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美,陳波麗,蒙 靜,陳靜茹,劉卯琴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黔西南 562409)
我國非常重視農村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在黨和國家未來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要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持續發展,必須關注鄉村建設和發展問題。因此,廣大農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問題多次發表重要講話,特別強調了農村工作的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也在扶貧工作中多次談到“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等,都充分表達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三農”情懷和戰略智慧。尊重農民群體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群眾的主體意識,才能使我國的宏偉藍圖變為現實。
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追求“真”“善”“美”的根據。農民與土地緊密聯系,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勞動者,在中國現階段農業農村發展背景下,農民主體性具有其復雜性和獨特性。農民主體性主要指農民在生產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包括自主性、能動性、受動性等一系列特性。目前,關于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研究的成果主要從地位、作用及解決路徑方面展開。
首先,在地位和作用方面,強調發揮農民主體性的重要性,認為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力量,是鄉村振興的主體,需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發展中,必須優先考慮“為誰推行鄉村振興”“是誰進行鄉村建設”等問題,強調了農民主體地位和作用。
其次,在解決路徑方面,相關探討主要針對農民主體缺失現狀,提出具體實現路徑。
此次調查分別在貴州省9 個鄉鎮進行實地考察,分別是遵義市習水縣東皇鎮伏龍村,威寧縣猴場鎮新建村,納雍縣樂治鎮街上村、蠶箐村,關嶺縣花江鎮和崗烏鎮,雷山縣丹江鎮大固魯村,務川縣鎮南鎮泥高鄉,威寧縣羊街鎮羊街村,丹寨縣興仁鎮甲腳村、烏地村和道真縣河口鎮梅江村。被調查地多種植茶葉、蔬菜、水果及辣椒,發展生態畜牧業。
貴州省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酸性土壤廣布,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并且貴州人特別喜歡喝茶。但是貴州省鄉村地區發展相對落后,農民多會在家自己種植蔬菜、喂養牲畜,種植的果樹供自家食用,大多并未形成產業式的發展規模。此次調查覆蓋面較廣,具有代表性。
針對農民主體性發揮程度共發放1 200 份調查問卷,回收1 200 份,其中有效問卷1 054 份,問卷的有效率為87.5%。調查對象中,男女比例基本持衡,一半以上(54.9%)的被調查者為20~34 歲,少數民族人口以苗族、布依族和侗族為主,占55.3%,被調查者受教育程度較低(小學及以下占比為23.8%,初高中學或中專技校占比為27.6%,大專文憑占比為10.6%,本科及以上文憑占比為16.7%),大多數已婚(56.9%),健康狀況整體較好,一般及以上占94.1%。通過對問卷的分析結果和現實情況作比較,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和貴州省總體情況基本相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適宜作研究樣本。
研究中主要從自主性、能動性和受動性3 個方面對農民主體性進行分析,問題設計均按照李克特量表方法進行,意愿程度分別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較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對農民自主性發揮現狀主要從“加入農村合作社意愿”“外出務工意愿”“自主創業意愿”和“易地扶貧搬遷意愿”4 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如表1 所示。
按照李克特量表設計方法,4 種意愿從低到高依次賦值為1、2、3、4、5,最后計算出來4 種意愿的平均值,依次判斷其自主性發揮情況。根據表1 數據可以看到,整體上均值接近3.5,介于“一般”和“比較愿意”之間,自主性相對較好。其中,加入農村合作社和進行自主創業的平均值相對略高,分別是3.46 和3.45,說明雖然意愿程度總體差別不大,但農民對加入合作社和創業的意愿相對較強烈,希望能借助合作社平臺得到發展或進行自主創業,從而改善家庭生計水平。

表1 農民自主性發揮現狀
對農民生活中能動性發揮狀況主要從“獲得的科普知識的作用”“惠農政策落實的作用”“參加技能培訓的作用”“是愿意盡力提高自身能力的程度”4 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如表2 所示。

表2 農民能動性發揮現狀
依據上述計分方法,對農民能動性進行計量,結果顯示,農民能動性差別較大,其中農民對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最高,意愿最強為3.99,遠高于其他3 個項目。農民對科普知識獲得、惠農政策落實和參加培訓的效果評價差別不大,整體偏低,說明農民愿意接受教育或技能培訓提高自身能力來改善生活,但目前培訓的效果不太好,其能動性發揮狀況受到限制。
對農民生活中受動性發揮現狀分析主要從“對培訓的滿意程度”“參加農村合作社給家庭帶來收益”“外出務工會給家庭帶來利益”和“易地扶貧搬遷能給家庭帶來利益”4 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如表3 所示。

表3 農民受動性發揮現狀
農民受動性發揮程度結果顯示,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外出務工能夠為家庭帶來的利益最大,因此調查區域的人口外出務工的比例較大,也符合貴州省人口流動的實際情況。
根據針對農民的自主性、能動性、受動性3 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農民自主性和能動性發揮狀況一般。另一方面,農民深受受動性的影響,無法擺脫現實困境而獲得突破??傮w上看來,農民主體性仍然存在嚴重的缺失現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我國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采取包干到戶的形式進行家庭生產經營,即小農經濟時代。小農經濟時代的典型特征就是自給自足,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生活需要,因此生產的經驗和傳統就會傳承下去,形成傳承式、經驗型的農業生產形式。在這種形式下,農民主要靠祖輩和已經積累的經驗(甚至有些是不科學的經驗)進行生產,農民不會想他們最應該生產什么、應該怎么生產才能獲取最大利益,而是進行單一的經驗型生產,導致農民主體性無法有效發揮。
根據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可知,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占比23.8%,初高中或中專技校學歷的占比27.6%,大專學歷的占比10.6%,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比16.7%。不僅如此,沒有清晰地認識到科普知識的作用,思想不前衛,還停留在小農水平,由于不愿意參加各種農業技能培訓,導致農民在農業種植方面缺乏科技知識支撐。
由于農民受教育水平低,缺乏預見性能力,不會主動思考,也不會利用身邊各種資源,導致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薄弱,基本上屬于被動式的發展,這樣一來,導致農民主體性發揮受限。因此,農民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是阻礙農民主體性發揮的原因之一。
近20 年來,隨著全國各大城鎮的不斷建設和發展,讓成千上萬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使農村存在勞動力和人才嚴重流失的現象。由于農村主要勞動力和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農村只有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這些人員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勞動能力較弱,甚至部分還喪失了勞動能力。這就成為阻礙農民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原因之一。
產業發展對于剛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脫貧地區來說極其重要,是決定脫貧地區后續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
隨著市場開放,社會對農產品的供給要求已經市場化,并且不斷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然而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難以產生規模效益,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經濟形勢,這樣的小規模生產主要依靠傳承上一輩的種植經驗,沒有技術創新及科學知識的支撐,使農村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受到阻礙。要想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必須發揮其主體性,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加入農村合作組織進行產業化生產,充分發揮貴州省特色產業的帶動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首先,增強農民教育與受教育觀念。目前,農村教育與受教育觀念比較落后,許多家長認為讀書只是在浪費時間,不如輟學進廠打工,殊不知文化積累是能夠厚積薄發的潛在力量,且鄉村振興必須以文化為支撐,才能增強農民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主體意識。
其次,完善農村教育設施。雖然目前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設施的投資力度,但與城市相比,農村整體教育設施落后,對教育發展水平不高。
再次,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當代農民獲取專業知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職業技能培訓,必須加大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提升和樹立農民自身能力和信心。
目前,我國農村教育價值體系普遍存在脫離農業和引導向城市就業的教育意識,導致農村大學畢業生大批量、單方向地流入各大城市,農村就好像是城市人才的“加油站”。雖然近年由于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但大部分農村學生因就業前景和薪金報酬的影響不愿意回到家鄉,從而導致高素質農村人才大量涌向城市,而農村高尖人才則嚴重短缺。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有意回鄉發展的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這些擁有高素質的人才可以為現代化農村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如果大學生返鄉創業成功,農村就會需要更多勞動力和人才,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回流,甚至是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就業,從而促進農村發展,進而促進農村思想進步。最重要的是,大量年輕人回村,農村活力人群充盈,可以促進農民主體性發揮,實現農村繼脫貧之后的發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