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婷,楊帆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急診科,江蘇 常州 213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發于老年人,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的特點[1-2]。早期有效預測AMI 的發生、盡早開展防治措施對降低AMI 死亡風險意義重大,但目前臨床缺乏新型早期有效預測AMI 發生的高效、客觀的生化指標。已有報道顯示,血清外連素[3]、高敏C 反應蛋白[4]與多數AMI 發生相關,但目前臨床預測AMI 仍不理想[5],迫切需求更多可安全、高效、客觀地預測AMI 發生的生化標志物,以便指導早期治療,改善預后。
AMI 患者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細胞出現不可逆轉損傷。近期有研究顯示,心肌細胞損傷與過量活性氧有關[6]。一氧化氮-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 共激活因子1α(nitric oxide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 1α, NO-PGClα)線粒體生物合成通路蛋白是線粒體生物發生的重要蛋白質,NO-PGC1α 可通過促進線粒體氧化代謝,生成活性氧[7]。線粒體功能生物合成障礙與多種心血管疾病有關[8-9]。一氧化氮NO 作為維持心血管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分子之一,NO 信號通路分子精氨酸酶2(arginase 2,Arg2)、一氧化氮合酶1(nitric oxide synthase 1,NOS1)可通過競爭底物L-精氨酸調節NO,生成的NO 可能通過調節NOPGC1α 表達調控線粒體生物合成,影響AMI 的發生。目前國內尚未見外周血NO-PGC1α 線粒體生物合成通路相關基因表達與AMI 發生關系的報道。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6 月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AMI 患者103 例為AMI 組。其中男性59 例,女性44 例;年齡45~80 歲,平均(63.84±7.01)歲。另取同期該院健康體檢者69 例為對照組,男性36 例,女性33 例;年齡47~80 歲,平均(61.95±6.89)歲。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納入標準①AMI 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10]AMI 診斷標準,對照組經病史、心電圖、心肌標志物及冠狀動脈造影等證實無心肌梗死病變;②AMI 組發病至入院時間<12 h。1.2.2 排除標準 ①伴有血管畸形病變、代謝性腦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顱內器質性病變;②近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凝藥物等;③伴有外周神經疾病、精神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者;④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⑤伴有腦卒中史、嚴重免疫缺陷、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胸部外傷史、血液透析史等;⑥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⑦近期出現急性感染;⑦依從性差;⑧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收集兩組基本資料及AMI 入院治療前、對照組體檢時生化指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基礎疾病、吸煙史、飲酒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總膽紅素、血肌酐、尿酸、尿素氮、血乳酸、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WBC)、血小板計數(Platelets,PLT)、纖維蛋白原、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心肌肌鈣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
AMI 組入院治療前、對照組體檢時抽取靜脈血液5 mL 貯存于肝素抗凝管中,采用QIACEN RNeasy Mini 試劑盒提取血中總RNA,microRNA Isolation Kit 試劑盒(美國Bio-Rad 公司)分離RNA,Superscript RT Kit 試劑盒(上海遠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逆轉錄成cDNA,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 試劑盒(大連寶生生物工程公司有限公司)進行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在PCR 儀上(美國ABI 公司7500 Fast Real-Time PCR System PCR)測定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的表達[11]。反應體系20 μL:基因組DNA 1 μL、正反向引物各0.5 μL、PCR 緩沖液10 μL、蒸餾水8 μL。反應條件:95℃預變性3 min,95℃變性15 s,60℃退火30 s,70℃延伸30 s,共40 個循環。以Ct 值為基礎,2-ΔΔCt法計算mRNA 相對表達量。內參選用GAPDH,qRT-PCR 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qRT-PCR引物序列
AMI 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采用Gensini 積分[12]系統評價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病變狹窄程度。Gensini積分≤40分為輕度狹窄,>40分~<80分為中度狹窄,≥80 分為重度狹窄。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線;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3 例AMI 患者中,輕度狹窄患者26 例(25.24%),中度狹窄患者59 例(57.28%),重度狹窄患者18 例(17.48%)。
輕、中、重度狹窄組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比較,經方差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0.156、28.529 和17.580,均P=0.000)。進一步兩兩比較結果:重度狹窄組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高于中、輕度狹窄組(P<0.05);中度狹窄組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高于輕度狹窄組(P<0.05)。見表2。

表2 AMI組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 (x±s)
AMI 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年齡、BMI、基礎疾病、吸煙史、飲酒史、TG、TC、HDL-C、ALT、AST、總膽紅素、血肌酐、尿酸、尿素氮、血乳酸、WBC、PLT、MMP-9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MI 組與對照組的LDL-C、纖維蛋白原、LP-PLA2 及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MI組LDL-C、纖維蛋白原、LP-PLA2 及NO-PGC1α、NOS1、 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AMI組與對照組臨床資料比較
以AMI 為因變量(否= 0,是= 1),LDL-C、纖維蛋白原、LP-PLA2 及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為自變量(上述計量資料自變量賦值為連續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NO-PGC1α mRNA [O^R=3.873(95% CI:1.594,9.412)]、NOS1 mRNA [O^R=4.267(95% CI:1.756,10.371)]、Arg2 mRNA [O^R=4.518(95% CI:1.859,10.979)]是影響AMI 發生的獨立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AMI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參數
ROC 曲線結果顯示,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 及3 者聯合預測AMI 發生的敏感性分別為70.87%、71.84%、75.73%和70.87%,特異性分別為73.91%、72.46%、71.01%和91.30%,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別為0.764、0.742、0.759和0.908。見表5 和圖1。

圖1 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相對表達量預測AMI發生的ROC曲線

表5 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相對表達量預測AMI發生的效能分析參數
AMI 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患者發病急,病死率高[13]。臨床早期預測AMI、盡早采取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AMI 死亡風險。近期有研究結果顯示,線粒體功能生物合成障礙與多種心血管疾病有關,細胞外多種信號通路可影響線粒體生物合成,其中NO-PGC1α 是重要的調節因子之一,NO 可促使線粒體的生物合成[8-9]。NOS 作為調控L-精氨酸/NO 信號通路的重要限速酶,影響細胞內氧化應激狀態、心肌細胞內游離Ca2+濃度等,在血管擴張、心肌收縮抑制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4]。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是影響AMI 發生的獨立因素,提示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與AMI 發生有關。Arg2 主要存在于心肌線粒體中,通過L-精氨酸底物影響NOS1 活性,調控NO 生成量,影響心血管組織生物學作用。SAVELIEVA 等[15]研究結果顯示,升高的Arg2 可能通過NO 信號通路影響心肌肥厚、缺血再灌注損傷等心血管疾病病理過程。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升高,使底物L-精氨酸利用率增大,NO 生成量降低,造成機體心肌細胞線粒體生物合成障礙,增大AMI 發生風險。NOS1 屬于含鐵生物酶之一,是合成NO 的關鍵酶,NOS1 mRNA 相對表達量升高可促進L-精氨酸產生大量NO,適量NO 具有保護心血管健康的生理功能,過量NO 則損傷心血管系統。PGC1α 主要存在于心肌等耗氧量大、能量需求量高的組織器官中,是心肌細胞線粒體生物合成的重要輔助激活因子、調控因子,可通過調控核呼吸因子、線粒體轉錄因子A 介導線粒體生物合成,NO-PGC1α mRNA 相對表達量升高可能導致心肌細胞線粒體生物合成功能異常,影響AMI 發生。聶俊剛等[16]研究結果顯示,PGC1α可通過氧化應激參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升高可抑制NO 生成,而NOS1 mRNA 相對表達量升高可促進NO 生成,是相互矛盾的結果,但是NO-PGC1α mRNA 相對表達量升高可從側面反映NO 含量增加。ROC 曲線結果顯示,NO-PGC1α、NOS1、Arg2 mRNA 3 者聯合預測AMI發生的特異性、AUC 最大,提示3 者聯合預測AMI 發生效能良好,可作為預測AMI 發生的客觀生物標志物。此外,本研究還發現重度狹窄組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 相對表達量高于中、輕度狹窄組,中度狹窄組NO-PGC1α、NOS1、Arg2 mRNA相對表達量高于輕度狹窄組,提示外周血NOPGC1α、NOS1、Arg2 mRNA 不僅與AMI 發生有關,而且與AMI 患者病情也有關,這是筆者后期研究的重點。
綜上所述,外周血NO-PGC1α 線粒體生物合成通路的相關基因NO-PGClα、Arg2 、NOS1 mRNA 與AMI 發生有關,3 者聯合預測AMI 發生效能良好,且NO-PGClα、Arg2 、NOS1 mRNA 表達可能與AMI患者病情有關,更精準的作用機制有待后續進一步研究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