實現新優勢、新格局、新氣派。通過發揮海洋城市綜合優勢,寧波重塑海洋城市產業新優勢,重構海洋城市開放發展新格局,樹立海洋城市品質新氣派。基于以上三大要求,寧波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五中心一城市”的功能定位由此形成,即港口航運中心、海洋經濟中心、海洋科創中心、海洋金融中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和濱海宜居城市。同時,圍繞“五中心一城市”的功能定位,寧波將聚焦重點領域,實施十二大行動任務。
聚焦港航樞紐功能發展構建航運金融體系
從發展歷程來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擁有發達的港航物流服務網絡體系。例如,香港是國際港航物流樞紐城市,倫敦是國際航運中心城市。借助港口區位優勢,這些城市的定位從最初以“港口與物流”為核心的國際海洋功能中心,向以航運金融服務體系為核心的高端航運服務業升級發展。港口樞紐和港航服務已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兩個重要特征維度。
下一步,寧波將充分發揮港口優勢,聚焦港航物流發展提升,著力推進世界一流強港建設和航運金融中心建設兩大行動。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造寧波港域穿山、梅山、北侖(大榭)3個千萬標箱級港區。構建海陸雙向大通道,加快金甬、甬舟等集疏運通道建設,爭取集裝箱海鐵聯運量超過170萬標箱。提升戰略資源配置能力,拓展外輪保稅燃料加注、LNG加注等業務,打造東北亞燃料油加注中心。打造國際航運中轉樞紐,推動北侖—穿山—梅山聯動,增強中轉集拼功能。提升航運服務中心能級,積極引進國際航運區域性總部機構,力爭東部新城集聚區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培育高端航運金融服務業,鼓勵開展船舶融資租賃、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開發、海上責任保險等航運金融衍生業務,探索研究海洋綠色金融,力爭國際航運中心綜合發展水平進入全球前8位。提升國際海事服務能級,創新海事糾紛解決機制,深化“港口國—船旗國”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海事標準。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探索以人民幣自由為基礎的新型離岸國際貿易合作關系,打造能源貿易國際結算中心。
聚焦海洋科創能力提升搭建創新發展高地
傳統海洋城市主要依靠海權控制驅動,新時代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依靠海洋科技創新驅動。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依靠海洋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投資,不斷增強海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下一步,寧波將進一步補齊科技創新短板,聚焦海洋科創能力提升,著力推進海洋科研機構引培、海洋關鍵技術攻堅兩大行動。打造涉海科研平臺體系,加快甬江實驗室建設,支持寧波海洋研究院、中電科海研院等涉海研究機構建設,引導東方電纜等龍頭企業搭建行業創新平臺,爭創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家涉海國家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培育涉海專業人才隊伍,支持高校院所涉海學科專業建設,積極引進和培養海洋專業人才,力爭建成8個全國一流涉海專業學科。實施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工程,建立涉海產業技術攻關“揭榜制”,力爭實現50項以上關鍵技術攻關。推進涉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軍民聯合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力爭建成4個以上涉海創新孵化平臺。
聚焦海洋產業做大做強助推海洋經濟發展
從港口物流向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拓展,全面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內容。上海、新加坡等國內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利用國際航運服務網絡體系,建設臨港產業帶,推進國際貿易發展,形成世界一流的海洋產業集聚區和國際貿易中心,具有顯著的灣區經濟形態。
下一步,寧波將強化產業鏈引領作用,聚焦海洋產業做大做強,著力推進現代海洋產業提升、產業項目招大育強兩大行動。打造“1+4+5”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以打造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為龍頭,做強港航物流、海工裝備、海洋文旅、現代漁業四大支柱型產業,培育海洋新材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臨海航空航天、海洋新能源五大特色型海洋產業。招引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統一規劃各地海洋主導產業,梳理一批海洋產業項目重點承載平臺,制定全市海洋產業投資地圖,力爭每年謀劃儲備海洋產業重大項目35個左右,落地10億元以上的海洋產業重大項目25個左右,實現投資500億元左右。建立涉海企業培育梯隊,積極培育涉海“大優強”企業,爭取涉海上市公司突破8家。建立涉海單項冠軍培育計劃清單,形成100家涉海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企業。謀劃組建寧波海洋產業集團(暫名),負責海洋岸線、海域、海島資源收儲開發,承擔涉海園區、總部經濟平臺建設運營,開展海洋優質項目投資和高端企業招引合作。D50C5FCD-961F-4E80-A689-35F2419DADFD
聚焦國內國外開放合作彰顯海洋文化魅力
海洋是各國彼此聯通的紐帶,海洋經濟發達的區域擁有高度的開放性,以促進區域間的開放合作。同時,高度的開放性造就了海洋文化(活動)獨特標識,以彰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獨特魅力。知名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度重視海洋文化導入與宣傳。
下一步,寧波將進一步促進藍色發展合作交流,聚焦國內外開放合作,著力推進海洋開放合作升級、陸海區域發展協同、海洋文化交流繁榮三大行動。提升國際經貿開放合作水平,推進寧波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力爭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萬億元。提升口岸開放國際化水平,力爭水運口岸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至24小時、2小時。拓展藍色伙伴關系,力爭國際海洋友好城市數達10個。加快與上海海洋中心城市合作發展,深化甬舟、甬紹、甬臺一體化發展,提升寧波海洋中心城市輻射能級。搭建海洋文化交流平臺,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聯盟行動,推進河海博物館、象山海影城等一批海洋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爭創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東海基地。提升海上運動賽事品牌效應,積極承辦世界級、國家級水上運動賽事,力爭五年累計舉辦30場國際體育賽事。高水平舉辦國際展會活動,重點辦好中國(寧波)海洋經濟博覽會,爭取國際國內高端會議、涉海機構來甬舉辦和落戶,力爭五年累計舉辦200場國際性會展項目。
聚焦海洋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宜居優美環境
宜居宜業的美麗濱海環境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礎條件和顯著特征。通過有效的城市治理,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智慧治理、濱海城鎮格局優化等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是建設宜居優美濱海城市的保障。國內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擁有全球知名的海洋風景線,并積極構建人海和諧新格局。
下一步,寧波將持續優化城市近海親海空間,聚焦海洋城市治理水平,著力推進藍色美麗家園建設、數字海洋綜合治理、海洋城市品質提升三大行動。打造“水清岸綠”的海洋生態環境,推進入海河流總氮總磷控制,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和濱海岸(灘)的垃圾綜合防治。實施海岸帶空間綜合治理,強化海岸帶規劃管控,加快歷史圍填海處置利用,實施“海塘安瀾”建設工程,力爭“海塘安瀾”工程開工建設210公里。強化沿海生態廊道建設,推進“美麗海灣”和生態海岸帶建設,加快梅山國家級“美麗海灣”示范樣本和寧波前灣新區生態海岸帶先行示范段建設。提升智慧化監管能力,增強對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災害監測,海事船舶交通組織,涉海違法活動預警服務等能力。探索建立藍色碳匯數字管理機制,開展海洋碳儲量和碳匯能力調查評估,搭建海洋碳匯數字化監測平臺,爭取建立藍色碳匯數字化交易市場。提升城市“親海”氛圍,建設一批具有“海派”風格的公共設施、地標建筑,布局城市游艇精品線路,打造“貫穿南北”的濱海風景廊道。塑造“國際范”城市環境,推進公共交通、城市道路、文旅場所等雙語標識系統建設,完善對境外人員的旅居行、法律援助等服務,力爭外籍常住人口數達1萬人。
責任編輯:姚穎超D50C5FCD-961F-4E80-A689-35F2419DAD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