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蕾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 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經過了初級起步、快速發展階段,正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如下。
自2017 年常州市在江蘇省率先制定了《常州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5)》后,又出臺了《常州市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實施意見(試行)》《常州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常州市“龍城英才計劃”農業鄉土人才選拔培養實施辦法(試行)》等政策,特別是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臺了《常州市應對新冠肺炎支持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貸款貼息項目申報指南》,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常州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了很多財政扶持,并探索建立了為農業企業服務的“農業保證保險”貸款,其所產生的保險費和擔保費由政府財政承擔,并提供較低的基準利率。除此之外,常州市還探索設立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鼓勵龍頭農業企業積極申報入庫。
查詢近年的數據發現,常州市年末耕地面積逐年擴大,2021 年新增耕地約33.33 hm,耕地質量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
常州市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上成效顯著,在2019 年第二批41 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申請中,常州市新北區和南通市如皋市兩個地區申報成功,這說明常州市近年來在資源的合理利用探索中卓有成效。在產地環境的建設中,常州市不斷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力度,積極推廣節肥、節藥生產技術,倡導并落實各種途徑與方法,以提高規模養殖場畜禽分辨綜合利用率,支持規模畜禽養殖場與規模種植主體對接,實現種養平衡、資源循環,進一步改善產地環境。
截至2020 年底,常州市建設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10 個,輻射面積達到1 866.67 hm。示范區內非化學農藥的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50%以上,水稻示范區化學農藥使用量比非示范區減少30%以上,園藝作物示范區化學農藥使用量比非示范區減少40%以上,在示范區內積極推廣優良品種,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維護。
通過多年努力,目前常州市已建成較為科學的農業生產體系,該農業生產體系以傳統農業商品生產體系為核心,同時積極發展新興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迅速,呈現出多層次、多類型的特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農業產業的綜合優化率位居江蘇省前列。農產品和農產業特色鮮明,如以溧陽為代表的常州市特色“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成為了常州市的特色名片。
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指標時,要保證選擇的指標具有代表性且不重復,用最簡潔的指標反映核心問題,便于構建指標體系框架的可操作性,所選的各指標能構成一個完整體系,整個指標體系具有層次性。所有指標數據的獲得基于一定的統計基礎,可以在實踐和官方數據中獲得。
鑒于以上原則,以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的發展目標為主要依據,構建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目標(截至2030 年)
對上述政府文件中提及發展目標進行分析發現,對農業綠色發展目標的要求可以匯總為綠色生產、生態環境、綠色產品。考慮到常州位于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地處國家的經濟發達地區,所以在構建綠色農業發展指標體系時,必須考慮到經濟發展這一因素,故本次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設立4 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綠色生產、生態環境、綠色產品、經濟發展。三級指標選取的過程如下:首先在政府平臺或權威網站上收集各種有關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報告、文獻、專著等,然后統計出資料中出現的有關農業綠色發展頻率較高的指標,剔除分歧較大的指標,修正有異議的指標。
綜上,形成的評價體系共有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為常州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二級指標分別為綠色生產、生態環境、綠色產品和經濟發展;三級指標共16 個,分別為耕地復種指數、單位農業產值耗水量、耕地數量年均增長率、農用薄膜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化肥使用強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森林覆蓋率、綠色農產品產量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綠色品牌農產品比率、休閑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農產品質量合格率、人均農業總產值、勞動生產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第一產值增加值占生產總值增加值的比重。
計算近10 年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標準化值。固定三級指標的計量方法,除農產品質量合格率可以通過查詢得到外,其他指標均需要定義計算方法,具體如下。

通過《常州市統計年鑒》《常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官方文件查詢數據來源,測算出三級指標值。并對三級指標值作標準化處理,以消除不同指標量綱的影響,這里采用Min-max 標準化法,利用指標最大與最小值,將三級指標值轉換為0~1 的數字。根據三級指標標準值確定各三級指標的權重,并進一步求解一二級指標值,對一二級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最終計算結果見表2、表3。
分析表2、表3 的數據可得到如下結論,第一,2011—2020 年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第二,分析4 個二級指標,發現綠色生產指標在2011—2020 年與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呈現出正向相關,2018 年指標值略低。生態環境指標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綠色產品指標與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幾乎保持同方向變動,經濟發展指標與農業綠色發展之間幾乎保持一致,兩者關系緊密。

表2 2011—2020 年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原始及標準化值)

表3 2011—2020 年常州市農業綠色發展各二級指標水平(標準化值)
今后,常州市可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不僅要發展糧食作物,還要發展經濟作物、草牧業,既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與環境污染,進一步改善農業環境,也可以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養。由于常州市復種指數在全國并不高,可以考慮實施耕地輪休政策,在耕地輪休期間發展休閑農業,有助于促進農村社會煥發活力,加快城鎮化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應逐漸減少農業投入品用量,多選擇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盡可能用有機肥、生物農藥替代傳統農藥等農產品。不斷美化生態環境,突出種養結合,力求生態循環,強調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切實增強環保意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和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使資源環境質量與農業綠色發展承載力更加匹配。
目前,常州市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有待進一步提高,應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綠色農產品產量。政府層面應制定和實行更多生產經營扶持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生產及銷售綠色農產品。另外,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打造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力度,改善金融信貸服務,強化保險支持,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提高規模經營水平。
企業在政府的支持倡導下,不斷提升綠色農產品品質,樹立信譽形象,打響自身品牌。同時,通過設立綠色產品專賣店、入駐超市綠色產品專柜、建立綠色產品直銷點等多種方式建立綠色產品銷售渠道。政府和企業層面應加大對綠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通過網絡、自媒體、電臺等方式宣傳綠色農產品,講解農產品的相關科學知識,組織或參加農展會、農博會等活動,積極宣傳綠色農產品,提升消費者的安全健康消費意識,使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
通過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的“三創新”模式建立健全綠色發展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同時健全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建立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創新林業和濕地養護制度,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扶持力度,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打造優質農產品標準和信用體系,打造政府、專家、媒體和公眾參與農業生產的環保考評機制,實現對農業生產全流程的監督監管,打造公開透明的監管環節,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