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培
(廣西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2021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視察期間指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勉勵廣西要在推動綠色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受制于地域特征和人口結構等因素,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影響巨大。
從地域特征來看,廣西屬于我國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具有邊疆、山區、庫區、多民族、石漠化等特點,生態環境脆弱,石漠化現象嚴重。從人口結構來看,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 年廣西有2 295.58 萬人生活在農村,占比達45.8%,遠高于全國同期農村人口占比。從農村生活能源模式來看,梁育填(2012)研究發現廣西農村生活能源消費以薪柴和煤炭為主,獲取能源的勞動支出很大。這種傳統的從自然界獲取薪柴的模式,使農民越來越貧困、山地越來越貧瘠,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石漠化現象。
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轉型迫在眉睫。把握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演進規律是實現綠色轉型的基礎與前提。在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背景下,深入開展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演進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大致經歷了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傳統供給模式、單戶生產的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和專業生產的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3 個階段。
第一,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傳統供給模式,其特點是短缺、浪費和污染重。薪柴、秸稈和畜糞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農村最主要的生活用能源。20 世紀80 年代,我國農村生活用秸稈供給缺口高達3.7 億t,1 億多農民每年有3~5 個月缺少生活燃料。1987 年我國農村生活能源中,薪柴、秸稈和畜糞占84%,其中薪柴占農村非商品能源的46%。2000 年我國農村生活用能源中,薪柴和秸稈占比仍高達57%。該類能源完全依賴自然界提供,薪炭林和農作物的生長速度趕不上人類的砍伐速度,能源供給嚴重不足。數據顯示,薪柴的使用造成每年1.4 億m森林資源被燒掉,相當于森林面積以2.53 hm/min 的速度減少。
第二,單戶生產的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其特點是基本夠用、成本高、維護差。自建沼氣池和庭院經濟成為單戶生產農村生活能源的主要形式。20 世紀90 年代初,單戶生產農村生活能源的技術逐漸成熟。劉廣運(1997)指出,1990 年廣西恭城已形成了以沼氣池為核心的庭院經濟格局,至1996 年已建成沼氣池3.03 萬座。Brijesh Mainali(2014)利用ESI 法,選取了13 個指標對中國等6 個發展中國家1990—2010 年農村家庭能源進行評估,發現中國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狀況不斷改善,這種改善主要來源于清潔高效的炊事能源。
第三,專業生產的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其特點是足量供應、管理專業。專業戶承包生產和管理維護社會化是專業生產的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主要形式。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2011)指出,農村生活能源的發展必須走專業化、產業化的道路,農村生活能源管理要建成以專業化投資公司、專業化服務公司為主的系統,著力培育生物質能產業的管理公司。王波(2013)指出,隨著規模化養殖的發展,今后應將大中型沼氣項目作為農村沼氣項目發展的重點。
1.2.1 實物價值量
實物價值量指被砍燒的薪草柴和被直接用掉的畜糞的實物價值量,以及薪草柴、畜糞實物排碳排塵的負價值量。薪柴和秸稈是我國南方農村利用最廣泛的能源,有35 萬農戶在使用薪柴和秸稈。高山地區農戶薪柴的使用比例更高,達到68.55%。
閆麗珍等(2005)指出,1 kg 秸稈燃燒會產生12~16 m煙氣和0.78 m的CO氣體,1 kg 薪柴燃燒會產生12~16 m煙氣和0.91 m的CO氣體。陳微(2009)指出,2010 年我國畜禽糞便排出的總氮、總磷量分別為0.19 億t、0.04 億t。Bailey(2003)指出新鮮豬糞中的揮發性脂肪酸具有抑制和消除植物土傳病害的功能,將新鮮豬糞直接施入大田可以為作物提供營養元素,也可以消除土壤中的一些病害。朱海生等(2004)指出,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和營養元素,用雞糞混合墊草或在飼料中混入糞草可直接飼喂奶牛,效果與飼喂豆餅相同。
1.2.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
戴靖(2012)對我國農村沼氣工程的生態價值進行評估發現,恭城農民通過沼氣替代燃煤、薪柴和秸稈共可減排CO氣體1.24×10t,利用碳稅法估算了廣西恭城的沼氣工程項目對保護森林和減少大氣污染的碳匯價值為1 600 萬元/年。任志遠等(2013)利用影子工程法對陜北能源區生態系統服務減少泥沙淤積的價值進行了測算。劉巖等(2011)基于自然資源邊際機會成本定價理論,構建了可再生能源價值構成模型,指出可再生能源資源價值應等于其邊際生產成本、邊際使用者成本和邊際外部成本3 部分之和。
1.2.3 社會經濟價值量
大部分學者對農村生活能源項目發揮的社會經濟價值持肯定態度。
Md.Mizanur Rahman(2014)對沼氣混合動力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技術經濟可行性進行評估,指出使用新能源系統的成本比使用常規能源的成本更低。韋佳培等(2014)利用條件價值法對山東、湖北、山西進行實地調查,結果表明農戶對秸稈和畜禽糞便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別為每人每年186 元、310.8 元,秸稈和畜禽糞便的年總經濟價值分別為9.38×10元/ 年、1.54×10元/ 年。戴靖(2012)研究得出廣西恭城通過節約炊事燃料和沼液沼渣回收利用為每戶農民節約19 877 元,為全縣帶來1.26 億元總收益。
文章以國內生態能源的典型地區——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為研究區域,對所轄恭城鎮、栗木鎮、蓮花鎮、平安鄉、三江鄉、嘉會鄉、西嶺鄉、觀音鄉、龍虎鄉各選取3 個典型村進行實地調研,并進行連續定點觀測,為分析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和價值演進規律收集第一手資料。
20 世紀80 年代以前,恭城以薪柴作為農村的主要燃料。自然索取的農村生活能源模式使當地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資源枯竭,最終阻礙了經濟發展。恭城于1981 年被定為貧困縣。1984 年起,該縣開始實施“沼氣扶貧工程”,使5 口之家減少日常燃料和照明開支的80%以上。在這一舉措的助力下,該縣1995 年摘掉了貧困縣帽子,但單戶自給后,沼氣發展遇到了原料不足、沼氣池老化、沼氣管道燃具維修更換等后續服務問題。隨后“全托管”、服務隊等專業化的沼氣供應模式應運而生,提高了農村生活能源的生產及供應效率,更大程度地將農民從自給自足的能源生產模式中解脫出來,產生了更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2.2.1 模型構建
不同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價值影響因素多種多樣。為了更好地對其價值進行綜合評價,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對農村生活能源的總價值(總目標)進行分解,建立實物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3 個子系統(準則層),再分別對準則層3 個子系統進行變量選取和指標權重設置。按照實物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的影響指標,構建了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價值層次結構模型,詳見表1。

表1 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價值層次結構模型

式中:δ為隨機擾動項。
2.2.2 方法選取
第一,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實物價值量計算時,主要采取直接市場法和碳稅法,計算出不同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實物價值和負實物價值。第二,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計算時,通過碳稅法、水量平衡法、影子價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條件價值評估法,分別測算不同能源供給模式在保護森林和固碳制氧、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景觀游憩方面的價值,再利用組合賦權法求得廣西不同供給模式農村生活能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第三,廣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社會經濟價值量計算時,主要采用機會成本法評估農民從能源生產勞動解脫投入其他經濟活動的收益、利用少消費而多形成的生態實物進行經營的收益,如旅游、種養等;借助間接效益評價模型評估農民從能源生產勞動解脫投入其他非經濟活動的收益,如學習等,以及減輕勞動強度和改善農村居民健康狀況的收益。
農村生活能源的供給模式較多,大致可分為依賴自然界提供的傳統模式、單戶生產的農村生活能源模式和專業生產的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3 種,在時間上具有顯著的演進性特征。我國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西南山區、藏蒙牧區、黃土丘陵地區、高原寒冷地區在農村生活能源的供給模式上具有較大差異。在對廣西恭城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梳理其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演變和最新發展,研究其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演進路徑、特征,發現廣西農村生活能源的供給模式的發展趨勢,即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演進規律是自然索取—單戶沼氣自給自足—專業化生產供應。可見,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演進規律應向著更清潔、簡便、高效率的專業化方向發展。
第一,對不同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實物價值評估。各種能源形成機理、生命周期的影響其實物價值具有較大差異。基于對不同供給模式農村生活能源及其生產、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實物價值和實物負價值進行評估發現,實物價值在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間的分布,隨著能源供給模式的演進其實物價值量逐漸減少。
第二,對不同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各種能源由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具有較大差異。基于對不同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及其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發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間的分布,隨著能源供給模式的演進其生態服務價值量逐漸增加。
第三,對不同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的社會經濟價值評估。各種能源由于使用成本、社會經濟效益和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不同,其社會經濟價值具有較大差異。基于對不同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及其產生的社會經濟價值進行評估發現,社會經濟價值在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間的分布,隨著能源供給模式的演進其社會經濟價值量逐漸增加。
利用亞當·斯密關于專業化和市場分工的分析方法,推導出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與價值的協同演進規律。當市場的需求具備一定條件時,社會分工促進形成新的專業化生產者,使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向高級層次演進,專業化生產和服務模式提供了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此外,較高社會經濟價值將反過來促進農村生活能源供給模式高級化演變的速度,較高社會經濟價值的能源供給模式將促進廣西農村實物量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的有效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