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律
摘要: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有效路徑,而基于“三位一體”開展信用合作是關鍵一環。研究發現,浙江瑞安通過構建組織機構體系,規范農村合作金融,強化融資產品供給,加強融資擔保增信,加大農業保險扶持,“三位一體”信用合作成效初顯。不過,“三位一體”信用合作還應該進一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農民合作組織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關鍵詞:“三位一體”信用合作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農村金融
*基金項目: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實現小農戶和現代金融有機銜接研究:瑞安案例”(21wsk065)。
“三位一體”是以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為基本構成單位,改造現有各類合作組織和資源利用模式,通過橫向聯合與縱向整合,各類合作組織互融吸納,進而形成合作組織體系,以實現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民有組織的進入市場(仝志輝,2014),其實質在于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多種主體、多種要素、多種功能、多種體制、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破解中國農業“大國小農”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的矛盾(本刊課題組,2018)。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
“三位一體”合作社體系的核心業務是社員之間開展信用合作(徐祥臨,2017),既可以是內部資金互助,也可以是外部融資增信(汪小亞等,2012;薛桂霞等,2013)。通過信用合作將農戶之間的生產合作和供銷合作緊密結合起來,借助農合聯等農民合作組織,架接起小農經濟對接現代農業的橋梁和紐帶(祖建新等,2020)。簡言之,“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有效路徑,而基于“三位一體”開展信用合作是關鍵一環。
作為我國“三位一體”農村合作體系改革的發源地,浙江瑞安“三位一體”信用合作的探索實踐具有典型性。2006年,瑞安率先開展以專業合作為基礎,供銷合作為依托,信用合作為支撐的農村“三位一體”新型合作體系建設,瑞安經驗兩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20年,瑞安申報的探索小農戶和現代金融有機銜接機制入選農業農村部國家級改革試驗任務。近年來,瑞安通過構建組織機構體系,規范農村合作金融,強化融資產品供給,加強融資擔保增信,加大農業保險扶持,“三位一體”信用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因此,本文基于瑞安案例,對“三位一體”信用合作的做法及成效進行分析,指出“三位一體”信用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三位一體”信用合作的建議。
(一)構建組織機構體系
搭建農合聯組織框架。瑞安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構建以農合聯為載體,以農民合作基金和農合聯實業有限公司為兩翼,以為農服務中心、產權服務中心、品牌運營中心和會員服務中心為支柱的組織體系。推進供銷社與農合聯的有機融合,將供銷系統每年凈收益的20%以內資金用于農村“三位一體”新型合作體系建設。農民合作基金用于農合聯涉農產業扶持、為農服務事業。農合聯實業有限公司通過項目運作增進農合聯會員利益、促進資產保值增值。農合聯會員由農民合作社及聯合社、涉農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構成。從調研情況看,瑞安通過搭建“1個縣級農合聯+10個涉農鄉鎮農合聯+N個產業農合聯”的農民合作組織,形成區域農合聯通用性服務與產業農合聯專業性服務相銜接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
重構銀行信用合作體系。農商銀行將合作金融運作從內部分離、區別考核,積極承擔部分政策性支農服務職能,設立信用合作事業部,組織、協調和管理“三位一體”信用合作相關的業務、產品和創新工作。信用合作事業部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五專”運行機制,即專營組織架構體系、專屬產品服務體系、專用風險管理體系、專門管理信息系統、專項激勵考核機制。
(二)規范農村合作金融
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調研發現,瑞安農村資金互助組織主要有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村資金互助會等類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根據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滿足成員足額資金需求。同時,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推進成員有機更新,提高成員活躍度,擴大成員服務覆蓋面。其中,全省規模最大的匯民農村資金互助社成立于2011年1月,由資金使用具有很強互補性的三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為入社社員提供存款、貸款、結算等金融業務,是一家持有金融牌照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目前擁有社員799人,累計貸款發生金額超5億元。
(三)強化融資產品供給
擴大金融產品開發。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促進農村土地資產和金融資源的有機對接。其中,農商銀行農房抵押貸款投放額度達到28億元。同時,探索開發農業產業鏈金融,強化與供銷社、農合聯對接,為產業鏈提供信貸、結算、咨詢等服務。
探索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農商銀行打破原有的非抵押登記不貸、非擔保不放的傳統貸款模式,將農戶資產作為借款人增信的主要依據,打造信用貸款升級版,解決農戶抵押物不足問題。截至2021年6月末,可授托代管的資產已達到42種,共發放貸款2.09萬戶,貸款余額24.05億元。
推進數字技術應用。整合農戶生產經營、歷史交易及整村推進采集數據等信息,按照資產、負債、收入、家庭、資信、品行等維度對農戶畫像并實現動態更新,實時反映農戶信用信息。同時,以花椰菜、水稻產業為試點,通過交易集成,打造數字農合聯平臺場景,實現農戶、涉農企業、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農戶可以通過“三位一體”智農在線申請金融信貸服務。
(四)加強融資擔保增信
發揮農信擔保作用。瑞安投入資本金2000萬元,成立全國供銷系統首家縣級農信融資擔保公司,為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戶和低收入農戶累計提供農業信用貸款擔保4624戶次、擔保金額10.63億元,并將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受益面擴大至農戶,保費補貼提高至50%。
創新擔保服務機制。引入“政府+銀行+擔保”模式,推進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服務創新。同時,實施“銀行+擔保+保險”模式,推出農業先鋒貸產品。根據貸款合同規定,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超出基準利率的額外利息及相應保費予以補助,銀行、保險公司、農信融資擔保公司按2:6:2比例分攤本息損失風險。截至2021年6月末,政銀擔項目共計132筆,累計擔保金額4928萬元,農業先鋒貸共計263筆,累計擔保金額6610萬元。
(五)加大農業保險扶持
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瑞安堅持農業保險支農惠農的政策屬性,積極整合資源,加大農業支持力度,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覆蓋面,目前涉及13個省定險種和4個地方特色險種。2020年瑞安政策性農業保險參保戶數1.89萬戶,保費收入1643.04萬元,其中各級財政補貼1481萬元;全年共向1.8萬戶(次)農戶賠款1212.6萬元,累計為農戶提供5.27億元風險保障。
探索互助合作保險。推進農村保險互助社國家級試點,探索在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之外對農村保險領域進行“補位”。興民農村保險互助社是2015年10月經保監會批準掛牌營運,是全國第一家財險農村保險互助社,已開發農產品保險、農產品貨運保險和農戶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三大類10個險種,自成立以來累計承保322筆、農戶6600人次、保險金額8295.6萬元。
雖然瑞安“三位一體”信用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戶“首貸率”、“獲貸率”與信用貸款占比明顯提高,農戶綜合融資成本明顯降低,但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三位一體”信用合作的進一步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組織機構問題
作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實施載體和運營主體,農合聯依然存在明顯的行政化特征,農合聯組織的一體化和服務的一體化不夠理想。鄉鎮農合聯作用發揮不明顯,與預期的目標存在差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的產權利益聯結關系不夠緊密,農民合作經濟基礎有待夯實。同時,與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相比,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在數量和種類上仍存在不足,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整體功能依舊欠缺,尤其是銀行機構服務“三位一體”的業務管理體系和金融專營機制還有待完善。
(二)合作金融問題
農村資金互助社具備金融許可證,屬于社區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機構,但截至2020年10月,全國范圍內經銀監會批準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僅有41家(聯合專題調研組,2021),影響了農村資金互助社的作用發揮。同時,農村資金互助會屬于地方政府實施的合作金融制度創新,緩解了農民合作社社員融資難題,但農村資金互助會的經營成本較高,盈利空間較小。值得關注的是,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在實際運營中存在不規范現象,比如由于貸前調查、貸后管理不到位,導致信貸資金實際被非成員使用。
(三)融資產品問題
當前,金融機構還沒有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個細分群體,形成專門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產品體系,僅作為普通農戶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受到限制。同時,盡管農民可授托代管的資產品種不斷豐富,但由于農民授托資產的確權登記、價值評估、處置變現等約束條件的存在,降低了農民授托資產的可交易性,增加了交易費用。此外,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的授信主體目前僅限于農戶等單一主體,未向農民合作社延伸。
(四)擔保增信問題
作為供銷社系統政策性涉農擔保公司,農信融資擔保公司注冊資金僅有2000萬元,擔保實力不強,限制了相關優惠政策爭取、銀擔合作拓展和普惠擔保。調研發現,農業先鋒貸單筆擔保額度50萬元,無法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的實際。而且,農業先鋒貸客戶受益面不夠廣,存在精英俘獲現象。此外,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工作人員在辦理業務時,可能會出現各種情形,應盡快完善落實盡職免責機制,進一步解除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后顧之憂。
(五)農業保險問題
相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層次、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而言,目前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比較單一,保障范圍較小,尤其是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比較缺乏,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農村保險互助社試點工作推進相對較慢,其法律制度框架仍不完備,扶持互助保險組織的配套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從瑞安實踐看,農村保險互助社發展規模相對較小、保險品種相對簡單,風險覆蓋面明顯偏小。商業保險機構與農村保險互助社已初步建立合作關系,探索共保模式,但兩者深層次聯動合作機制還有待完善。
(一)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體系
一是增強農合聯綜合服務功能。完善農民合作基金運行機制和資產經營公司運作方式,提升農合聯生產、供銷、信用三大服務功能。加強鄉鎮農合聯建設,逐步去行政化,推動鄉鎮農合聯轉型為非營利性社團組織。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戶增收致富。二是優化銀行機構信用合作體系。加強“三位一體”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在農商銀行成立“三位一體”信用合作事業部,在農業重點鄉鎮建立“三位一體”專營服務團隊,發揮農業銀行“鄉村振興金融部”、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作用。
(二)進一步規范農村合作金融
一方面,推進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規范轉型。加強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監督管理,確保互助資金內部封閉運行。建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退出與清算機制,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效應。推進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分類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另一方面,落實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扶持政策。支持示范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擴大互助資金規模、提高成員服務覆蓋面等。加強金融機構與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合作機制,發揮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互補功能。完善農業貸款擔保財政貼息政策,提高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盈利水平。
(三)進一步強化融資產品供給
一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和資產特點,引導銀行機構主動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項目,爭取上級行的信貸資源和政策傾斜,開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屬金融產品。二是推進農民資產授托融資增戶擴面。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確權登記、價值評估、處置變現等配套服務機制。全面盤活各類農民資產,構建更加完整的“非標準債權資產授托”體系。推進農民資產授托融資向農民合作社延伸,拓展“無形資產”“榮譽授托”等授信。探索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為農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
(四)進一步加強融資擔保增信
一方面,發揮農信系統擔保公司優勢。支持農信系統擔保公司增資擴面,更好發揮農信擔保信用擔保功能。深化農信系統擔保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合作,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更多信用金融服務。完善并落實盡職免責制度,適度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擔保貸款風險容忍度。另一方面,深化政銀保擔合作機制。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適度提高授信額度。增加政銀保擔產品服務對象,讓更多農戶享受到政策紅利。建立完善風險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財政補助力度。推動相關機構持續簡化手續,不斷提升服務效率。
(五)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扶持
一是深入開展保險互助社試點。深化與商業保險機構合作機制,探索構建風險分攤機制,開發適合社員實際需求的新產品。拓展農戶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險種覆蓋面,加大風險補償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大農業保險產品開發。圍繞地方農業種養殖特點,開發地方特色涉農保險,推廣氣象指數、價格指數保險,更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層次、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探索開發現代農業全產業鏈保險產品,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包括財產、貨運、人身、責任、保證等風險保障的一攬子保險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仝志輝.“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的目標和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4(2):17-18.
[2]本刊課題組.從“三位一體”走向新型合作經濟——瑞安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創新的啟迪[J].中國領導科學,2018(6):62-70.
[3]徐祥臨.小農戶靠“三位一體”成為鄉村振興主體[J].中國合作經濟,2017(12):27-28.
[4]汪小亞,帥旭.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的模式及現實選擇[J].中國農村金融,2012(14):54-57.
[5]薛桂霞,孫煒琳.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3(4):76-80.
[6]祖建新,陳勁松.農戶信用合作融資的歷史演進與內在邏輯[J].農村經濟,2020(9):110-116.
[7]聯合專題調研組.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研究報告[J].中國合作經濟,2021(2):34-43.
(作者單位:中共溫州市委黨校)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