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莽

阿瓦尼


帕拉克是去年夏天東京殘奧會上最年輕的印度羽毛球運動員,她出生時手臂發育不良,東京殘奧之旅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但她出色地完成了。
在印度的小城鎮和村莊,人們對殘疾運動知之甚少。2016年之前,帕拉克和她的父母甚至沒有聽說過殘疾人羽毛球這項運動。一年后,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讓帕拉克遇到了她的教練,她第一次拿起了球拍。2019年,她贏得了自己的第一項國際錦標賽。
帕拉克說:“我是一名殘疾人,此前沒有想過參加任何體育運動。過去常常聽到的是因為殘疾,運動不適合我。我決定挑戰自己,羽毛球改變了我的生活。”
帕拉克是印度新一代女性殘疾人運動員之一,她們挑戰傳統,改寫歷史,贏得獎牌,讓周圍的人改變對殘疾和性別的看法。阿瓦尼·萊哈拉是另一個,她19歲在東京成為第一位獲得殘奧會金牌的印度女性。在女子10米氣步槍站姿比賽中,她獲得了勝利,隨后又在50米步槍三姿比賽中獲得銅牌。
阿瓦尼10歲時遭遇車禍,腰部以下癱瘓,射擊讓她獲得了新生。她面臨著許多障礙,射擊場沒有無障礙通道,事故造成情感創傷,但她的信心從未動搖。
在齋浦爾市一個微風習習的冬日早晨,人們看到阿瓦尼在刻苦訓練。她說:“出車禍后,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在事故發生之前,我就是個內向的人,此后變得更內向了。練習射擊是個轉折點,這項運動給了我很大的自信。我每天走到鏡子前說:‘這就是我的身體,我愛上了這個身體。我有能力,可以做任何事。’”
在印度,許多女性選擇成為運動員時,會面臨社會的歧視,貧困和缺乏訓練設施也是一大障礙。殘疾女運動員必須克服這一切,甚至更多。
23歲的西姆蘭·夏爾馬因為早產,患有視力障礙。東京殘奧會上,她成為第一位參加100米短跑比賽的印度運動員。西姆蘭說:帕拉克“童年時期,我的親戚和家人都欺負我。因為我無法將視線正確地集中,他們會說一些可怕的話,比如‘ 這個女孩盯著左邊,看到的卻是右邊’,這很傷人。”
西姆蘭是天生的短跑運動員,在學校里鮮有對手,但她的父母不支持她訓練。當她18歲結婚時,丈夫成了她的教練。她丈夫所在村莊對一個新娘外出訓練而不承擔家務感到震驚。
盡管遭到強烈反對,西姆蘭沒有屈服。她在2019年和2021的兩屆世界殘疾人田徑大獎賽上奪得100米冠軍。在東京,她以個人賽季最佳的成績在預賽中獲得第五名,但遺憾未能進入決賽。
她說,那些曾嘲笑她的家人們今天也為她感到驕傲,“殘疾人運動拯救了我,在父權制社會中,它給了我一種新的身份和尊重。”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迪帕·馬利克獲得鉛球銀牌,成為首位在殘奧會上獲得獎牌的印度女子選手。在去年夏天舉行的東京殘奧會上,印度派出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代表團,獲得了第一枚女子比賽金牌,盡管女選手占比不到30%。34歲的巴維納·帕特爾也是其中的一員,她也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位在殘奧會上獲得乒乓球獎牌的印度人。
在印度,殘疾運動員不被媒體關注,但成功意味著事情開始改變,社會觀念也在逐漸轉變。
帕拉克說:“成為一名殘疾女運動員很難。我們的機會非常少,但印度女運動員的表現都很好。印度殘疾人運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相信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責編 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