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永生
(哈爾濱商業大學 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依托于數字技術的數字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這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使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了新的路徑選擇,對于我國新時期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經濟的實質是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運用于經濟活動中的呈現形式,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得益于技術的更新換代,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又對產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的作用,胡艷等認為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具有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因此應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數字經濟規模效應,進而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胡俊和杜傳忠認為依托于數字技術而催生出的以數字經濟為主的新經濟、新業態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其優化了企業運行模式,降低了交易成本,從整體上提升了運行效率,進而優化了產業結構;Frank 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會降低第二產業比重,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高端服務業發展;楊偉國等認為數字經濟使服務業與制造業就業之間存在交互乘數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在影響產業結構的同時也影響產業就業結構;孟祺認為數字經濟使制造業由價值重塑轉向價值創造,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也使得用工模式發生改變,由此改變就業結構。
依賴于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發展的數字經濟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主要有兩層含義,從微觀來看,主要是傳統產業通過應用數字技術改造升級亦或借助于數字技術而產生的新經濟、新業態,數字技術在其中起到了提高產業效率、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從宏觀來看,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加速了資源在不同企業間的流動,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得益于數字經濟的創新性特征,越來越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型產業逐漸成為市場經濟的主角,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又會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良性循環過程。
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依賴于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進步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帶來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了交易成本,并催生出大量新產業、新經濟。一是新技術的廣泛使用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技術和平臺支持,如傳統行業中的制造業、能源行業等通過引進新技術,采用新的生產模式、銷售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內部升級,延伸了產業鏈條,實現了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二是新技術又催生出新的產業、新的業態,由此產生出了“眾包經濟”“共享經濟”“分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使得制造業向智能化、信息化轉型升級,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數字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基于技術變革的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傳統的產業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了促使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強創新研究和投入,因此為適應新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需要配以積極的產業政策,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又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隨著我國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出大量高質量的就業崗位,這部分就業崗位對于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較高,因此對具有中高技能的勞動力需求較大,而對低技能、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勞動力需求下降,存在技術替代效應。那些年齡大、受教育水平低、低技能的勞動力面臨失業風險,迫于生存壓力,該部分群體會進入就業彈性大、對技能要求不高的如送餐員、滴滴司機等數字技術催生的新型服務行業中來,促進服務業發展。基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會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在人均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又會向第三產業轉移。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勞動力在三產業之間加速流動,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優化了就業結構。這就要求政府不僅要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還必須完善相應的就業政策、社保政策及財政稅收政策等,實現各項政策的協同配合,共同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政策支持。
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新經濟形態的代表,對就業結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數字經濟融合度高的產業普遍具有工資高、福利好、晉升空間大、就業環境好等特征,勞動者能夠在這類新經濟領域就業也意味著具有較高的就業質量,所以數字經濟融合度較高的創新型企業也對勞動力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往往這些產業對于勞動力素質也具有較高的要求,要求從業者具有較好的受教育水平亦或具有較高的技術能力,因此勞動者若想進入這些具有高質量就業崗位的行業就業,就必須不斷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就業能力;同時企業為了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也會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的業務能力。所以,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促使勞動者不斷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勞動力素質。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又會影響企業的發展,促使企業向創新型、智能型轉變,促進高新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產業基礎支撐。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2019 年達到35.8 萬億元,占GDP 比重的36.2%,在全球經濟不穩定及“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大環境下,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并越來越成為未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助推器。
近年來數字經濟在一二三產業中一直穩定融合發展(見下表),其在第三產業中的融合度高于第一二產業。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數字化進程,提升了數字化水平。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使得其所依賴的新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推廣使用,充分發揮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使得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都取得了飛速發展,新技術的引進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益,延伸了產業鏈,促進了各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也實現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016-2020 年中國數字經濟滲透率 (單位:%)
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常態化下,數字技術加速了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一大批“互聯網+產業”的新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大大改善了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不被社會淘汰,傳統產業企業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源向具有創新性特征的數字經濟領域轉移,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產業的發展壯大。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導向,只有圍繞消費市場的轉變,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才能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數字經濟發展依賴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造成數字經濟發展依賴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不均衡。東部發達省份得益于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足夠的財力投資于數字經濟發展所依賴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之其本身就具有較完善的產業結構布局和先進的數字技術,所以能夠吸引更多資源投入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而中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占主要地位,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呈良性循環,所以各地區應該結合本地產業結構狀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2.數字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配套政策體系不健全
數字經濟是伴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數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其發展不僅會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還會造成就業結構、消費結構的改變。雖然政府為促進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仍存在數字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配套政策體系不健全、政策實施效果欠佳等問題。如對于數字技術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無法使用統一口徑核算數字經濟規模,難以衡量數字經濟在整體經濟發展中所創造的價值;同時,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平臺經濟的公共服務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致使其處于法律監管的邊緣,界定范圍不清晰,存在監管風險。
3.數字技術人才缺乏
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數字技術人才的支持,數字經濟屬于融合性經濟,其所需要的技術人才也要求是具有計算機、金融、經濟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若想成為這種復合型人才,主要是通過特定的教育體系的培養而實現。但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滯后于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技術人才供求不匹配,數字經濟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這嚴重制約了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一是各地區應結合本地區優勢產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堅持有效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調節作用相結合的原則,加大對數字經濟發展所依賴的數字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加大對5G 網絡基站、信息設施等基礎設施投入,政府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應積極探索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社會資本運作機制與管理模式,不斷提高公共財政投入與使用的效率,通過促進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是政府應將數字經濟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以“頂層建筑”設計的理念推動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政府應該對各地區數字經濟發展進行整體規劃,結合各地區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實施差異化的數字經濟發展策略,縮小數字經濟區域差異,所以對于發展數字經濟的策略不能采取“一刀切”,而應該因地制宜,打造跨時空、跨區域的數字經濟功能區,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強大的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政府可以采取試點模式,選取不同區域的不同產業進行試點,待摸索出成功的經驗后,再逐步進行推廣,推進數字經濟與各地區經濟的融合發展,最大限度上發揮數字經濟的引擎效能,促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和新興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重視人才培養,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具有創新特征的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具備互聯網、經濟學、金融學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需要重視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一方面要通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健全數字經濟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設立專門的數字經濟相關專業,深入推進產學研辦學模式;另一方面應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設備和技術攻堅克難,深入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性技術,培養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政府也應該為創新型企業和人才提供配套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通過政策的引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倡企業對于新技術的應用,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進程,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