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莉,劉 芳,王 輝
(貴州農業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將“切實加強農機人才隊伍建設”列為重大任務之一[1],意義重大。先進農機裝備的創新研發、生產制造以及應用推廣離不開高層次、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強有力支撐。農機裝備操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水平又直接影響著農機裝備的作業質量、效益和安全,決定著先進農業裝備及農業技術的推廣到位率。研究和制訂符合貴州省實際的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高端農業機械化技術技能型人才,推進貴州省農業現化代,是貴州省全程農業機械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貴州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2],農機作業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生產耕作環節已由依靠人力畜力作業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化作業,水稻、辣椒等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逐步提升。但受地形條件差、種植制度復雜、農機投資效益低、農戶購買力弱等因素限制,貴州省農業機械化程度還很低。截至2020年年末,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105 622.15萬千瓦[3],貴州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僅為2 582.36萬千瓦[4],占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的2.44%。農業機械化創新型、實用型人才十分短缺,農機裝備產業薄弱、農機科技研發能力不強、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農機作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亟待解決[5-6]。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強,季節性勞動力嚴重短缺,迫切需要培育農業機械化各類技能型人才,同時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提高貴州省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電話了解,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良好職業道德、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培養掌握本專業知識與技能,面向農用機械管理部門和農機生產維修企業,從事農機規劃,農機產品的市場調研,農機生產制造、使用、維護、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工作的農機推廣應用與管理的高級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對現代農業裝備行業、企業進行調研,結合職業崗位,對崗位工作任務進行歸納整理,得出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課證融通,在對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時,還可結合國家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或者“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F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
結合職業能力要求,根據《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課程體系進行構建,將課程體系整體劃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14]。將公共基礎知識分為基本素質能力模塊、限定選修模塊以及公共選修模塊,將專業(技能)知識分為專業基本能力模塊、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專業拓展能力模塊、綜合實踐模塊及限定選修模塊,具體課程設置如表2 所示。

表2 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
公共基礎知識部分要求學生掌握今后職業生涯發展中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為重點,落實教育部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文件,建立高等教育??茖W生所需的一般文化知識、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心理等方面的大學生知識結構支持系統。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解讀等課程作為限定選修課,將中國近代史等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培養學生知黨史、感黨恩的深厚情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通過開設勞動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素質拓展等課程,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具有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綠色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志愿服務意識等。
通過開設大學體育、大學語文、大學生心理健康、音樂欣賞、美術欣賞等課程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備一定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專業技能知識部分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創造能力、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通過開設機械制圖、機械基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機械加工、鉗工實訓等課程,培養學生掌握識讀并繪制零部件圖及裝配圖的能力。通過開設C 語言程序設計、液壓與氣動、電工與電子技術等課程,培養學生掌握自動控制基礎知識的能力。
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服務農機裝備產業發展全過程的能力,包括生產制造、使用維護、銷售服務全過程。通過開設數控編程與加工技術課程,培養學生掌握農業機械制造加工的能力。通過開設農機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農機電氣系統使用與維護、農機底盤構造與維修、作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課程,培養學生能進行農業機械的拆、檢、修作業,并能進行故障診斷[15]。通過開設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等課程,培養學生能對設施農業裝備進行選型、安裝、運行維護。通過開設無人機植保應用技術課程,培養學生使用和維護無人機的能力。通過開設農機運用與維修、農機銷售技術課程,培養學生具備企業管理、設備管理、農機銷售的相關知識。
專業理論課程配合專業實踐課程,在學生實踐過程中,融入安全教育、職業素養、操作規范等內容,促進學生掌握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安全操作等知識。專業拓展能力模塊則為了配合學院專業群建設,由學生自選一門課程進行學習,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符合產業發展的專業課程設置,首先需要通過人才需求調研,確定畢業生的主要工作崗位并進行畢業生能力分析。為了做到課證融通,在畢業生理論和技能點上還應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或者“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進行分析,最終確定應開設的課程,構建出科學實用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還應根據產業及崗位需求進行論證、調整,助力培養服務貴州農機裝備產業全過程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