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婕睿 薛琳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綏德縣郝家橋村,看望父老鄉親。他講道:“‘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郝家橋被評為農村楷模,劉玉厚的名字也叫得響,邊區這么多勞動英雄,他是響當當的一個。”1945年1月10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群英會”上,給勞模們提出了三大任務,“帶頭作用、骨干作用、橋梁作用”,劉玉厚正是踐行這三大作用的模范。在他帶領下,郝家橋涌現出鋤草英雄、攔羊英雄,變工模范英雄、婦女紡織英雄,全村男女老少群策群力,把窮村變為了富村。劉玉厚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了模范黨員、勞動英雄的光榮稱號,他是“勞動人民中的旗幟”,是共產黨員的好榜樣。
劉玉厚生于1908年,是綏德縣沙灘坪區一鄉郝家橋村人,少時家境貧困。在12歲,他就開始學耕地,到了16歲,他就租地主土地,冬天打短工,一有空便去炭窯拾炭,販運糧食。他家弟兄三人,家庭和睦互助,全家在他帶領下早起晚歸、勤苦勞作。1936年,劉玉厚加入了共產黨,革命斗爭和生產熱忱更為提高。1940年春,綏德解放后,他被群眾選為村主任,在黨的領導下參加民主政權建設。在村里,他積極推動大家交公糧,組織自衛隊,領導群眾與地主斗爭,完成了黨交給他的任務。
在第一年征收救國公糧時,劉玉厚以身作則,積極奉公,使全村負擔公平合理,獲得群眾熱烈擁護。他說:“這是咱們過新日子的開始!人家既然把咱選上,也就得替大家做些事情。”當發現征收上來的公糧和任務還差數斗時,他決定在自己負擔2斗基礎上再增加5升,大家都說劉玉厚出的夠多了,不足的幾斗可以讓別人分擔,而劉玉厚卻答道:“咱們等八路軍來這里也久了,而格八路軍來保護咱們,多出幾顆顆算個甚!?”整個征糧工作,大家沒有一句閑話,只說他辦事公平合理,他舍己為公帶動鄉親們圓滿完成了征糧任務。由于白天征糧太忙,無暇農活,他就在夜晚上山翻地。群眾看到眼里,傳出了“劉玉厚種莊稼如打仗”的美譽。劉玉厚為人厚道、急公好義,關心群眾利益。劉玉厚的52坰(西北地區1坰合3畝或5畝)山地,除了10坰自家地在村內,其余42坰租地都是離家6里之外的,他租地從不搶占窮人土地,只租那些“下南路”移民的,或別人不種的門外地,寧可自己多下些苦工,也不讓他人吃虧。當群眾問他原因時,他樸實地講道:這樣種田,“把打下的糧食吃到肚里舒舒服服的”。
劉玉厚根據當時的技術基礎和自然條件,創造了許多切合實際的改良農作辦法,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同時,他以身作則、積極奉公,有著“和大家商量行事”的民主精神,獲得了人們的信仰和尊敬。郝家橋的群眾都說劉玉厚是個好勞動的人,夸贊劉玉厚有五大好處,即勤快、忠厚、儉樸、奉公、孝順,即使村里那些不愛說話的,也會對他翹起大拇指:“反正劉玉厚樣樣都好!”
1943年,陜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進入了“新高潮”,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在邊區各機關、各地區展開。黨中央、西北局號召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發現英雄、培育英雄,以點帶面,在英雄與英雄之間、變工隊與變工隊之間、村與村之間展開勞動競賽,調動群眾生產積極性,“發展生產,豐衣足食!”“發展生產,援助抗戰!”
為了發現勞動英雄,綏德地委調查組在郝家橋村動員群眾開展各類競賽和“好勞動人會”。在一天晚上的“好勞動人會”上,經群眾熱烈討論,大家喊著,“唯有劉玉厚才夠得上勞動英雄的資格”。劉玉厚由于下山晚,最后一個到會。這時炕上坐滿了人,他只好蹲在墻角。大家把他擁到炕上坐,紛紛稱贊他,調查組同志把大家的意見詳細記錄下來。
第二天清早,劉玉厚和村支書一起見到了習仲勛。一見面,習仲勛就問:“你是共產黨員嗎?”劉玉厚用濃重的陜北口音答道:“咱是!”習仲勛拍著他的肩膀,握著他的手說:“現在就需要像你這樣的黨員,咱的黨就更有辦法了!”劉玉厚樸實地答道:“咱什么也解不下,只解下受苦,黨要咱們努力生產,那是容易事吆!”這次談話使習仲勛更加了解劉玉厚。隨后,經地委研究決定授予劉玉厚模范黨員、勞動英雄稱號,并在綏德全區開展了“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活動,一塊由習仲勛和專員袁任遠共同署名、刻有“農村楷模”的牌匾獎給了郝家橋村。不久綏德縣委書記在郝家橋生產動員大會上,鼓勵全村勞動群眾道:“劉玉厚是共產黨員,是模范的共產黨員,現在共產黨要老百姓過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大家就可以向劉玉厚學習!”
當年秋收后,劉玉厚興奮地跑到地委向習仲勛報告勞動競賽成績,“收了谷子5石5斗,黑豆5石5斗,麥子4石,高粱3石5斗,豌豆1石,扁豆1石,綠豆1石,糜子6斗,芝麻1斗,洋芋25袋,南瓜400多個,棉花25斤,除去4石3斗租子和繳公糧外,足夠全家人一年吃穿用了”。此外他家還有了屬于自己的7只綿羊、5只山羊。另外今年還開了粉房,養1頭母豬、3頭肥豬、7個豬娃、5只雞,并給三弟定了婚。在當年沒有化肥、缺少機械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么大的生產成績,劉玉厚一家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和心血。

郝家橋村在大生產運動中被授予“農村楷模”的稱號。圖為現在的郝家橋村黨支部、村委會所在地
全區群眾學習郝家橋、學習劉玉厚的生產經驗,各村建立了變工隊,每家每戶都訂下了生產計劃,積極革新農業技術,同時發展副業、開展勞動競賽。群眾增加了生產,減輕了負擔,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1944年比1940年糧食產量增長25%,同期農業稅減少30%。在劉玉厚為代表的一大批勞動模范帶動下,綏德分區積極開展比、學、趕、超的勞動競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成果。正如習仲勛所回憶的,“真是‘前囤子凸堆,后囤子滿,為鞏固邊區,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以及后來在解放戰爭中支援前線,打下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1943年11月26日,陜甘寧邊區在延安召開第一屆勞動英雄及模范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劉玉厚和全邊區農村、工廠、部隊、機關學校共185名勞動英雄代表濟濟一堂。經黨委推薦和民主選舉,劉玉厚獲特等獎勵,獎金3萬元,他的木刻畫像登在了《解放日報》頭版最醒目的地方。
會議期間,中共中央專門于11月29日為勞動英雄舉行了招待會,毛澤東等親切接見了與會勞模代表,并且同他們座談。每位勞動英雄都向毛澤東講述了自己的生產經驗,劉玉厚和張振財、李長清、梁顯榮等人匯報了變扎工問題。勞動英雄們除了介紹、交流生產經驗外,很興奮地回顧自己從“貧困黑暗的深淵里走向今天足食豐衣的光明大道”。一位隴東的老英雄激動地對毛澤東講:“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賬也換了,地也贖了,牛羊也有了,這都是你給的,沒有你我們這些窮漢趴在地下一輩子也站不起來!”在招待會上,毛澤東發表了《組織起來》的講話,對勞動英雄們寄予厚望,“希望你們回到關中去,回到隴東去,回到三邊去,回到綏德去,回到延屬各縣去,回到機關學校部隊工廠去,領導人民,領導群眾,把工作做得更好”。大家激動地說道:“他講的話咱們全解下,都是咱們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嘛!”劉玉厚也興奮地說道:“毛主席就是咱們老百姓中間出來的!”

1943年11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發表《組織起來》的講話
在20天的會議中,邊區各戰線勞動英雄的代表,總結、交換生產經驗,制定了來年生產的方針和辦法,帶著倍增的信心回到崗位。勞動英雄們向黨中央莊嚴宣誓:“你們告訴我們的話,我們要句句記下,永遠照著你們的話辦,永遠跟著你們走!”英雄們號召群眾向劉玉厚、劉培潤學習,“多積糞,多上糞,多種,多鋤,溜崖,盤畔,早起晚回,辛勤勞動,多打糧食。”同時,大家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有信心“把自己住的村鄉變成模范村、模范鄉”,最后,勞動英雄們鼓勵邊區群眾“組織起來,加緊生產,保衛邊區,做到家家戶戶豐衣足食,來迎接抗戰的勝利”。
12月25日,劉玉厚等17位勞動英雄回到了綏德,地委書記習仲勛親臨盛大的歡迎晚會,迎接英雄。在鼓掌和口號聲中,劉玉厚向大家匯報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他興奮地說:“咱們見到了毛主席,他號召我們把一切勞動力都組織起來!這個道理咱們都解開了,回來后要向全體人民轉達,把大家組織好了,就甚也不怕。毛主席的話都對,他給咱們引路,咱們就跟著他走;他說個甚,咱們就干個甚;聽他話沒錯的。……咱們只有在毛主席領導下,抗戰才能勝利,窮人才能翻身。”隨后,他又講到了綏德分區明年的中心任務,如減租、自衛、防奸、大生產、南下開荒等工作。在最后,他特別把毛主席親筆簽字的“黨員模范”獎狀拿給大家看,分享喜悅,頓時全場掌聲雷動,高呼口號“向劉玉厚看齊”。

1944 年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勞模大會代表合影
因為表揚和獎勵了勞模,并在群眾中普遍宣傳推廣,鼓舞了群眾的生產情緒,帶動起了群眾性的生產運動,這一年,群眾生產提高,生活改善。1944年12月,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勞動英雄及模范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會場懸掛醒目標語“勞動英雄們:勞動好,學習好,又能公私兼顧,不自高、不自大、永不脫離群眾”。勞模大會設置了特等獎、甲等獎和乙等獎,特等獎8萬元,并能獲得邊區政府獎狀。劉玉厚被選為特等勞模,獎金8萬元。毛澤東高度重視這次會議,他再次發表講話,針對有些勞模驕傲起來,出現“不虛心,不再努力,不尊重人家,不尊重干部,不尊重群眾”的錯誤,他教導大家:“你們有許多的長處,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你們切記不可以驕傲。你們被大家尊敬,是應當的,但是也容易因此引起驕傲。如果你們驕傲起來,你們就會當不成英雄和模范了。”并警示說:“過去已有一些這樣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學他們。”劉玉厚也拿起了自我批評武器,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說自己擔任村主任時工作包辦,負擔分配不公,給本村分配的少。
以劉玉厚為代表的邊區勞動英雄,發揮自己的勞動智慧和創造能力,“真正開始了翻天覆地的工作”,發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展開生產戰線上的合作運動與競賽熱潮,把發展生產變成一個廣大的群眾運動。他們“創造了模范村鄉,……實際上領導著整村整鄉的人民,改變了鄉村的面貌。”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稱贊他們的成績和貢獻,“邊區人民生產大進步的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標志”。
1947年3月13日,國民黨軍大舉進攻邊區,邊區人民武裝起來保衛家園。當年5月,劉玉厚就報名參軍,率領擔架隊隨軍遠征,出生入死搶救傷員,他鼓勵同志們:“打垮胡宗南再回家!”并莊嚴宣誓:絕不讓一個傷員被留在戰場上。完成后勤任務回家后,他又報名參加了解放軍,他號召鄉親們,“我現在已經參軍了,我是農民,不會打仗,但一定要學會,我們一定要打到延安去,活捉胡宗南。”不久,他就成了西北野戰軍徐光達縱隊民運工作的一名干部。
中國人民贏得了獨立和解放后,劉玉厚被選為新政協籌備委員會委員。還在西北前線的他聽到這個消息后,既激動又吃驚,“受苦人能參加新政協?”“能有這樣的權利?”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開幕,劉玉厚代表千千萬萬農民參加盛會,共商建國大事。在會上,劉玉厚又一次見到了日夜思念的毛主席,他聽到毛主席說到“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時,那張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樸實的笑容。他滿懷豪情地講道,“共產黨的領導,不僅使我們種莊稼的在政治上翻身,而且也在經濟上翻身。以后我們更要在毛主席的光輝領導之下,努力生產,加強戰斗,建設新中國”。9月21日,劉玉厚又參加了新政協會議,成為了大會主席團兩名農民代表中的一位。10月1日,他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城樓觀禮,見證五星紅旗升起。1950年至1953年,他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監察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土改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監察委員。1956年調興平縣后,他又擔任機械公交局局長、政協主席。1971年回綏德后,他先后任陜西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常委。1995年8月劉玉厚去世,習仲勛親筆寫下了“劉玉厚同志是陜甘寧邊區著名農業勞動英雄,優秀共產黨員”的題詞,悼念這位農民朋友。
“英雄事業就是群眾事業,有了英雄,群眾事業就有了目標和骨干。”在大生產運動中,陜甘寧邊區涌現出一大批像劉玉厚這樣的勞動模范,他們的優異表現成為了廣大群眾學習的楷模與榜樣。
(責任編輯 崔立仁)