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陽利
近期,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2022年)》(以下簡稱《指引》),這是農業農村部連續第三年發布投資指引。《指引》再次明確,要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積極探索、優先支持農業農村領域有穩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篩選并培育適合采取PPP模式的鄉村振興項目,依法合規、有序推進PPP。
“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和農村,可以將各種資源引入農村,將城市建設經驗引入農村,支持農業發展。”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表示,《指引》的發布,是整合城鄉資源的戰略舉措,將極大提高鄉村振興的速度,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升農村發展的質量。
近年來,我國PPP事業規范、高效發展取得新進展,吸納大量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有力支持了鄉村振興。截至2021年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入庫鄉村振興項目累計3125個,投資額4萬億元,有效彌補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發展短板。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圍繞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促進鄉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各地財政部門大力推動實施鄉村產業發展、振興的PPP項目,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增強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連片的碧根果樹郁郁蔥蔥,種植面積超10萬畝,碧根果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2.5%。該縣之所以能夠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碧根果之鄉”,要歸功于PPP模式。
2017年,泗洪縣多品種碧根果產業示范園PPP項目正式獲批。該項目總投資額約5.4億元,其中財政出資1289萬元,占資本金的10%。項目采用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模式實施,內容包括建設培育溫室、采穗圃、蔭棚育苗基地、碧根果植物園、研發中心等。
泗洪縣農業委員會作為該PPP項目實施機構,牽頭強化產學研合作,依托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林業大學等成立泗洪碧根果研究院、教學實踐基地,為碧根果產業提供技術支撐;通過開展碧根果套種高效經濟作物模式培訓等,提高農戶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和管理能力。
細作一粒果,深耕大產業。通過PPP項目帶動,泗洪縣萬畝以上碧根果基地達到4個。其中,雙溝鎮大紅山基地周邊4000畝碧根果樹已于2020年進入豐產期,該基地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碧根果豐產示范區,泗洪縣也實現了通過科技引領、示范推廣、培育幫扶、產銷聯合做強碧根果產業的目標。
地處我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省遵義市,則以PPP模式做強辣椒產業。2020年,遵義市播州區鄉村振興(一期)辣椒產業補短板建設PPP項目開始實施,旨在提升辣椒種植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高效助推辣椒特色產業融合發展。該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由國家開發銀行提供8億元授信支持;總用地約1.3萬畝,包括打造辣椒現代化生態種植區、辣椒加工園區等。
“我們積極發揮金融功能作用,堅持因地制宜選產業、精準把脈找短板,依托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助力做強鄉村產業。”國開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該行將持續聚焦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供,加大對PPP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業綠色發展。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一直是困擾廣大農村地區提升人居環境水平、建設美麗村莊的難題。安徽省黃山市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把每天400余噸的生活垃圾全部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處理,做到全程不落地、全封閉壓縮轉運。該項目累計發電約1.7億千瓦時,116萬農村群眾因此受益,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針對污水處理,黃山市在2017年實施了農村污水處理PPP項目一期工程,總投資3.5億元,新建69座污水處理廠等,覆蓋2區4縣38個鄉鎮和44個村。通過實施這一項目,該市在分散的山村做到了處理達標污水排入農灌渠循環利用,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周邊實現了污水“零排放”,這對持續改善新安江和千島湖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從全國范圍看,各地還涌現出了很多以PPP模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建設美麗鄉村的良好實踐。例如,甘肅省金昌市、天津市武清區、江蘇省常熟市、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等紛紛利用PPP模式進行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有效補足了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短板;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實施的艾李湖生態濕地及美麗鄉村道路建設PPP項目,讓農村設施更完善、環境更優美、群眾生活更舒適。
“PPP作為一種市場化、社會化公共服務供給管理方式,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財政部PPP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業農村是最需要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的領域之一,采用PPP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市場化、專業化等優勢,有效引導要素流動,協同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協作,大幅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讓山水田園舊貌換新顏。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農業農村領域的PPP項目,必須著眼于促進農民增收。”中央財經大學PPP治理研究院院長曹富國認為,在推進PPP項目時,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引導社會資本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把收益更多留在鄉村,帶動農村同步發展、農民同步進步。
近年來,通過實施碧根果產業示范園PPP項目,泗洪縣在全縣推廣新技術高效種植模式。1個萬畝碧根果基地可帶動200余戶增收,每戶年均增收1.8萬元以上。此外,該項目還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大幅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
2016年以來,云南省楚雄州元謀縣通過實施大型灌區丙間片11.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PPP項目,有效破解了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初步實現了農田水利設施完善、供水有效保障、產業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等發展目標。該項目惠及4個鄉鎮1.33萬戶6.63萬人,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脫貧,受益最早的清和社區農民在201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到1.4萬元。
此外,該項目還顯著提高了作物產量,畝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農戶戶均租地收入在2000元以上。
“和農戶處理好土地關系,通過土地入股、帶動就業、發展集體經濟等方式盤活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源要素,讓農民分享鄉村振興的紅利,這也是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踐行帶農聯農社會責任的體現。”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夏英說。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金永祥表示,PPP是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途徑,《指引》為做好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作出了部署,各地政府應加強農業部門和農村干部的培訓工作,提升與社會資本合作的能力,推動社會資本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財政部PPP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財政部門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積極鼓勵各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智慧農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領域探索、培育適于采取PPP模式的鄉村振興項目,并協同相關部委以及金融機構,做好項目的融資融智支持,推動更多農業農村PPP項目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