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杰 李建英
摘要: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新經濟理論不斷豐富財經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新財經背景下,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建設必須堅持新財經教材的方向性和時代性,順應新財經教材的新業態。地方院校在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中亟待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提升教材前沿性和實踐性,推進教材質量建設,加強新形態教材建設,強化教材選用管理,實現地方財經院校新財經人才培養和教學需要。
關鍵詞:新財經教材;課程思政;數字教材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2)02-0045-05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經濟社會各領域不斷滲透和融合,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新經濟理論不斷豐富財經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在新財經發展背景下,地方院校迫切需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新理論融入新財經教材中,也就是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融入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體系。
一、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一)堅持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性
教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直接影響著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落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在教材中及時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最新研究進展。2019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高度重視教材建設,落實高校在教材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健全教材管理體制機制,明確教材工作部門。
在新財經背景下,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經驗,探索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1],緊密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新財經人才的要求,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作為新財經教材建設的重要使命,提高新財經教材質量,做到精編細選、精益求精、科學嚴謹,打造地方特色的新財經教材體系,提升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建設的支撐能力。
(二)順應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性
黨中央高度重視教材建設,2017年7月國務院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及教材局,把教材建設管理提到更高的戰略地位,為深化教材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注入了強大動能,教材建設進入新時代。2020年1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目標是,到2022年實現教材管理體制基本健全、體系基本完備、質量顯著提升,開創教材建設新局面。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強調,明確高校主體責任,建立編寫和選用審核制度,打造精品教材,鼓勵高水平學校和專家編寫教材。教育部高教司2022年工作重點提出,開展反映“四新”建設成果以及相關學科急需緊缺教材的新編立項工作。
新財經背景下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必須順應時代需求。新財經教材建設的首要標準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重要使命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核心任務是提高質量[2]。地方院校的新財經教材建設應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專業)特點,對教材的內容要求、途徑方式、學習程度等進行整體設計,實現學段縱向銜接、逐層遞進,學科橫向配合、協同聯動,為各級各類課程教材系統有機融入新思想、新技術、新理論提供科學指導。
(三)順應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深刻變化,課堂教學已充分應用數字化資源,隨著慕課、翻轉課堂、網絡教學的普及,新技術改變了教學的時空界限[3],改變了學習資源的形態,使學習資源具有通達性和可復制性,教學方式的變化必然對教材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慕課、翻轉課堂、網絡課程等推陳出新,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網、超星爾雅等優質課程平臺被大多數院校所采用,依托于網絡技術的課程正站在時代發展的最前沿。
順應時代變化,借助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教材正逐步從傳統紙質向數字新業態進行轉型。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數字教材類型是應用互聯網、二維碼、虛擬現實等技術將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結合使用,將教師—學生—課程—教材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教材成為從教師用來“教”轉向學生用來“學”的媒介和平臺[4]。
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必須順應新業態需求。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財經類專業不斷拔高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復合型財經人才符合新財經的根本特征,這就要求地方院校及時轉變新財經人才培養的知識傳授方式。數字教材建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網絡信息更高效便捷地獲取海量的知識和技能,數字化教材突破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瓶頸,使學生有效率地學,有質量地學。
二、 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教材內容的好壞、水平的優劣,不僅直接關涉教育教學的質量、效果,更是深遠影響到培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強國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的重大問題[5]。地方院校的馬工程重點教材實行國家統一編寫、審核、使用的管理方式;公共基礎課程教材、專業核心課程教材一般以選用教材為主;自編教材主要體現本校學科優勢與特色,或相關學科緊缺教材。因此,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建設的重點在于自編教材,管理的重點在于選用教材。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存在許多亟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教材沒有及時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面推進新時代教材體系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但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在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體系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中國元素和中國底色不夠突出,未能充分反映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國民素質、創新人才的新要求,以致于思政教育與新財經教材“兩張皮”現象較為突出,很難適應“新財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發展需求。少數教材還不同程度存在盲目照搬西方理論體系的現象,世界視野和中國立場的體現不夠,科學技術發展以及優秀文化傳承不夠[6]。925D8FB2-7EDB-4054-8587-9042EDAEFA56
(二)教材前沿性、實踐性不足
高質量的新財經教材要求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相關學科最新進展,以及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對新財經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數字經濟、區塊鏈、低碳經濟、綠色金融等前沿經濟現象和經濟理論層出不窮。但是,地方院校專業教材大多是沿著西方經濟學或管理學的課程框架和邏輯思路編寫并展開教學實踐,試圖用西方的經濟學或管理學理論去解釋中國的經濟與管理現象,由于理論指導實踐時的教條化和中國經濟實踐中的特殊性,存在很多西方理論無法完全解釋的經濟現象,不僅不利于實踐教學,更不利于中國經濟學科的發展[7]。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內容還沒有充分反映新發展理念,一方面,教材內容相對陳舊,前沿性不夠,沒有達到課程應有的知識深度,學生缺乏前沿理論的認知和應用,無法應對前沿問題的處理和解決;另一方面,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編寫團隊教師大多沒有實踐經歷,編寫過程中與學科專業或者產業發展相脫節,實踐性不足,新穎性不夠,缺乏吸引力,難以實現地方院校新財經人才培養和教學需要。
(三)教材建設質量不高
教材是地方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知識落實的前提保障,是教師課堂講授的教學資源,也是學生自學專業知識的基本工具。教材的好壞直接影響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高品質的教材是高質量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地方院校缺乏高水平新財經教材編寫團隊。教材編寫人員大多局限于本校授課教師,編寫人員單一,專業課老師由于教學能力的差異以及對教材與課程、學科、教學內容的關系研究深度不同,在課程意識和課程理論素養方面表現不一,部分編寫者存在知識面匱乏等方面的不足,導致專業教材編寫質量參差不齊。另外,教材編寫缺乏質量管控。教材立項建設把關不嚴,精品意識不強,專業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水平、同質化現象,缺少系統規劃,沒有與學科和專業很好對接,特色創新不足,教材質量難以控制。
(四)新形態教材建設進展緩慢
相對紙質教材而言,新形態數字教材增加了可視性的動態效果和實踐案例,教材內容多元化,數字資源容易更新,便于訪問數字資源庫,使數字教材具有鮮活的表現力和吸引力,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8]。目前,地方院校新財經課程缺乏電子、數字教材等新形態教材,品種太少。新財經教材編寫者在信息技術與專業教材建設的結合上缺乏應對能力,開發技術的復雜和研發成本的高昂使數字教材建設受到限制。地方院校對數字教材的建設及其與社會大眾傳媒相結合的發展趨勢缺乏前瞻性思考[9]。數字教材雖然能支持自主學習和探究,但在課堂上尚未形成一套適用于數字教材的學習模式。需要根據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法[10]。部分已經開展信息化建設的專業教材存在紙質教材與數字教材不配套、網絡教學資源庫更新滯緩滯后等問題,導致新形態教材的利用和開發跟不上教學需求,影響了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的立體化建設。
(五)教材選用及使用管理不規范
財經類專業教材原則上優先選用能夠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教材。目前地方院校“新財經”公共基礎課程教材、專業核心課程的教材選用存在時滯性,教材內容還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與人才培養的需求。教材選用制度不完善:一方面,還沒有搭建起國家統編馬工程重點教材、公共基礎課程教材、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外文原版教材和自編教材選用的原則和辦法,沒有依據課程類別分類選用教材,導致選用的專業教材存在建設滯后、缺乏個性化、內容更新周期緩慢等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教材選用管理工作不規范,任課老師選用的教材大多沒有經過教研室集體研究,各級審批流于形式,導致教材選用隨意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優秀教材的選用。教材低碳循環使用市場機制缺乏。高校每年都會為在校生訂購大量新教材,大學生四年累計書費有不菲支出,但課程結束后教材多被遺棄。由于缺乏規范二手管理平臺和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教材資源浪費。
三、地方財經院校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思政元素融入新財經教材
教材是教學之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是進課堂進頭腦的前提條件。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把專業教材作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促進課程與專業教材一體化建設。立足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的特點,建設課程思政網絡教學資源庫。在專業教材中及時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最新進展。按照“課程思政”的標準,把課程和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大綱和課程教案,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
(二)提升新財經教材前沿性和實踐性
推進新時代新財經教材建設,發揮好教材育人作用,滿足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落實好首屆全國教材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新財經教材的前沿性和實踐性。通過優秀教材引導學生立德成才,堅定“四個自信”。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標推進新財經教材前沿性和實踐性建設,確保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一是鼓勵地方院校新財經專業教師與國內知名高校同行專家相結合、與業界一線實踐團隊相結合形成高質量高水平教材編寫隊伍,圍繞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進行專業教材編寫工作,扎根中國大地,緊跟學術前沿,以優秀教材、精品教材、規劃教材作為示范引領,建設新財經系列教材,提升教材的前沿性。二是培育新財經教材編寫團隊。一方面強化專業課程教師實踐能力,通過到專業領域進行社會培訓、社會單位參觀、短期學習等方式增加實踐閱歷,在實踐中總結理論經驗,在實踐中運用理論。另一方面是把有豐富實踐經驗、專業技能較強的專業人員聘為兼職教師,走進課堂進行實踐性教學,豐富專業理論知識,開闊專業視野。培育好兩種類型的教師后,組建新財經教材編寫團隊,提升教材的實踐性。
(三)推進新財經教材質量建設
一是以精品課為依托,推進教材質量建設。課程是教學組織形式的基本單元。從嚴格意義上講,沒有課程就不存在教材。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課程建設成果的凝結與體現。隨著課程建設而出版的精品教材依托于精品課程,地方院校新財經教材立項也應優先考慮精品課程,新財經教材的建設成果是課程建設中重要的考核指標。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兩者結合起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二是鼓勵精品課教材編寫。地方院校需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教師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鼓勵精品課教師編寫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化、適用性新財經教材,形成教師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專業精品課教材編寫的良好氛圍,以解決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中無適用教材的問題。組織開展精品課教學案例庫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教學案例,豐富精品課教學案例庫資源;鼓勵優秀教師將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強化課堂應用,豐富教學資源。扎根中國大地,緊跟學術前沿,建設特色專業系列新財經教材。三是加強教材質量管理制度化建設。完善地方院校教材分級管理制度,強化黨委對教材工作的責任。完善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教材管理體制,強化管理職責,推進分工落實,守好主陣地,確保高質量。學校成立教材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的教材管理制度建設及教材規劃、編寫、審核、選用等重大問題的決策。各教學單位成立院級教材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審定本單位教材編寫和選用計劃,進行政治把關和質量審核,保證編寫和選用教材質量,組織本單位申報教材建設立項以及教材研究和評價等工作。建立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通過教學檢查、教學督導、同行評價、學生反饋等多種途徑對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跟蹤調查。925D8FB2-7EDB-4054-8587-9042EDAEFA56
(四)加強新形態新財經教材建設
教材與課程緊密結合,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推進,課程即教材,教材即課程,教材依托于課程而存在,新業態型課程產生的形式以教材為藍本。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等國內知名出版社已經從單純出版教材轉向搭建課程平臺、建設優質課程資源,從而促進數字教材的出版。一是地方院校應積極開展基于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平臺的新財經教材建設工作,加強紙質教材與電子教材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教材建設的立體化和多樣化,以適應教學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二是教師應緊密結合一流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利用翻轉課堂、慕課和微課程等教學方式,利用自主學習需求和交互式數字教材的優勢,逐步完善一流課程和精品課的設計和實施方案,引導學生在交互式數字教材學習中找到自主化、個性化學習的路徑和模式[10]。同時,把數字教材與網絡數字學習平臺深度融合,推動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改革,最大程度地加大數字教材應用,構建理想的數字教材教學環境。
(五)強化新財經教材選用管理
推進新財經教材高質量發展,發揮好教材育人作用,關鍵在于落實和強化新財經教材選用管理工作。一是新財經教材選用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地方院校應強化新財經教材選用,加強政治把關,實現全過程管理,擦亮教材建設的鮮明底色。選用新財經教材的內容和價值導向應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以保證選用新財經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和發展性。選用新財經教材要符合學校新財經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充分反映財經類學科領域最新發展,充分發揮教材育人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二是新財經教材的選用要依據課程類別而分類選用。做好國家統編教材統一使用工作,引導支持學校選用高質量教材。全校性的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開設的專業類課程統一選用馬工程重點教材;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核心課程優先選用國家和省級規劃教材、精品教材及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的優秀教材;外文原版教材的選用要嚴格遵守教育部關于學校選用境外教材管理辦法的規定,相關課程可優先選用國內出版社翻譯出版、影印出版的國外優秀教材。三是拓寬教師選用視野。新財經教材管理部門應配合國家大力發展新文科的背景以及本學校的財經類專業設置,為教師教材選用做好服務工作。邀請優質出版社來學校舉辦“精品教材進校園,優質服務到身邊”的教材聯展活動,將最新的財經教材信息展示給教學一線的教師,給他們提供一個與出版社編輯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建立教材樣書架,為教師提供直觀的教材信息。教材樣書架分門別類展示最新的、優秀的教材,方便教師深入了解教材內容,進行對比選擇,避免出現選用的盲目性。搭建信息化平臺,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利用網絡平臺建立教師及出版社的直接聯系,開展內容新、速度快,最貼近學生需求的信息交流,共享電子課件、優秀教學案例等資源。四是教材循環使用,低碳化。推進教材循環使用不僅是綠色低碳經濟理論在高校的具體實踐,也是踐行校園綠色低碳理念的具體表現。教科書循環使用在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國家已是常態化。地方院校搭建校園二手書交易平臺,開展二手圖書的回收與經營,不僅解決了師生的教材流通問題,實現了教材資源充分共享,還可引導師生逐步養成低碳環保意識和行為方式,踐行低碳理念,創建低碳綠色校園。
參考文獻:
[1]安同良.中國經濟學不僅要解釋中國的經濟奇跡,還要指導未來發展[J].教學與研究,2020(7):18-20.
[2]鄭富芝.堅持正確方向 全面提升教材質量[J].人民教育,2017(22):11-13.
[3]張晶晶,郭昕宇.技術賦能:互聯網時代教材數字化出版芻議[J].中國編輯,2021(1):58-61.
[4]雷小青,覃圣云.高校教材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辯證思考[J].社會科學家,2021(11):146-150.
[5]鐵錚.教材建設的“培元”與“提質”[J].北京教育,2021(11):7.
[6]張晉.新時代高校教材建設的發展歷程與時代要求[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8):11-16.
[7]李建軍.構建中國經濟學教材體系非常必要并且可行[J].教學與研究,2020(7):25-27.
[8]李曉鵬.新形態教材出版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出版,2017(5):120-122.
[9]萬明,郭西平,封彥,等.行業高校特色專業教材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1(6):100-103.
[10]陳山漫,李強.高校數字教材建設難題破解與立體化開發[J].中國出版,2019(5):31-35.
責任編輯:李金霞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eaching Material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Yongjie Li Jianying
(1.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ebei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Institute of Economics Stud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ebei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The new economic theory with new technology, new industry, new format and new model as its core constant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eaching material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dhere to the orientation and time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nform to the new format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eaching material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rgently need to incorporate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mprove the frontier and practicali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promote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so as to realize the talent training and teaching need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teaching material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925D8FB2-7EDB-4054-8587-9042EDAEFA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