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迪
(貴州財經大學 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部門在中國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在第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農村就業人口不斷地向城鎮和其他產業轉移,由此導致農業生產面臨務農勞動力不足和務農成本不斷提升的窘境。根據已有研究,農業部門可以憑借社會資本的進入,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機械的大幅投入可充分替代人力勞作,彌補農業勞動人口的匱乏,從而有效提升農業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此外,為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必須要繼續促進鄉村振興,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來源,縮小與城市的差距。鄉村的產業無不是農業企業,其中大部分農業企業是小微企業,它們在金融市場中處于不利地位。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使用數字技術改善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緩和農業部門融資成本高和融資難度大等問題,為農業部門提供農業發展所需的金融支持。此外,這些金融支持還能促進農業部門購置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水平,實現糧食增收和農民增收,從而促進農業發展。因此,數字普惠金融、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發展的三者關系值得深入探索。
金融業對于農業來說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農業本身對于金融資本的需求較少,并且農業部門用戶分布廣和信用收集難度大,再加上農業部門的自有資金往往不充足,很大一部分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的借貸獲取,因此造成農業部門需要從金融機構獲取資金但又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金融服務,這會導致農業部門缺乏發展所需的資金,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已有研究發現,在傳統金融對農業部門排斥的情況下,農業部門融資困難成為阻礙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近些年,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這一困難的局面逐漸化解,農業部門能夠通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獲取便捷的信貸服務,降低了獲取資金的成本,優化了金融供給模式,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所需的資本要素,解決了農業發展面臨的資金困境,從而促進了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數字普惠金融還改善了傳統金融的供給模式,提高了金融為農業服務效率。可見,數字普惠金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說1。
H1: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會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通過降低農業的信貸約束影響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從而促使農民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實現農業增產增收。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再加上農民的征信記錄不健全等因素,往往被正規信貸拒之門外。對于需要購買農業機械的農民,可以借助數字普惠金融為其提供便捷快速的授信服務,農民只要擁有良好的在線支付記錄便可獲取信貸資格,提高了農業部門資金的可獲得性。因此,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數字信貸是緩解農業部門即時性資金需求的可選形式,增加其購置農業機械的資金來源,有助于激勵農業機械化生產。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以設置金融服務網點的形式開展金融服務,但服務網點需要較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其運營成本較高,導致對于便宜的農村地區服務網點配置較少。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突破物理網點限制,提高智能便捷的金融服務,有效降低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運營成本,從而增加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業務。因此,這會促使農業企業和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金融資本用于購買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從而有利于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提出假說2 和假說3。
H2:農業機械化會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H3:農業機械化在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
為分析數字普惠金融、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發展水平三者的內在聯系,選取農業發展水平為被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為解釋變量,農業機械化為中介變量,選用金融發展水平、政府干預和農業工作人員為控制變量,具體變量和描述性統計如表1。

表1 變量及描述性統計
本文使用2011-2020 年中國30 個省域數據,西藏地區存在數據缺失,故剔除。數字普惠金融數據來自北大發布的相關數據,其余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對各變量數據取對數處理。
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Y是i 省t 期的農業發展水平,C是數字普惠金融指數,D是控制變量,α是常數項,α是解釋變量的系數,β是控制變量的系數,ε是隨機誤差項。
基于上述模型,本文分析了2011-2020 年我國30 個省市的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由于所有為面板數據,需要分析混合、隨機和固定效應,從中選取最合適的模型分析數字普惠金融、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發展水平的關系。由Hausman 檢驗可知,需要使用固定效應進行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
從表2 可知,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各個維度都對農業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中,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覆蓋廣度和使用深度的影響是正的,說明這三者的提升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對農業發展水平的促進作用分別為0.369、0.160 和0.133;而數字化程度對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是負的,說明對農業發展水平的抑制作用為-0.178,這可能由于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對數字化的依賴性較低,導致了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和資金轉移到其他深受數字化紅利的產業,從而可能出現數字化程度提高卻不利于農業的發展。總的來看,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因此上述結果驗證了假說1。

表2 回歸結果
表3 的(1)列為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2)列為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3)列為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和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由(1)、(2)列可知,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能夠顯著促進農業機械化的提高,同樣的,農業機械化也能夠顯著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由(3)列可知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和農業機械化能夠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至此,驗證了假說2 和假說3。對此可能的解釋是:因為數字普惠金融具有普惠性,在為其他行業提供資本要素時也能為農業提供所需的資本,農業部門隨著資金的不斷投入,其所需的農業機械設備會進行添置與更新,從而提升了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另外,數字普惠金融平臺降低了農業部門的融資門檻,使個體農戶也能夠獲得所需的資金,從而加大了農業投資,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可見,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農業機械化這一中介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表3 影響機制的檢驗結果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通過發展數據普惠金融來促進農業發展水平,既是新常態下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農村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補齊農村農業金融供給不足的重要途徑。本文使用了中國30 個省域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發展水平三者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和農業機械化有助于農業發展,并且數字普惠金融還有助于農業機械化的提升,從而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即數字普惠金融不僅直接促進農業發展水平提高,還以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方式間接促進農業發展水平提高。
在農村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有以下啟示:應更加注重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發展的作用,充分發揮覆蓋廣度和使用深度對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既要不斷完善在普惠信貸服務、降低融資難度特別是農業部門的融資問題,為農業提供充足資金,以促進其機械化發展,還要拓展金融服務模式,根據服務主體的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此外,要提升農業發展水平還需提高農業勞動者和農村居民整體的金融素養,使農業勞動者和農業居民充分受益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從而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