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肌萎縮、肌無力幾乎成了疑難危重癥的代名詞。那么,肌萎縮、肌無力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
肌萎縮、肌無力病因多樣
肌萎縮是指骨骼肌肌肉體積較正常縮小,肌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的臨床癥狀。肌無力是指肌肉收縮無力、肌力下降的臨床癥狀。很多原因造成的肌肉本身損害或者神經系統損傷都可能會引起肌肉萎縮、無力,如感染、中毒、代謝異常、免疫功能紊亂、遺傳、廢用等。還有多種情況的肌無力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亂導致的神經肌肉傳遞障礙,或者細胞離子通道相關病變引起的。
病因不同 嚴重程度不同
不同原因導致的肌萎縮、肌無力的嚴重程度不同,治療難度也不同。以下幾類肌萎縮、肌無力其實并不可怕:
因廢用導致的肌肉萎縮,如胳膊打石膏后不能運動出現的肌萎縮,在病愈后通過運動可完全恢復。
單純的神經損傷引發的肌萎縮,如外傷后神經損傷、腕管綜合征等,有的手術可以治療,有的藥物治療可幫助神經恢復,這一類患者多數預后良好。
病理性的廢用性萎縮,如腦血管病變后偏癱導致的肌萎縮,雖然恢復較為困難,但堅持合理的康復運動,恢復還是有希望的。
炎癥性病變導致的肌萎縮,往往伴有免疫方面的原因,比如多發性硬化、脊髓炎等,現代醫學應用抗感染、調免疫等治療方法,多數可以好轉。
某些代謝性疾病引發的肌萎縮,如脂質沉積性疾病,積極進行調整代謝治療,多數療效較好。
離子通道病變導致周期性麻痹引發的肌無力,給予充分補鉀治療,多數恢復效果良好。
神經肌肉傳遞障礙所致的重癥肌無力,病情可以出現危象而危及生命,但明確診斷,合理應用免疫藥物、抗膽堿酯酶藥物,病情多數可以減輕,甚或臨床痊愈。
但是,一些肌萎縮、肌無力也是可怕的。比如一些遺傳性肌肉萎縮、肌營養不良、先天性肌病、腓骨肌萎縮癥等。由于基因突變,體內相關蛋白合成出現障礙,導致肌肉、神經發生病變,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出現這種情況,有經驗的醫生會對癥進行治療。臨床上有不少早期癱瘓的肌營養不良癥患者經治療恢復了獨立行走,腓骨肌萎縮癥患者治療后行走力量增加、肌肉生長。甚至對一些病因病理尚不清楚、神經系統進行性變性壞死、肌肉萎縮不斷加重的“運動神經元病”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也能在持續治療中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