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慶,劉偉,張麗,班建東,張志印
(河北省眼科醫院1.口腔修復科,2.設備科,3.口腔內科,河北 邢臺 054001)
上頜前牙牙體缺損是口腔科常見疾病,主要病因為齲壞或遭受外界沖擊力[1]。牙體缺損不但影響咀嚼功能、發音,而且不利于面容美觀,需要盡早修復。高水平的修復技術與高質量的牙冠材料有利于修復后牙齒維持正常功能,提升患者舒適度及美觀程度[2-3]。大量研究發現,不同的修復材料在色澤持久度、與患者牙體的吻合度及咀嚼強度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還會對牙周微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4-5]。烤瓷修復冠為牙體缺損修復的常用方法,烤瓷冠通常選取鈷鉻合金材料,基本達到修復效果[6]。近年來,全瓷修復冠因硬度、韌性、強度與美觀度等方面的優勢,逐漸應用于牙體缺損修復中,其中二氧化鋯作為非金屬無機材料之一,在滿足修復效果的同時,不僅抗腐蝕、耐高溫、耐磨,還具有易操作、成本低等優勢,是全瓷冠的主要材料[7-8]。為此,本研究以80 例上頜前牙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上述兩種材料的修復效果及其對牙齦溝中菌群變化的影響,以期為臨床牙冠材料的選擇積累數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河北省眼科醫院口腔科就診的80 例(80 顆)上頜前牙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18~62 歲,平均(39.61±10.87)歲;牙體缺損分類:Ⅰ類15例,Ⅱ類14 例,Ⅲ類8 例,Ⅳ類3 例。觀察組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齡20~65 歲,平均(40.15±11.22)歲;牙體缺損分類:Ⅰ類13 例,Ⅱ類15 例,Ⅲ類9 例,Ⅳ類3 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納入標準①上頜前牙缺損,單顆患牙;②初次就診,修復行根管治療;③牙齦、牙周組織正常,患牙咬合能力正常;④鄰牙牙周狀況及口腔衛生狀況良好;⑤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完整。
1.2.2排除標準①對研究材料過敏;②肝、腎功能嚴重受損;③嚴重精神類疾病、溝通障礙;④凝血功能障礙、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及甲狀腺疾病;⑤近1 個月內服用過抗生素、活血藥物或抗凝藥物;⑥哺乳及妊娠期女性。
對照組采用鈷鉻合金烤瓷冠修復。對患者牙體表面污垢進行清潔后,行局部浸潤麻醉,制作內冠。在患者患牙唇面位置、切斷位置及舌面分別磨除1.5 mm、1.5~2.0 mm、1.0 mm,聚合度控制在2~5°。唇面頸部預先留出寬度為1.0 mm 的凹形肩臺,舌面齦下頸緣預先留出寬度為0.5 mm 的連續肩臺。預備完成后取模,于自然光線下完成顏色對比,于技術中心制作鈷鉻合金烤瓷冠。試戴時將邊緣密合,調至滿意后采用3M 玻璃離子粘固劑進行粘合固定。
觀察組采用二氧化鋯全瓷冠修復。對患者牙體表面污垢進行清潔后,行局部浸潤麻醉,制作內冠。在患者患牙唇面位置、切斷位置及舌面分別磨除1.5 mm、1.5~2.0 mm、1.0 mm,聚合度控制在5~10°。頸部預先留出寬度為0.8 mm 的環形肩臺(角度為90°),唇側肩臺位于齦下0.5 mm、舌側肩臺位于齦上0.5 mm。預備完成后取模,于自然光線下完成顏色對比,于技術中心制作二氧化鋯全瓷牙。試戴時將邊緣密合,調至滿意后采用登士柏樹脂粘固劑進行粘合固定。
兩組操作過程中均注意消毒,全部操作由同組醫生完成。全部患者完成為期12 個月的隨訪,評估修復效果。
參照美國公共衛生服務(USPHS)標準[9]評估修復效果。①修復體完整度:A 級為完整且無裂紋、崩瓷及折裂情況;B 級為有裂紋,無折裂;C 級為不完整,有折裂。②修復體脫落情況:A 級為無脫落,B 級為脫落1 次,C 級為脫落>1 次。③邊緣密合度:A 級為密合度好且不卡尖銳探針;B 級為密合度一般,卡尖銳探針;C 級為密合度差,探針可探入縫隙。④食物嵌塞情況:A 級為無,B 級為偶爾,C 級為經常。⑤修復體顏色:A 級為與鄰牙一致,B 級為與鄰牙存在略微差異,C 級為與鄰牙差異較大。⑥繼發齲情況:A 級為無,B 級為有且輕微,C 級為有且較嚴重。
采用牙齦指數評估牙齦炎癥情況:0 級為牙齦正常,且無炎癥;Ⅰ級為存在輕微炎癥;Ⅱ級為存在明顯炎癥,且探查時存在出血情況;Ⅲ級為存在明顯炎癥,且牙齦組織處明顯腫脹,并伴隨自發性出血。
牙齦出血指數:0 分表示牙齦外觀正常,且探診齦溝無出血;1 分表示牙齦外觀正常,但探診齦溝有出血;2 分表示牙齦色澤發生改變,無腫脹,探診齦溝有出血;3 分表示牙齦色澤發生改變、存在輕微腫脹,探診齦溝有出血;4 分表示牙齦存在明顯腫脹,探診齦溝有出血;5 分表示牙齦色澤發生改變,存在明顯腫脹,自發性出血,伴或不伴潰瘍。牙周探診深度采用牙周探針(意大利MEDESY公司,型號:546/1)。
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測定齦下菌斑標本病原菌,采用細菌基因組DNA 快速提取試劑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貨號:DP302)提取齦下菌斑樣本總DNA。PCR反應條件:95℃預變性90 s,95℃變性35 s,55℃退火40 s,72℃延伸90 s,共40 個循環。采用自動凝膠成像分析儀分析擴增條帶,陽性對照為國際參照標準菌株,具體如下: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ATCC 33277(上海三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核梭形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ATCC 10953(上海復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間普菌(proctor intermedia, Pi)ATCC 25611(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賽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 Tf)ATCC 43037(上海滬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伴放線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s, Aa)ATCC 29523(上海滬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各細菌引物序列及目的片段大小見表1。

表1 各細菌引物序列及目的片段大小
于修復后12 個月,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評估患者修復滿意度,包括十分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一般滿意)/患者例數×100%。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以頻數表示,比較用Mann-Whitney 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修復體完整度、修復體脫落及食物嵌塞比較,經Mann-Whitney 秩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邊緣密合度、修復體顏色及繼發齲比較,經Mann-Whitney 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邊緣密合度好,修復體顏色與鄰牙一致性好,繼發齲少。見表2 和圖1、2。

表2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比較 [n=40,例(%)]

圖1 二氧化鋯全瓷冠修復效果

圖2 鈷鉻合金烤瓷冠修復效果
兩組牙齦炎癥指數分級比較,經Mann-Whitney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23,P=0.034),觀察組較對照組牙齦炎癥輕微。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牙齦炎癥指數比較 [n=40,例(%)]
兩組牙齦出血指數、牙周探診深度比較,經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牙齦出血少,牙周探診深度淺。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牙齦出血指數及牙周探診深度比較(n=40,±s)

表4 兩組患者牙齦出血指數及牙周探診深度比較(n=40,±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牙齦出血指數0.41±0.16 0.34±0.08 2.475 0.015牙周探診深度/mm 1.86±0.45 1.68±0.33 2.040 0.045
兩組齦下菌斑標本Pi 檢出率比較,經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齦下菌斑標本Pg、Fn、Tf、Aa 檢出率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低。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齦下菌斑標本病原菌檢出率比較[n=40,例(%)]
兩組患者滿意情況比較,經Mann-Whitney 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高。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n=40,例(%)]
牙體缺損修復不僅要滿足咀嚼功能,還需注重美學及安全性。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進步,牙體缺損修復技術與修復材料也隨之升級。鈷鉻合金烤瓷冠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修復材料,具有易形變、易腐蝕等缺點,長期效果欠佳[10-11]。全瓷冠修復不含金屬,且生物相容性佳、耐腐蝕性強[12]。二氧化鋯為全瓷冠修復的新型材料,0.2~0.5 μm,其抗彎曲強度為氧化鋁的1.5 倍、鑄瓷的2 倍,其抗折、抗彎強度在目前臨床應用的修復體中最大[13-14]。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修復12 個月后邊緣密合度、修復體顏色及繼發齲情況均好于對照組,與ALTONBARY 等[15]研究結論一致。分析其作用機制如下:①氧化鋯全瓷材料制作工藝相對合金材料簡單,采用高溫將牙釉質瓷塊燒結后形成的氧化鋯四方晶向體耐磨性、抗彎強度及韌性均較高,不易發生形變;②二氧化鋯導熱性低于合金材料,對牙周與牙齦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③與合金材料相比,二氧化鋯重量較輕、密度較小,植入后舒適感更佳;④顏色方面,由于二氧化鋯的陶瓷性質,牙底冠為牙白色,色澤接近天然牙齒,且牙冠呈透明感,具有牙釉質類似的折射率;鈷鉻合金烤瓷冠修復過程中需要遮色瓷,對光線的反射、折射特性與天然牙存在一定差異,當遇到強光直射時,表現出與自然牙不同的色澤。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修復方式對牙周組織及口腔內環境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16-17]。Pg、Tf 均是研究廣泛且證據充足的導致牙周病變的優勢菌,Fn、Aa 同為牙周袋及齦下菌斑中含量較高的病原菌,可參與牙周炎的發生、發展[18-1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修復12 個月后,牙齦炎癥指數分級較對照組低,牙齦出血指數較對照組小,牙周探診深度較對照組淺,齦下菌斑標本Pg、Fn、Tf、Aa檢出率低于對照組,上述結果均提示二氧化鋯全瓷冠修復對上頜前牙缺損患者牙周組織影響較小。分析其作用機制如下:對照組采用鈷鉻合金烤瓷冠修復,長期佩戴后,易造成鈷、鉻兩種元素在口腔中釋放,分離出的鈷、鉻合金離子儲存于組織間,可能深入齦溝里的內冠邊緣并與唾液、齦溝液體及食物等發生反應,導致鈷、鉻合金受到腐蝕,對牙齦產生刺激,最終引起牙齦敏感、發炎等,損傷牙周組織;而觀察組采用的二氧化鋯全瓷冠修復生物相容性好,不易被其他物質腐蝕,不會對牙齦產生刺激或導致炎癥,且菌斑附著力較低,因此對牙周組織及微生態環境影響較小。楊秀梅[20]以106 例擬行全冠修復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發現與鈷鉻合金材料相比,氧化鋯組患者齦下菌斑中病原菌檢出率較低,牙齦出血及牙周袋深度情況較好,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相較于鈷鉻合金烤瓷冠修復,二氧化鋯全瓷冠用于上頜前牙修復效果較好,對患者牙周組織及口腔內環境影響較小,有利于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