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昌貴,許國政,魏正煜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如何對現有的脫貧攻堅成果進行穩固和提升,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是推動脫貧地區現代化進程、實現脫貧地區鄉村全面振興、彰顯黨的根本宗旨以及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關鍵。
從當前脫貧地區的實際來看,雖然西部地區實現了貧困地區整體脫貧,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成果顯著,但現有資料表明,西部地區農村仍然存在部分脫貧人口生計比較脆弱、扶貧產業發展可持續性偏低、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尚未形成等問題。這對脫貧攻堅成果賦能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造成很大隱患,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構成了阻礙。因此,為了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必須深入挖掘影響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尋求有效的解決對策。
經過脫貧攻堅,西部地區消除了絕對貧困,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貧困戶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扶貧成效非常顯著。但是從絕對數量來看,西部地區脫貧人口中的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群體的數量依然較大。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脫貧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數只有小學文化,接受新事物、學習和應用新技能的能力比較欠缺,掌握和應用現代化技術的能力不夠,自我發展能力較低,就業不穩定且收入偏低。其家庭生計具有很高的脆弱屬性,抗風險沖擊的能力很低,不僅很難保持家庭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而且很有可能在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等事件的沖擊下返貧或陷入貧困,存在很大的返貧、致貧風險。
西部地區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徹底擺脫了貧困的帽子,鄉村風貌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特別是道路交通、居民飲水等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生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是,西部地區農村的基礎條件與實現鄉村振興的要求之間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兩不愁三保障”僅能滿足鄉村脫貧人口最基本的教育、住房、醫療、飲水等生活需求。相對于發展較快的鄉村和城市,西部貧困地區脫貧后的基礎條件仍舊薄弱,差距較大,對人口流入特別是人才流入的吸引力非常低,無法滿足鄉村振興戰略順利推進所需要的人才條件。西部地區農村相對貧困問題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鄉村振興基礎條件薄弱和保障不足的短板仍然比較明顯,對鄉村經濟的長期發展產生了較大制約。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基礎。當前西部貧困地區產業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產業鏈條短、產業化發展不足、科技創新支撐不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品牌影響力較弱、產銷對接不暢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龍頭企業數量不足、實力較弱且規模偏小,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難以為鄉村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應有的支持。特別是部分地區產業定位模糊、產業鏈低端、盲目跟風投資,產業和產品同質化、企業之間為爭奪有限的鄉村資源市場而導致市場競爭無序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不僅無法對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提供有效支撐,還可能由于產業發展失敗導致資源浪費低效甚至投資虧損,進而波及與產業相關的脫貧人口的生計,對脫貧攻堅成果產生威脅。
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人才是核心。但是,由于西部地區目前脫貧鄉村的產業體系較弱,無法為鄉村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崗位,大量鄉村勞動力迫于生計壓力不得不離開家鄉。同時,由于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比較低,農業種養業收益比較低,鄉村青壯年人口從事農業耕作的意愿較低。青壯年人口大量外流,導致鄉村房屋閑置率逐漸上升,鄉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峻。雖然各級政府已經出臺了多項關于鄉村振興人才智力支持的政策,打通了人才、管理、科技下鄉的渠道,以新型農民和農業科技特派員等為代表的農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是相對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鄉村人才的供需狀況仍不平衡,無論是專業人才還是復合型人才均存在很大缺口,對構建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產生了很大限制。
脫貧攻堅期間,西部地區鄉村治理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成就斐然。但是,從西部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鄉村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依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工作內容過于偏重物質扶貧,而精神扶貧方面未采取足夠有力的措施,導致部分脫貧人口滋生了“等、靠、要”思想。同時,部分地區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個別地區鄉村干部缺乏創新意識和全局意識,導致基層黨組織未能起到應有的示范引領作用,甚至有些地區因為鄉村干部的貪污腐敗行為引發了沖突。很多地區的村民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很少參與公共事務。這些問題導致鄉村治理效率大幅降低,對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挑戰。
針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存在較大返貧致貧風險的實際,要將這兩類人群納入實時返貧致貧監測體系。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鄉村干部的信息收集工作相結合,對這兩類人群每年的收支信息進行監測與分析。如果發現有較大的數據波動就要給予特別關注,分析數據波動的主要原因,必要時派專人上門查看實際情況,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盡早消除返貧致貧的不穩定因素。同時,進一步完善當前的幫扶機制。針對當前脫貧人口教育程度低、生存技能不足、接受和學習新事物能力較弱的實際,遵循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志的理念,將教育幫扶作為最主要的幫扶措施,重點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并對其提供足夠的就業幫助。
為克服西部鄉村基礎設施不足的制約,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推進。
一是進一步完善鄉村道路、農村引水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農村電網、鄉村公共交通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改造,特別是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政府所在地,要將提升鄉村宜居水平作為努力的方向,按照城市的基本標準來改善基礎設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考慮建設鄉村休閑公園、體育運動基地,大幅縮小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
二是大力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抓好鄉村教育、鄉村醫療、農業技術、鄉村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服務。同時,加大政府服務、鄉村環境維護等基礎設施軟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鄉村民眾對鄉村生活的滿意度。
三是構建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信息收集與反饋渠道,及時獲取關于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信息,以便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如果當地財政壓力較大,可以考慮引進社會資本,并在政策、稅費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或優惠,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留人的關鍵,必須將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由于西部地區鄉村大多具有產業基礎弱、產業鏈條不完善、產業持續發展能力比較低、龍頭企業實力弱小等產業特征,短期內將鄉村產業做大做強顯然不切實際,而當前鄉村的經濟實力也無法進行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產業投資。因此,可行途徑之一是對鄉村的產業資源進行深度挖潛,挖掘當地的產業特色,同時積極發展鄉村創新創業活動,支持和鼓勵有能力的鄉村居民進行創業實踐。還可以借助外部資本和市場的力量,實現鄉村產業的市場對接和資本對接,在此基礎上,逐步優化鄉村產業鏈,完善鄉村產業的生態系統,實現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最終達到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發展的目的。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為了彌補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人才缺口,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必須保持并延續脫貧攻堅時期的各項人才支持和引進政策,培養選拔更多優秀、有責任感的幫扶干部。應要求這些幫扶干部結合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
二是配齊配強鄉村教師隊伍。要針對當前鄉村生源減少的實際,多途徑引進復合型的鄉村教師,同時大幅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支持發達地區中小學優秀教師向西部地區鄉村學校流動,優化教師資源配置,不斷提升鄉村教師的綜合素質。
三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創業人員等社會各類人才通過支教扶貧、社會服務和投資創業等各種方式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四是鼓勵支持各類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開設相關職業的培訓課程,根據當地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識體系等實際情況,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培養一批工匠能人,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以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助力鄉村振興。
多年的鄉村治理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最適合當前農村實際的鄉村治理體系,也是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保證。在這方面,要采取“本地培養選拔”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加強鄉村的黨組織建設,打造堅守大局、團結奮進、清廉高效、創新進取的基層干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應進一步強化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意識,讓村民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持續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水平,提升村民的公共事務參與積極性,把村民組織打造成真正的“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和富有活力的基層組織。另外,要在農村進一步加強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依法治理、道德教化融入鄉村治理,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道德法制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斷提高鄉村的治理水平。
雖然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政府財力有限,但是為了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對鄉村道路、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醫院、養老院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支出給予足夠的財政支持。同時,相關人員的工資和補貼、大數據檢測與分析系統的運營與維護、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費用、農業保險補償、農業信貸補償等也應給予保障,切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推進。
鄉村產業發展所需資金眾多,必須努力拓展融資渠道。但是由于大部分鄉村產業還十分弱小,相對風險比較高,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很低,因此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仍然是鄉村產業發展壯大的主要資金來源。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和農業擔保制度,激勵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鄉村產業提供支農貸款。同時,要大力擴充鄉村產業的融資渠道,拓展融資來源。一方面,政府要支持鄉村企業走出去,向外部資本推介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吸引外部資本參與投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搭建各種招商引資平臺,為本地鄉村產業提供引資機會。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考慮金融支持激勵,對扶持本地產業貢獻較多的金融機構或個人給予稅費優惠或獎金補貼。
西部地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為落后,且各地的資源稟賦存在巨大差別。因此,各地政府必須在充分理解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各地自身的經濟社會條件,冷靜客觀地分析自身在資源稟賦上的比較優勢,尊重鄉村經濟發展、產業培育和壯大等客觀規律,科學、系統地編制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規劃,為自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做好戰略性指引。在具體編制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汲取脫貧攻堅時期的寶貴經驗,延續成效顯著的政策,完善尚有欠缺的政策,盡量構建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另一方面,要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規劃,既要從內容方面把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產業建設以及鄉村風貌建設等納入規劃,同時要注意利益目標的權衡,在堅持鄉村長期發展利益不被損害的原則下,兼顧鄉村發展的短期利益,以實現有效的激勵。
基層黨組織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的實施與落實單位。實踐經驗表明,凡是基層黨組織能力不足的地區,在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落實方面效果一般不盡如人意。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一方面,要為基層黨組織搭建合適的組織班子,同時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教育和培訓,重點培養基層干部的使命感、主觀能動性、業務能力,提升基層組織的向心力、組織力和號召力,提高基層干部的崗位適應性;另一方面,要在完善基層黨組織考核體系的基礎上,強化對基層黨組織的激勵與考核,嚴格落實相應的獎懲制度,充分發揮考核機制對基層組織的方向性指引作用,以確保各項方針政策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