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梅,劉 明
(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全球抗擊新冠肺炎聯盟首場“戰疫無國界”研討會于北京時間5 月8 日舉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Barry R Bloom 教授發表講話,介紹了新冠肺炎疫情將如何影響全人類的未來,大學生思政教育在之后的工作中將必然適應疫情下的“新常態”。1948 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發表了《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拉斯韋爾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說什么(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whom)說、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 模式”。根據這一傳播模式理論,疫情防控視域下網絡媒體這種新型信息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必然得到更加廣泛地運用。思政教育網絡載體的應用需要全面把握教育內容的傳播渠道,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
思想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內生機制的源泉,網絡載體作為一種媒體思想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多種多樣的思想環境在影響和型塑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麥克盧漢提出“一切媒介都是人類感官的延伸”,他認為媒介本身就在塑造和控制著人的感知組合以及行為的尺度和形態。網絡載體作為一種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影響很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環境關系的辯證觀點是:一方面環境影響和塑造人的品德和行為,另一方面,人的活動也改變著環境。因此,網絡載體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精神活動和行為方式,同時大學生的行為也會影響網絡載體。因此,思政教育網絡載體在運行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絡信息傳播的獨特優勢,向大學生傳播正確、豐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之樂于接受的方式吸引他們,從而能夠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幫助他們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健康的精神狀態。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網絡打破,互聯網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從最初的言傳身教到廣播、報紙、電視再到網站、微信、QQ、微博、學習強國APP、抖音APP 等,即從傳統教育方式到第三媒體、第四媒體再到第五媒體。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包括以學習強國為代表的思政網絡載體,是國家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的載體,宣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重點,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思政網絡載體,思政教育的主客體可用短信、微信表達思想,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生活、就業和思想文化的服務;以抖音為代表的娛樂思政網絡載體,思政教育主體可以在娛樂休閑內容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實現思政教育的隱性化功能。通過以上網絡載體,大學生足不出戶即能從這些傳播媒介中獲取知識和信息,并且通過這些媒介表達自己的想法。
網絡載體是大眾傳播載體的一種具體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有其獨特的表征。1.與傳統的大眾傳媒比,網絡載體具有信息的海量化和專門性。數字化的載體介質使其具有超大容量特點, 思政相關的教育內容能夠在網絡中海量存儲, 數字化的存儲形式更有利于信息的保存、傳輸和使用。2.信息傳播和更新的快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更具實效性,傳統的思政教育載體則往往是信息傳播的滯后和更新的不及時。3.傳播手段的兼容性。疫情期間,很多高校將課程共享到網上,資源開放共享后,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創新,給“互聯網+思政”提供了廣闊的空間。4.傳播方式的交互性。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和規定大學生必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更不是耳提面命和理論灌輸,在大學生和教師互動或者觀看的視頻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引起大學生正向情感共鳴。
哈爾濱商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對學院622 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8.68%的大學生每天手機上網時間3-5 小時。上網時,68.81%的學生主要是在微信社交聊天,其次是刷抖音和微博;學生普遍認為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中規中矩。學生中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的學生數量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類網絡載體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并不強,教育的實效性不顯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多種多樣,但在內容和形式上針對性不強,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結合不充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是指高等院校立足于鞏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利用互聯網向廣大學生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順應時代發展的思想政治觀念的物化形態。是運用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通信技術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一體的綜合體。隨著慕課、釘釘、智慧樹等線上課程的高速發展,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對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學習只在其表面,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和學習,無法系統地整合傳統的思想教育載體和網絡載體。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6 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 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 億,疫情期間網絡思政教育已被廣大學生所接受,很多高校并未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的重要性,沒有利用好這次機會推進網絡思政的進程和思政教育創新。
對現有的網絡思政教育資源整合不夠,缺乏新舊媒體資源整合創新意識,大多是“各自為戰”,網絡思政教育載體間沒有形成聯動效應。沒有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運行的規章制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運行的過程中要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的管理地位和權限,建立明確的權責管理制度和有效的運行效果評估機制,充分發揮網絡管理員職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有序運行。
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載體存在“兩多一少”現象:網絡平臺多,廣泛傳播多,優質產品少。高校應通過打造特色網絡思政教育載體全方位滿足學生多元化成長需求,結合國家重要節日、重大活動、校本特色文化、學院特色等主題,設計有針對性的、有愛國情懷、有吸引力的育人品牌載體,做大學生精神成長優質營養的供給者。要用社會實踐的大平臺為思政課持續注入活力,用網絡空間的新陣地為思政教育持續拓展空間,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新人。
疫情防控視域下網絡生活正逐漸成為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的信息海量及多元化導致大學生會跟隨媒體思維和輿論走向。缺乏正確研判能力的大學生仍存在著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迷茫、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缺乏的現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所在,它涵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因此應在網絡載體中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并結合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審美取向,加強精品載體創造。要研究挖掘和大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挖掘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感受得到的鮮活典型,研究探索運用動畫、動漫、微視頻、直播、VR 等制作技術,以圖文樣式相結合、篇幅短長適中、設計新穎美觀的喜聞樂見的形式,制作符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審美特點、娛樂休閑需要的產品,實現網絡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
疫情防控視域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緊緊圍繞時代發展需要,充分了解當下主流新媒體的相關功能,基于不同的特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效率得到提升。高校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挖掘本土紅色資源,把本土紅色資源作為廣大學生真實最生動的教材,通過網絡載體講好家鄉的紅色故事,改善“紅色資源”傳播力不強的特點,通過觀看視頻、聽故事、制造網絡熱點議題等方式形成多平臺聯動的傳播載體,使之更具感染力和時代性,讓大學生能夠充分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建黨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疫情常態化防控下要注重通過抗擊疫情先進榜樣的事跡進行教育引導,要宣傳好在抗擊疫情斗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一線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和干部群眾,用他們的感人事跡感召大學生,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引導大學生尊崇和學習榜樣、使之強化政治素質,堅定理想信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網絡思政育人載體的運營與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行的規范化和正常化。制度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建立健全網絡運行的監管機制。第二,建立網絡輿情的反饋機制。高校可以整合校內資源建設一支由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網絡中心技術人員、心理輔導教師、學生干部骨干等組成的網絡思政教育團隊,一方面可以建設網絡思政育人載體在已有的載體上進行升級改造,另一方面可以配備專人進行網絡載體的維護和輿情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