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權政 趙綏生 付奮奎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大判斷和命題,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中再次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預測了共產主義文明形態基本特征,認為社會主義屬于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屬于同一文明形態范疇。中國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中國文明新形態具有十個方面基本特征。
關鍵詞: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基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2)02-0005-06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大判斷和命題:“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全新判斷和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再次指出“黨的百年奮斗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2]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何以能夠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有何意義?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這成為當前理論界亟需研究的新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演進
在社會歷史學視野中,文明與文化是有著相同內涵和外延的范疇,廣義文明的基本內涵是:人類創造的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風俗的等一切成果的總和。文明即文化,文化即人化,人化即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有別于自然形成的成果,它是人類特有的積極的、創造性的生存方式。人類文明形態則是指建立在一定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制度與體制、治理模式以及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和意識形態等多方面要素的總和,它標志著人類一定發展階段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等全方位社會開化與進步程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文明形態是一個新文明形態不斷揚棄舊文明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其演進的動力來自于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是推動文明形態演進的根本性物質力量。歷史上每一種文明形態的性質與特征,取決于生產方式的性質,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3]602在決定文明形態發展性質的生產力因素中,勞動工具具有標志性意義,它構成生產力的“測量器”和“指示器”,由此馬克思主義給出這樣的結論:“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4]
從社會形態的角度來看,人類已經創造和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四種文明形態。從生產方式的角度來看,人類創造和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大文明形態。中國文明新形態標志著一種新型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形成與崛起。在原始文明時代,由于石器生產工具極其落后,原始人類勞動經驗缺乏和技能低下,只能以漁獵為生,食品嚴重匱乏,人類生存時時受到威脅。這種低下的生產力決定了原始氏族成員只能人人平等、共同勞動、團結協作、平均分配,艱難維持種族生存,沒有私有財產占有和階級分化,社會發展極其緩慢。這是原始文明的基本特征。隨著原始社會末期鐵器工具的發明和使用,農業和畜牧業產生,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導致剩余勞動產品出現,剩余勞動產品使私人占有現象隨之不可避免地出現,于是出現了階級分化與對立,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便應運而生,人類由此邁進階級社會,也邁進農業文明形態。“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5]這一文明形態的基本特征是,生產力以手工勞動工具為代表,生產關系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輔之以小商品經濟,政治制度以君主專制統治為特征。這一歷史時期生產力依然十分低下,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力很小。隨著近代蒸汽機時代而引發的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時代。這一文明形態的主要特征,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機器工業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推動社會加速發展,人類具有了改造自然的強大能力。經濟關系上代替自然經濟的是市場經濟時代的全面到來,小農和小手工業者大量破產,淪為出賣勞動力為生的無產者。這是一個資本為王的時代,社會財富迅速兩極分化,資本成為社會真正的統治力量。政治制度以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黨制度為代表。資本的逐利與貪婪本性推動了當今西方世界的現代化,但同時也帶來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全面對抗,也引發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對抗。兩次世界大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模式的弊端,它能夠創造發達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必然給人類世界帶來破壞、沖突及戰爭,這是社會前進過程中必將被揚棄的一種文明形態。正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指出的:“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 [6]
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共產主義文明形態的描繪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預示了工業文明之后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的到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理論上構建的未來人類文明新形態,其社會制度就是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粗線條、框架式地描繪了未來共產主義的文明形態,該文明形態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生產關系方面,揚棄了數千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等進行社會生產。其二,社會生產克服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盲目性,消除了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給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實現了有計劃的生產。其三,由于生產力高度發達,勞動產品極大豐富,全社會實現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每個人的勞動都表現為直接的社會勞動,不再有交換的必要,所以商品和貨幣退出歷史舞臺。其四,勞動不再成為謀生手段,而成為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第一需要。其五,階級對立消亡,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自然消亡,政黨消亡,政治社會終結,鑄劍為犁,社會演變為“自由人的聯合體”。國家將“迄今所奪去的一切力量,歸還給社會肌體”。[7]157其六,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使人類在更多領域實現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其七,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和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八,人類徹底擺脫了動物的生存競爭方式,真正開始人的生活?!皞€體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活條件”。 [7]564共產主義將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再有利益對抗。人類最終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成為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人自身的主人。其九,全人類都得到了解放。人從自然、社會和人自身關系中獲得解放而實現了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每個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8]3B56C44C-D198-4055-B319-0D04E336F1A3
由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社會主義視為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它同屬于共產主義文明形態,所以他們并不認為社會主義會形成一個獨立的文明形態。他們只是簡略地指出這一過渡階段有別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幾個特征:其一,為了鞏固新生社會主義政權,保證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完善,在這一階段國家依然會存在,這將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后一個國家形式。其二,這個階段的國家將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其三,由于社會產品還達不到充分涌流的程度,所以個人消費品將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社會成員之間表面平等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這樣的“資產階級法權”依然存在。
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一)這是以全人類解放和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最終價值目標的文明形態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預測的未來社會,將最終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和貧富對立,實現全人類解放。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無產階級的解放,而是全人類的解放?!肮伯a主義不是一種單純的工人階級的黨派性學說,而是一種最終目的在于把連同資本家在內的整個社會從現存關系的狹小范圍中解放出來的理論?!盵9]共產主義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社會最高價值準則和本質特征?!按婺谴嬖谥A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0]53人類在追求自由與解放的道路上艱難跋涉了數千年,經過了原始文明與農業文明時代“人的依賴”階段,到工業文明時代“物的依賴”階段,到共產主義才到達了“人的自由發展”階段。全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最高社會理想,這種博大胸襟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最高境界。這一崇高價值目標決定了共產主義文明形態從它一登場就超越了歷史上一切文明形態,站在人類道義的制高點上。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作為共產主義文明的雛形形態,秉承了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目標,在社會主義階段雖然還難以完全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但是它在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追求過程中,不斷推進人的現代化,不斷在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著物質條件。
(二)這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文明形態
任何文明形態的道義高度,取決于這種文明形態所秉持的社會最高價值觀準則。習近平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資本主義秉持資本為王、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價值準則,決定了它必定極力維護少數有產階級利益,這個社會必然是經濟貧富對立、階級嚴重撕裂的社會,無法實現人類不同利益的和解。盡管它高舉“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的大旗,但是這樣的社會中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自由、平等、博愛和人權。中國文明新形態秉持的社會精神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價值觀體系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規定了這個社會所信奉的價值準則和追求目標。在社會主義文明形態里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高度統一,政府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努力維護、實現人民群眾的各種利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準則。中國文明新形態以這種先進價值觀為精神引領,體現了社會價值追求的正義性和崇高性,決定了它必然超越以往文明形態而聳立于人類精神道義高地。
(三)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并不斷推進共同富裕為階段性目標的文明形態
人類步入階級社會以來,社會關系都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這就決定了以往這些文明形態的本質特征就是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政治不過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而已,在這樣的文明形態里,國家的性質必然是維護經濟上占支配地位的富人階級的利益,少數人的享樂建立在多數人苦難之上,少數人的自由建立在多數人不自由之上,少數人的發展以剝奪多數人發展機會為代價。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確立起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以人民為本的制度體系使得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具有以往任何文明形態無法比擬的制度優勢。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我們執政黨的初心和使命。社會主義制度超越了幾千年來貧富分化對立的積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追求目標,把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相結合,力求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在國家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凸顯了發展的人民性與正義性。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之戰,歷史性地解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地方、一個民族都不掉隊的目的,充分彰顯了這種文明形態的制度優越性。
(四)這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文明形態
決定人類文明形態性質的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衡量一種文明形態優劣的重要標準是經濟效率,即它推動生產力的效應大小。經濟基礎集中反映著一定文明形態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與經濟模式,構成文明形態的重要內容。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形態的經濟基礎,這種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關系導致了這些文明形態的種種弊端,制約著這些文明形態的道義高度。共產主義文明形態揚棄私有制,生產方式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從而為全新的社會關系、社會制度構建奠定了基礎。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起來后,我們曾經嘗試建立單一公有制,但是事實證明這種單一公有制經濟模式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生產力低下的具體國情。在改革開放中我們把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中國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國情出發,創造性地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極大地釋放了社會生產力,成為中國改革成功、經濟快速崛起的秘訣及中國經濟模式的亮點之一,構成中國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特征。
(五)這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文明形態
經濟模式從屬于經濟基礎,是構成文明形態的核心要素。中國文明新形態在經濟模式方面的一大特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業文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工業文明是全面的商品經濟模式。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將把商品經濟發展到最高峰,進入共產主義文明形態,人類將揚棄商品經濟而回歸產品經濟,屆時社會產品將極大豐富,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所有生產者的勞動不再具有私人勞動的性質,而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商品交換失去必要性,商品、貨幣將退出歷史舞臺。原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在早期探索中簡單照搬馬克思主義理論,極力否定商品經濟的存在,排斥市場機制,事實證明這樣做根本不符合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國情。中國在改革實踐中,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把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把“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內在結合起來,創造出了富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中國速度、中國奇跡,成為中國經濟模式的成功秘訣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構成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的鮮明特征。3B56C44C-D198-4055-B319-0D04E336F1A3
(六)這是以和諧社會為本質屬性的文明形態
和諧社會是人類自古以來孜孜以求的理想,但是在以往的文明形態里,和諧社會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美好愿望。馬克思曾經指出,歷史上的文明形態都是以對抗為基礎的。原始文明的“和諧”狀態只是人類生產能力低下的無奈選擇。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血與火的階級對抗與斗爭歷史。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預測,在未來“自由人的聯合體”里,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將消除階級之間、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富保證每個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第一次成了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人自身的主人,社會實現了高度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秉承共產主義和諧社會理念,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重大命題,明確提出和諧社會的追求目標: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在社會主義具有客觀必然性,社會主義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前提,以公有制為主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條件,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的執政理念使我們得以凝聚起中華民族的磅礴偉力,是我們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七)這是五大文明“五位一體”整體推進的文明形態
社會片面或者不均衡發展是以往人類文明形態的共同特點和普遍特征。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原始文明形態人類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生存斗爭,還沒有形成追求文明進步的自覺。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已經開始嘗試進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探索,但它更多局限于統治階級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的需要,“禮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史的創造主體難以共享文明進步成果。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機器工業強大生產力的推動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都有了長足發展,也惠及到更廣泛的社會階級和階層,但建立在“資本為王”之上的文明進步,主要受益者是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受資本邏輯的支配,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人權道德等價值體系注定是虛偽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汲取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的成果,超越資本主導的邏輯,確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崇高目標,秉持人民創造、人民共享的執政理念,注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大文明協調發展、“五位一體”整體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克服了以往文明形態的片面性和不均衡性,構成中國文明新形態優越性的一大顯著特征。
(八)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形態
任何一種先進的文明形態的形成,一定意味著它破解了以往文明形態的發展困局。中國文明新形態的先進性與合理性就在于它推動人類向生態文明模式的轉型。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中,人與自然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人類處處受自然的制約,人類敬畏自然。進入工業文明時代,機器工業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人類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雄心與能量空前膨脹,人類由敬畏自然轉向藐視自然,隨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掠奪自然。在資本貪婪本性支配下,無限制地追逐利潤導致人類對資源無止境地掠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極度惡化,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文明形態的發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超越資本邏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凸顯了中國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模式的優越性。
(九)這是建立在和平發展道路之上的文明形態
國強必霸曾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鐵律,也成為不同人類文明沖突的根源。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是建立在“霸權邏輯”基礎之上,對國內民眾掠奪、對外行殖民擴張之路。“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10]34在今天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雖然赤裸裸的掠奪手段不多見了,但是不平等交易、強權政治依然不斷加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為奮斗目標,不謀求世界霸權,始終把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把為人民謀幸福與推動人類進步統一起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超越了“國強必霸”邏輯,超越了“修昔底德陷阱”,走的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開放包容與和平發展構成中國文明新形態的顯著特征。
(十)這是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形態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就提出了人類同舟共濟的大同理想,而現實中的人類數千年來卻深陷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游戲而難以自拔,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成功往往以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失敗為代價,這種狹隘的發展理念導致文明發展模式的畸形與缺陷。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以一個泱泱大國的開闊胸襟和遠見卓識,第一次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主張,為解決人類發展難題、實現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秉持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建構一個更符合雙贏與互惠原則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一個更尊重文明多元性的全球政治新秩序,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把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努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反對零和博弈、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今天中國以自己的長期穩定和快速發展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新機遇,成為世界經濟的強勁引擎,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充分體現了中國發展進步與全人類發展進步相統一的大國胸襟,構成中國文明新形態的顯著特征。四、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社會主義看作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認為社會主義屬于共產主義文明形態的范疇。隨著我們對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認識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理論界認為,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雖然同屬于一個社會形態,但二者又是有著很大區別的兩個社會發展階段。特別是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國情之下搞社會主義建設,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共產主義社會相比較,其差異遠比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預想的大得多。比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會想到,在基本經濟制度方面,中國在總結發展經濟的實踐經驗中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模式,而不是他們所設想的普遍意義上的公有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也沒有預想到,中國成功地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起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預料的那樣,社會主義將逐漸退出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社會主義在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方式、國家機構與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民主政治模式、社會治理、國際環境、文化與意識形態等方面,處處體現出中國特色。在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國搞社會主義,注定了它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社會主義在具體道路、制度和體制等方面有很大差異。那么,在我國這種國情背景之下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的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就不僅完全可能,而且非常必要。構建起這么一種文明新形態,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意味著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達到了高度自覺與自信,意味著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有了更清晰明確的認識與實踐目標。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優化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有利于把頂層設計與“摸石過河”結合起來,以更清晰的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利于“五位一體”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步與發展,逐步創造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物質條件;有利于我們加深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及人類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好地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3B56C44C-D198-4055-B319-0D04E336F1A3
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的探索艱難而曲折。自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以后,早期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教條地照搬經典作家書本理論,最終沒能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反而因“蘇東劇變”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中國共產黨人在開辟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大膽改革開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以世界公認的中國速度、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向全人類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這種文明新形態的活力與魅力,正是共產主義文明形態強大生命力的初步體現。中國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
五、結束語
人類幾千年來一直在面對“人類如何生存、如何發展”這一根本性生存哲學問題。這個問題的要害是要回答,什么是人類更理性、更合理地生存方式。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于它關涉到人類將把自己帶向何處去。唯物史觀認為生產方式最終制約著不同時代人類對這些“生存哲學”難題的回答。各種文明形態的出現,都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人類文明形態的演進標志著人類生存方式的發展變化,每種文明形態都是那個時代人類對“生存哲學”提交的答卷。中國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中國現代化道路偉大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為這一歷史難題提供了截至目前為止最有價值的答案,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也體現了中國對人類命運的使命與擔當。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12]中國文明新形態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3]588中國人民必將在深入推進文明新形態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提供更有價值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14):4-14.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21-11-1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4.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7.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3.
責任編輯:武玲玲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Liu Quanzheng Zhao Suisheng Fu Fenkui
(1.School of Marxism,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Shaanxi Xianyang 712082,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 Shaanxi Xi'an 712046,China)
Abstract:In the important speech celebrat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judgment and proposition of "a new model for human civiliz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mmunique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a new model for human civilization" once again. The founders of Marxism predict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civilization, and believed that socialism belonged to the low-level stage of communism, they were the same kind of civi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model of Chinese socialist civilization was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by Chinese communists, and it was another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new mode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d ten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Xi Jinp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new model for civiliz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3B56C44C-D198-4055-B319-0D04E336F1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